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小區作為基層社區的基本單元,其物業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不僅是保障居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關鍵,更是提升基層應急管理能力的核心要素。在當前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下,各類自然災害、公共衛生事件及社會安全事故頻發,小區作為居民生活的第一場所,其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直接關系到整個社會的穩定與和諧。然而,當前小區物業安全管理仍存在諸多問題,嚴重制約了基層應急管理能力的提升。因此,加強小區物業安全管理已成為當務之急,對于增強基層應急管理能力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是提升基層應急管理能力的要中之要。
一、小區物業安全管理現狀分析
(一)基礎設施薄弱
目前物業公司競爭激烈,生存壓力大、盈利難,普遍存在投入能力弱的情況。部分小區由于業主意見難以統一,導致公共維修資金使用程序復雜,造成無法及時解決基礎設施損壞的問題。部分物業公司為了降低成本或因物業費用不足,減少了安全設施的購置與維護等方面的開支,導致安全設施老化損壞,如水電線路、消防設施、燃氣管道及電梯等設備陳舊或壞損。尤其部分老舊小區由于建設年代久遠,安全設施設備更是陳舊老化,未能及時更新換代,如監控攝像頭像素低、覆蓋范圍有限,門禁系統形同虛設等。部分小區消防水源缺乏,供水管網管徑、壓力難以滿足要求,供水可靠性差,消防設施器材配置不足,電氣線路和燃氣設備、特種設備等設施缺乏及時維護和更新,導致電梯事故、建筑火災偶有發生。大多數基層小區缺乏風險感知系統,或者風險感知系統沒有與相關管理部門聯通,如一鍵報警系統、特殊人群防護設施等。
(二)知識技能缺乏
部分小區由于物業人員工資待遇低、福利差等原因,人員流動性大、大多年齡偏大、隊伍不穩定,無法正確判斷和采取有效的自救和互救措施。部分物業公司缺乏安全管理領域專業人才,也缺乏必要的安全培訓,導致管理人員安全意識不強、知識技能薄弱,甚至存在脫崗、睡崗等現象,嚴重影響對緊急事件的處置應對。還有一些物業公司在日常安全管理中忽視安全檢查,對安全隱患的識別和處理能力較弱,對潛在的安全隱患視而不見,如消防設施損壞、樓道雜物堆積等未能及時處理。部分居民缺乏基本的安全防范意識,在日常生活中不注意防火防盜,隨意堆放易燃易爆物品,如將電動車電池帶回家中充電、在樓道內堆積紙箱等易燃物;也缺乏安全領域相關法律法規的學習掌握,大量存在各種違法違規現象,比如亂丟煙蒂、私拉亂接電線、高空拋物等習慣性違法行為。
(三)管理不規范
盡管我國物業管理經歷了40余年發展,但基礎仍相對薄弱,市場門檻較低,企業主體多而雜,總體仍未擺脫勞動密集、服務同質、管理不規范的情況。再加上部分物業公司過于注重經濟利益導致安全管理工作流于形式,普遍存在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流程不規范,崗位職責不明確,管理制度執行不嚴格,安全檢查不到位,安全隱患得不到及時排查和整改等情況,導致工作中出現推諉扯皮、執行不力等現象。許多小區突發事件應急預案不完善,或缺乏可操作性,更缺少演練。部分小區內車輛亂停亂放現象普遍,堵塞了消防通道。部分業主對物業的安全管理工作不理解,如拒絕遵守小區的安全規定、不配合車輛登記等,甚至有些業擅自破壞小區的安全設施,如拆除門禁、堵塞消防通道等。我國雖然已經制定了物業管理、治理的相關法律法規,但缺乏具體實施辦法和可操作細則,物業管理服務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職責、邊界缺乏政策規定和系統制度安排,這也是導致管理不規范的因素之一。
(四)工作協調不暢
目前小區管理涉及民政、組織、政法、應急、消防、住建、街道、社區等等,典型的九龍治水、千針一線的情況,因不同部門開展工作的不同要求,都聚焦到小區這一根線上了,導致整體工作的協調難度加大。物業與業主、社區及相關部門之間的信息溝通不暢,缺乏有效的溝通機制或平臺,在面對突發事件時,無法及時、準確地傳遞信息,嚴重影響應急處置效率。部分居民對小區安全管理的參與度不高,對物業公司的管理工作不支持,對安全隱患漠不關心、不及時報告,阻礙了小區安全隱患的及時發現和整改,增加了小區安全管理的難度。大多物業公司以傳統的溝通方式如公告欄、傳單、微信等形式與業主溝通,往往不能及時全面地把相關信息傳達給業主,業主對自己的權利義務和公共資源使用等情況缺乏清晰的了解,已經無法滿足居民的客觀需求。
二、提升小區物業安全管理的建議
(一)完善基礎設施
通過完善有關物業公司的政策設計、改善生存境遇和發展環境,持續提升物業公司在安全基礎設施方面的投資能力。通過政策引導,完善公共維修資金使用制度,進一步明確整改責任主體,尋求多渠道資金來源,加大對小區安全設施的投入,確保各類安全設施、監控設備、門禁系統等完好有效。定期對安全設施進行檢查和維護,包括消防栓、滅火器、自動噴水滅火系統、火災報警系統等,確保其在緊急情況下能夠正常使用。加大對小區應急設施和裝備的投入力度,完善應急設施和裝備,如快速應急車、消防腰斧、過濾式呼吸器、逃生設施設備、安全氣墊、逃生繩或繩梯、有害氣體檢測儀、漏電探測儀、醫用急救藥箱、消防用紅外熱像儀、應急照明、疏散指示標志等。通過利用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安裝智能攝像頭、傳感器等設備,實現對小區安全狀況的實時監控和分析,如對小區內的人員活動、車輛出入、環境變化等情況進行實時采集和分析,一旦發現異常情況,如可疑人員徘徊、火災煙霧、燃氣泄漏等,系統立即自動報警。
(二)強化意識技能
相關部門、社會組織、物業公司、志愿者等形成政府主導多元共治的安全文化建設體系,制定全面的安全培訓計劃,針對物業管理人員和業主分別開展有針對性的培訓課程。對于物業人員定期組織職業道德、安全知識講座和技能培訓,包括消防安全、應急救援、安全設備操作等方面的專業知識;根據有關要求,物業公司結合現有的保安力量和管理人員,成立社區一線專兼職應急救援力量建設,并對兼職應急救援力量進行考核,確保救援力量的穩定性。對業主進行日常安全宣傳教育,提高其安全意識和自我防范能力,如通過小區公告欄、業主微信群、社區廣播、喇叭、安全宣傳流動車、車載大屏幕等多種渠道,定期發布安全知識和溫馨提示,如防火防盜、用電用氣安全、防止高空拋物等;還可以組織安全知識講座和培訓活動,邀請專業人士為業主講解安全知識,發放安全宣傳手冊,普及安全常識;也可以定期舉辦安全演練活動,模擬火災、地震等突發情況,讓居民熟悉應急逃生流程和技巧,提高應對突發事件的實際能力。對物業管理人員和居民通過長期的、全方位的、多層次的宣傳教育,營造濃厚的安全氛圍,使安全意識深入人心,安全技能充分掌握。
(三)規范安全管理
物業公司應構建全面的安全管理體系,包括明確的組織結構、責任分配、操作流程和監督機制,來規范日常安全管理。全面排查整改有限空間、高空作業、電動自行車、消防通道堵塞、電梯等重點環節安全隱患,確保不留死角。加強建筑外墻及其附屬設施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對小區建筑物外立面、陽臺、窗臺等部位巡查,及時消除高空墜物安全隱患。建立隱患整改閉環制度,明確責任劃分和責任主體,做好外委公司的監管,切不能“以包代管”,要和外委單位建立起共同管理機制,加強對外委服務人員的監督管理。儲備相應的應急物資,如地下車庫防洪物資等,定期檢查和更新應急物資,做到應急物資完好,確保其質量和有效性。落實樓幢責任人的應急預警“呼叫”機制,通過綜合運用應急廣播、短信微信、智能外呼、鳴鑼吹哨、敲門入戶等手段,及時傳達到戶到人。有關部門加強對小區物業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規建設,明確物業公司在安全管理中的職責和義務,規范其管理行為。有關部門引入第三方評估機構,定期對物業安全管理工作進行考核和評價,根據考核結果分別給予獎勵或批評。
(四)構建多元共治格局
物業公司應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通過建立小區黨支部,將黨建工作與小區治理緊密結合。成立或優化業主委員會,確保其有效運作,成為居民與物業、政府之間的橋梁。建立社區、業委會、物業公司三方聯動機制,共同商議解決小區重大事項和矛盾糾紛,讓居民參與到小區管理中來,定期召開業主大會,收集各方意見和建議,及時解決物業與業主、開發商、其他物業之間的矛盾和糾紛,不斷暢通溝通機制。鼓勵居民參與小區事務,通過選舉產生樓棟長等自治組織成員,形成自下而上的自治體系。加強與屬地社區居委會、派出所、消防、網格員、地產代表等部門的溝通協調,建立聯動機制形成合力,形成多元共治的合力。物業公司積極融入多方參與的應急管理工作機制,找準自身角色定位,履行好自身職責。通過宣傳教育、文化活動等方式,增強居民對小區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倡導鄰里互助、文明居住的良好風尚,營造和諧融洽的小區環境,通過建立隱患排查舉報制度,充分調動業主的積極性。
來源: 安康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