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各類突發事件頻發,給公共安全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基層作為突發事件的前沿陣地,使其成為災害事故直接影響的區域。而大多基層往往地處山區、森林資源豐富,導致森林火災多發易發,這為原本應急管理能力薄弱的基層帶來了更大的挑戰。因此有必要對基層森林火災防治工作進行深入的系統研究,把加強森林火災防治作為提升基層應急管理能力的重大工程來抓,以提升基層應對森林火災的能力。
一、森林火災防治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監測監控預測預警能力不足
一是“天空地人”一體化監測預警體系還未全面形成。由于部分基層地處高溫、高寒、雨雪、霧霾等天氣條件下,使得塔臺監測、雷達監測等受地形地勢、自然條件的影響,在高惡劣天氣條件下不易進行監測,并且對操作人員的技能水平要求高,在實際應用中不夠成熟,使用頻次低。二是監測設施準確性不夠。大多基層地區主要采取瞭望臺觀測、林火視頻監控系統定點觀測、人工巡查巡護等傳統方式進行防火監測。導致監測覆蓋面、監測頻率、監測準確性普遍不足。三是監測設施不足。部分基層仍然以人工監測為主,人力資源匱乏,瞭望塔數量較少,設備老化,配套設施簡陋,這一問題尤其明顯。
(二)基礎設施裝備不夠完善
一是基礎設施配套不足。部分基層地區由于經濟貧困、公共財政困難,導致基礎設施建設往往滯后,如標準化防火通道、標準化消防水池、停機坪、直升機取水點等基礎設施建設依然滯后,難以滿足撲火需求。二是通信保障困難多。部分基層海拔高,山大溝深,通信保障往往面臨很多困難,在斷電、斷網“兩斷”情況下,通信保障常常束手無策。三是裝備建設非常落后。據了解,大多基層半專業撲火隊伍裝備建設非常落后,大型先進撲火裝備嚴重短缺,如森林消防水車、水泵等配備嚴重不足,防范應對大火巨災能力仍然不強。森林火災滅火實踐反復證明,當地半專業隊伍是“打早、打小、打了”的最關鍵隊伍,由于受各種因素的制約,基層隊伍不論從技術、人才、裝備等方面存在諸多短板不足。
(三)救援隊伍協同演練不夠
一是應急預案操作性不強。雖然大多基層地區制定了森林火災撲救應急預案,但內容空洞,缺少聯合作戰協同救援的整體設計,操作性不強。二是聯合作戰體系不完善。在滅火實戰時,聯合作戰體系和機制還不夠成熟配套,誰主攻誰配屬、誰聯絡誰保障等分工雖然明確,但因多方力量參與的聯合演練次數少,各撲救隊伍之間協同作戰經驗少,導致相互之間協同配合作戰不夠密切有效,存在溝通協調難、整合難度大、配合不嫻熟的問題,尤其在人員調度、物資準備、水源運輸能力等方面還存在諸多短板,嚴重影響撲救效率。
(四)基層應急隊伍能力不足
一是基層應急隊伍人員流動大。部分基層村寨里留守的多是老人、小孩,加之基層地區財力困難,隊伍工資待遇低,人身意外傷害保險保額少,導致專業、半專業隊伍不穩、人員流動性大等問題突出。專業隊伍“建、管、養、用”的長效機制尚未完全形成,隊伍的穩定和能力提升較為困難。二是經費投入力度不足。基層應急隊伍組建時間不長,招募較為倉促,雖然接受了整訓,但撲火專業能力還亟待提升。這些年來,基層雖然加大了森林草原防滅火工作的經費投入力度,用于保障隊伍建設,但由于地方財力薄弱,投入仍顯不足,尤其部分基層的護林護草員工資等經費保障存在較大缺口。
(五)基層群防群治能力不足
一是群防群治人員專業性不足。部分基層地區人口規模小、分散、貧困、鄉村性以及低流動性等特點,使得群防群治人員大多以兼職為主,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年齡較大,專業性差。以四川涼山州為例,由于青壯年外出打工,常駐多為老人婦女和兒童,群防群治人員平均年齡在50歲左右。二是群防群治人員培訓教育少。由于部分基層地區安全文化參與意識和安全文化建設意識薄弱,再加上“雙語”宣傳不深入,部分不懂漢話的少數民族群眾不會聽、聽不懂,安全文化生活十分單調貧乏,還由于缺乏專業的培訓師資,群防群治人員往往難以接受系統的、全面的培訓,大多存在課時不足、參與度不夠,技術能力薄弱等問題。
二、優化基層森林火災防治工作的對策建議
(一)加強火災風險動態預警能力
一是加強科技投入。建設適合基層地區特殊自然環境的監測預警系統,提升森林火災監測感知、評估研判、預測預警等關鍵核心技術,強化物聯網遠程監測等信息化手段,創新推廣森林草原火情監測即報系統。二是搭建監測預警大數據平臺。融合電子政務、大數據中心、森林消防業務系統、消防物聯網等資源搭建森林消防大數據平臺,實現精確預測、精準監督。三是加強巡護監測。扎實開展森林草原火災重大隱患排查和查處違規用火行為專項行動,嚴格執行野外用火審批制度,強化巡護監測、林牧區施工動火作業和特殊人群的管理,剛性落實大風天氣輸配電線路停運避險措施和高火險時段停止野外施工動火作業規定,加大野外違規用火行為查處力度。
(二)加強基礎設施裝備建設
一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結合國家提升防災減災救災專項國債項目建設,推進火險多因子綜合監測站布設,強化林火視頻監控、火險綜合監測站,持續推進“兩點一哨”、防滅火通道、生物防火林帶、消防水池、避雷塔、野外停機坪、航空取水點、通信基站、應急指揮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和管護。加快推廣機群滅火、無人機巡護、紅外探火等新技術。二是加強裝備建設。加強以水滅火、個人防護等裝備建設,充實專業撲火隊消防水泵、風力滅火機、割灌機、巡護偵察無人機、專業撲火隊單兵裝備等裝備,配備適合基層山區路況的專業車輛,確保出現火情能夠快速、高效、安全的開展滅火作業。尤其要抓實偏遠地區鄉(鎮)級半專業撲火隊伍裝備建設,這是目前最緊迫也是最有效的途徑。
(三)優化森林火災預警響應機制
一是健全預警發布體系。編制統一的森林火災分級分類預警工作規程,明確部門、層級權責,建立信息資源共享、重點工作會商、預警信息發布、風險隱患共查、應急救援聯動等工作機制,形成統一發布與分行業發布相結合、省市縣鄉村五級貫通的網絡狀預警發布體系。二是加強跨地區跨部門應急聯合演練。按照總體籌劃、各有側重、互為補充的原則,整合各地區、各部門、各力量單元的預案和行動方案,以聯合預案編制為抓手,明確突發事件應對過程中信息通報、指揮協調、隊伍和裝備調用等各個環節的具體要求與職責,將聯動內容細化、聯動方式規范化,經常性開展跨地區、跨部門的應急聯合演練,提高跨區域預防和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四)持之以恒推進基層應急能力建設
一是建立國家隊與地方隊聯防聯訓聯撲機制。深化國家隊與地方隊聯防聯訓聯撲機制,常態化開展實戰訓練、“教官團”送教培訓,全面指導提升基層應急能力。二是制定詳實的演練計劃。完善基層應急預案,鄉鎮應急處置辦法和村組處置流程,制定鄉鎮半專業撲火隊伍、企業和群眾義務撲火隊伍年、月、周訓練演練計劃,加強撲火技能訓練、安全知識培訓和滅火實戰演練,磨合作戰默契度,提高隊伍戰斗力,提升撲救處置實戰能力。三是完善基層協同滅火機制。各協同單位加強日常溝通對接,建立完善協同滅火機制體系,發揮聯合作戰效能,真正做到“工作一盤棋、行動一條心、指揮一體化”。并針對現場指揮、撲火技能、安全避險等方面協同作戰能力進行實戰模擬考核,對隊伍效能進行評價。
(五)健全基層監測預警體系
一是健全各級護林員隊伍體系。各級應急管理部門進一步細化負責基層防災減災工作的責任部門、責任人和護林員的職責。通過“多網合一、一崗多能、專兼結合”的原則,整合現有護林員、山洪地質災害員、災情信息員、安全生產管理員、氣象信息員等網格資源,加強與綜治網格員融合,明確鄉鎮(街道)統一歸口負責應急管理工作的內設機構,與基層綜合性應急救援隊伍實行一體化運行,統籌聯動,資源共享。二是探索將社會力量納入護林員隊伍建設。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引入有較好專業素養的專業隊伍,通過設置公益性崗位引進公益服務經驗豐富的社會組織和志愿者。充分發揮社會力量、基層群眾和企事業單位安全管理人員作用,廣泛吸納社會力量參與災情服務體系建設,與基層災害員形成合力。
來源: 安康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