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可能很多人并不會把**“健康”“大自然”**直接聯系在一起,甚至可能覺得它們兩個并沒有什么關系。

但事實上,人的健康、動物的健康以及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三者之間是緊密相連的。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如何通過一個叫做“同一健康”(One Health)的理念,來應對生物多樣性喪失,預防動物源性疾病的傳播。


“同一健康”概念,強調人類健康、動物健康和環境健康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關系。如圖所示,三者緊密聯系,共同構成了一個動態平衡的系統。圖源:Thddbfk

先說說什么是“同一健康”吧。

簡單來說,“同一健康”就是一個觀點,認為人類、動物和環境的健康是一個整體,三者之間互相影響、互相依賴。換句話說,只有這三者的健康都得到保障,整體的健康才能得到保障。也就是說,人的健康不僅僅取決于我們自己,還和動物以及周圍的環境息息相關。如果某一個環節出了問題,可能會影響到其他兩個環節,最終影響到我們每個人的生活。

大家知道,現在很多流行的傳染病,像新冠、埃博拉、禽流感這些,很多最初源頭上,都是通過動物傳播給人類的。

這些動物源性疾病的出現,并不是偶然的,而是與環境的變化、動物棲息地的破壞、人與動物的接觸增多等因素有密切關系。這些因素在全球化和環境變化的背景下變得更加嚴重。

那么,為什么這些問題會發生呢?主要是因為我們人類在過去幾十年里,過度開發了自然資源,破壞了大量的生態系統,導致很多物種失去了棲息的地方。

我們知道,如果森林被砍伐,濕地被填埋,野生動物的棲息地變得越來越少。當它們的棲息地被迫縮小或消失時,動物們就不得不離開自己的家,跑到城市附近去找食物、找水源。這時,人類和動物的接觸就變得更加頻繁。動物通過這種方式把病毒、細菌帶到了我們身邊,這樣一來,疾病就容易從動物傳給我們,或者從一種動物傳給另一種動物,再到我們人類的身上。

殷鑒不遠

令人震驚的是,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數據顯示:全球新發現的傳染病中,高達60%都與野生動物或家畜有關。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過去的30年里,人類發現了30多種新的病原體,而其中有整整75%的病原體都起源于動物。
類似的事情其實發生過不少了,舉幾個例子,我們來看看二者的聯系。

埃博拉病毒是一種致命的病毒,能夠引發一種嚴重的傳染病,稱為“埃博拉出血熱”。這種病毒最早在1976年首次被發現,通常通過與感染者的體液(如血液、唾液、尿液等)直接接觸傳播。埃博拉病毒感染后,會導致高燒、頭痛、肌肉疼痛、嘔吐、腹瀉等癥狀,隨著病情發展,可能會引發內臟出血、器官衰竭,最終可能導致死亡。平均病死率約為50%。

埃博拉病毒的爆發,與野生動物的棲息地的喪失有著直接的關系。研究發現,非洲的森林砍伐和棲息地破壞是埃博拉疫情爆發的重要原因之一。森林是很多攜帶病毒的動物的家,尤其是果蝙蝠和其他一些野生動物。當它們的棲息地被破壞后,這些動物就不得不遷移到離人類和家畜更近的地方,這樣就增加了病毒從動物傳染給人類的風險。2014年,西非爆發的埃博拉疫情就與當地森林的砍伐有直接關系。科學家發現,森林減少迫使野生動物搬家,增加了人與這些動物接觸的機會,從而導致了埃博拉病毒的傳播。


這張黑白照片拍攝于1976年,記錄了埃博拉疫情爆發初期在非洲剛果(金沙薩)的一幕。照片中,兩位身穿防護服的護士站在病床前,正悉心照顧著一位不幸感染埃博拉病毒的患者。這位患者也是金沙薩第三位確診病例,盡管醫護人員竭盡全力,他還是在幾天后離開了人世。這張照片由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的Lyle Conrad醫生拍攝。

萊姆病是由蜱蟲傳播的一種細菌性疾病,蜱蟲通常寄生在嚙齒類動物和一些野生動物身上。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森林和草地的棲息地不斷遭到破壞,導致一些物種的棲息地減少。與此同時,城市邊緣區域的樹林和草地為蜱蟲提供了新的棲息地,這些蜱蟲開始寄生在與人類更為接近的動物身上(如白足鼠)。這一棲息地變化增加了人類與蜱蟲之間的接觸,使得萊姆病的傳播范圍不斷擴大。在美國,萊姆病的病例從1980年代初期開始迅速增加,部分原因就是棲息地的變化和人類活動的擴展導致了蜱蟲的傳播。


一只成年鹿蜱(Ixodes scapularis)。圖片來源:美國農業部農業研究局(ARS)。攝影師:Scott Bauer

這張照片拍攝于2007年,展示了萊姆病患者手臂上的典型“靶心”狀游走性紅斑。這種皮疹通常出現在蜱蟲叮咬部位,是萊姆病早期診斷的重要標志。圖源:CDC

登革熱是一種由蚊子傳播的疾病,蚊子尤其是白紋伊蚊與人類活動的密切關系導致了這種疾病的傳播。隨著城市化的加速,尤其是熱帶地區的棲息地喪失,城市擴張,使得蚊子的棲息地急劇增加。濕地和其他自然棲息地的消失,為蚊子提供了更多的孳生地點,這也促進了登革熱的傳播。在東南亞和拉丁美洲,棲息地的變化是登革熱病例急劇增加的一個關鍵因素。如,巴西和菲律賓等國的登革熱爆發,跟當地的濕地的填埋、以及城市化進程加速,都是密切相關的。


圖源:Wikipedia

艾滋病毒(HIV/AIDS)被認為最初是通過非洲的靈長類動物(如猩猩和黑猩猩)傳播給人類的。棲息地的喪失和人類活動的增加,尤其是狩獵和森林砍伐,增加了人類與這些野生動物的接觸機會。猩猩和黑猩猩棲息在熱帶雨林中,當這些地區遭到破壞時,人類更容易接觸到攜帶HIV病毒的動物血液或體液。科學研究表明,森林砍伐導致了人類進入這些動物棲息地,使得病毒跨物種傳播成為可能。這一過程對全球HIV/AIDS疫情的爆發有著深遠的影響。


艾滋病病毒(HIV)并不是憑空出現的。科學家經過研究發現,HIV病毒最初是在非洲的非人類靈長類動物,比如黑猩猩身上發現的。當人類在非洲地區狩獵或食用這些動物時,HIV病毒就有可能通過傷口或其他途徑傳染給人類。這種從動物向人類傳播病毒的現象,我們稱之為“人獸共染病”。上面的圖片,從左至右分別是:非洲綠猴(SIV病毒來源)、烏白眉猴(HIV-2病毒來源)和黑猩猩(HIV-1病毒來源)。這些靈長類動物是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的原始宿主。作者:Year of the dragon/Yoky/Thomas Lersch(CC BY-SA 3.0)

馬爾堡病毒是一種致命的病毒,屬于埃博拉病毒的近親。它是一種極其危險的病毒,它能引起嚴重的出血熱疾病,即馬爾堡病毒病。這種疾病通常是致命的,是一種四級病毒,患者會出現高燒、出血、多器官衰竭等癥狀。馬爾堡病毒最初是在1967年首次發現的,且與森林棲息地的喪失和野生動物的遷移密切相關。病毒的宿主是果蝠,它們棲息在熱帶雨林中。當這些棲息地遭到破壞時,果蝠和其他宿主動物就會遷移到人類生活區域附近,增加了病毒的傳播機會。在烏干達和剛果等地區,馬爾堡病毒的爆發往往與森林砍伐和棲息地的破壞有關,這導致了病毒的跨物種傳播,并帶來了嚴重的公共衛生威脅。

此類例子,比比皆是。而且還有我們人類現在還不知道的。

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過“X疾病”的概念、讓大家小心。

它這里講的“X疾病”,并不是指具體的某種已知疾病,而是一個預警性術語,用來描述那些尚未被發現或未被充分了解的新型疾病。這些疾病可能通過動物傳給人類,或者是由環境變化、全球化等因素引發的未知病毒。WHO提出這一概念,目的是提醒全球各國,必須做好準備,以應對未來可能突發的、沒有現成治療方法的新傳染病。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不去管這些問題,不保護好環境、不保護好動物的棲息地,就會面臨越來越多的疾病威脅。這就是為什么“同一健康”理念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我們必須從整體上看待健康問題,關注人、動物和環境的互動,而不是單純地只看一個方面的健康。


大硨磲是珊瑚礁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為許多海洋生物提供了棲息地和食物來源。它們體內生活著大量的共生藻,這些藻類通過光合作用為大硨磲提供營養,而大硨磲則為藻類提供庇護所。這種互利共生的關系是海洋生態系統中常見的現象。類似于這樣的健康生態系統,繼而又為人類提供清潔的水源、食物和藥物。上圖是在印度尼西亞東部的四王群島(Raja Ampat Islands)發現的大硨磲(giant clam)。攝影:王敏幹(John MK Wong) | 綠會融媒·“海洋與濕地”(OceanWetlands)

接下來,我們再聊聊“生物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這個詞可能聽起來有點抽象,其實它就是指地球上各種各樣的生物,包括人類、動物、植物以及微生物,它們在數量和種類上的多樣性。這種多樣性不僅是自然界的豐富性,也代表了生態系統的健康程度。

我們要知道,生物多樣性是維持生態平衡的基礎。就像一個樂隊,如果樂器太單調,缺少了不同種類的樂器,整體的演奏就會變得乏味;

同樣的道理,生態系統中生物的多樣性越豐富,它就能更好地應對環境變化、抵御病原的侵襲。

比如說,野生動物在生態系統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它們不僅幫助維持生態鏈條的平衡,還能控制病原體的傳播。如果某些物種的數量減少,其他物種就可能失去天然的控制,導致病原體滋生,進而可能引發疾病。

但隨著我們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很多物種的棲息地被破壞,物種滅絕的速度加快。森林砍伐、濕地填埋、農業擴張等等,都在侵蝕生物多樣性。當生態系統失去原本的多樣性和功能,動物源性疾病也更容易爆發。例如,森林砍伐導致了大量動物和病原體的遷移,增加了這些病原體進入人類社會的風險。

說白了,是工業文明的背景下,人類越來越傲慢,無節制、無休止的侵占越來越多的自然棲息地,而帶來了多重危機、導致的種種問題。


森林砍伐可能導致一些野生動物棲息地喪失,增加與人類社區的互動機會。就拿尼帕病毒來說,這是一種嚴重的人獸共染病毒,最早于1998年在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養豬場中發現。這種病毒的天然宿主是果蝠,特別是狐蝠。失去棲息地的蝙蝠,與人類的養豬場互動,最終,人類通常通過直接或間接接觸感染的動物,或者食用被病毒污染的食物而感染。尼帕病毒感染可引起多種癥狀,從輕微的呼吸道感染到嚴重的腦炎,甚至死亡。由于其高致死率和潛在的全球傳播風險,尼帕病毒一直是全球公共衛生關注的焦點。上圖是尼帕病毒的傳播示意圖——感染了尼帕病毒的果蝠通過唾液、尿液等污染食物或環境,人類接觸后感染。病毒還可在人與人之間傳播,引發社區疫情。

?尼帕病毒的致死率可高達75%。上圖是2018年,印度喀拉拉邦爆發了尼帕病毒疫情,導致16人死亡。圖片來源:印度電視臺

那么,如何通過“同一健康”來應對這些問題,避免生物多樣性喪失、預防動物源性疾病呢?

一是得加強對生態系統的保護。比如,通過設立自然保護區、限制破壞性開發,保護動物的棲息地。通過保護生態環境,我們不僅能夠保護生物多樣性,還能減少人與動物的接觸,降低疾病傳播的風險。而保護生態系統的同時,實際上也就是在保護我們自己的健康。

對了,其實不光是說靠政府去設立自然保護區;更多的還可以開展其他有效的區域保護措施(OECMs)、鄰里生物多樣性保護(BCON)。其實生物多樣性沒那么復雜,人人都是可以有所為的。

第二,敬畏自然,避免接觸、甚至是食用野生動物。我們不能只是為了經濟利益去捕獵或破壞野生動物的棲息地。許多動物身上攜帶的病毒或細菌可能是我們尚未接觸過的,如果我們打破動物與人類之間的天然屏障,這些病毒就有可能跳到人類身上,帶來一場健康危機。所以,保護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避免不必要的人為接觸,是預防動物源性疾病的重要手段。

再者,我們可以加強跨學科的合作,形成一個“同一健康”的工作體系。在“同一健康”的框架下,公共衛生、動物醫學、環境科學等多個領域的專家要共同合作,采取綜合措施來應對健康問題。這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衛生問題,更是一個環境和生態系統問題。比如在發生動物源性疾病疫情時,環境學家可以幫助分析生態系統的變化,試著去找出問題的根源;而獸醫可以通過監測野生動物和家畜的健康狀況,預防疾病的擴散;公共衛生專家則需要制定相關的健康政策,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此外,氣候變化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氣候變化改變了生物棲息地的分布,影響了物種的遷徙和繁殖。而這些變化會進一步加劇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并為動物源性疾病的傳播提供條件。應對氣候變化,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保護自然資源,避免過度開發,是保護生物多樣性、預防動物源性疾病的長期措施。


為了實現一個更加健康、可持續的未來,需要讓所有人、動物和環境都“健康起來”。這就是“同一健康”倡議的目標。圖源:FAO; UNEP; WHO; WOAH

據世界銀行數據顯示,全面實施“同一健康”戰略,每年可為全球經濟帶來高達370億美元的收益,而預防性投入僅需其中不到10%。

自2003年以來,全球因疾病大流行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4萬億美元,這充分說明了“同一健康”的重要性。

“同一健康”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讓我們認識到人、動物和環境的健康是一個相互依存的整體。
說到這兒,我們不難明白了,“同一健康”并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概念,它其實就是通過保護我們的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減少動物源性疾病的傳播風險,從而保證我們每個人的健康。它強調的是整體的健康,而不是單一的領域問題。當我們改善環境,保護野生動植物,減少疾病的傳播源,我們實際上是在為自己、讓我們自己更安全、更有健康、減少損失、更有保障。

資訊源 | WHO等
文 | 王海詩(Amphitrite Wong)編輯 | LindaWong
排版 | 綠葉參考資料略

來源: 海洋與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