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2月21日,來自廣東東莞的藍先生以自身的慘痛經歷為我們敲響了健康警鐘。藍先生因長期不良的生活習慣,自小酷愛飲料、奶茶,成年后又頻繁飲酒且經常熬夜,最終被痛風纏上,雙手布滿了“痛風石”,腫脹變形如同蘿卜一般,這不僅給他的身體帶來了巨大的痛苦,更是嚴重干擾了他的正常生活與工作。藍先生的遭遇絕非個例,痛風這一疾病正隨著現代人生活方式的改變,逐漸在人群中蔓延開來,因此,深入了解痛風的形成原因、癥狀危害以及預防措施至關重要。
痛風的形成原因
高嘌呤飲食是痛風發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今,飲料、奶茶深受大眾喜愛,然而其中往往含有較多的果糖。當果糖進入人體后,在體內代謝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尿酸,而尿酸正是誘發痛風的關鍵物質。除此之外,像海鮮、紅肉、動物內臟等常見食物,都屬于高嘌呤食物的范疇。如果長期大量食用這些食物,體內尿酸水平將會顯著升高,大大增加了痛風的發病幾率。
飲酒熬夜這一不良生活習慣同樣對痛風的形成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酒精在人體代謝過程中產生的乳酸,會抑制腎臟對尿酸的排泄,與此同時,酒精還會促進嘌呤的分解,使得尿酸生成進一步增加。而熬夜則會打亂人體的生物鐘,致使身體代謝功能紊亂,進一步干擾尿酸的正常排泄過程,導致尿酸在體內不斷積聚,最終誘發痛風。
痛風的癥狀及危害
痛風發作時,關節會呈現出紅腫、疼痛、發熱等癥狀,而且疼痛程度極為劇烈,宛如刀割般讓人難以忍受。隨著病情的逐步發展,尿酸鹽結晶會持續在關節及周圍組織沉積,進而形成痛風石。這些痛風石會嚴重影響關節的正?;顒庸δ?,導致關節畸形,就如藍先生的雙手一樣,病情嚴重時甚至可能造成殘疾,使患者喪失自理能力。
痛風對腎臟的損害也不容忽視。長期處于高尿酸血癥狀態,會對腎臟造成嚴重傷害,引發諸如尿酸性腎石病、痛風性腎病等疾病。其中,尿酸性腎石病主要表現為尿路結石,患者會出現腎絞痛、血尿等癥狀,給身體帶來極大的痛苦;痛風性腎病則會導致蛋白尿、夜尿增多等情況,到了晚期,還可能發展為慢性腎功能不全,甚至引發腎衰竭,嚴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
此外,痛風還常常與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相互影響,形成惡性循環,進一步增加了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如冠心病、腦梗死等。這些并發癥會極大地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和壽命預期。
預防措施
調整飲食結構是預防痛風的關鍵一環。我們應當盡量減少飲料、奶茶等高糖飲品以及高嘌呤食物的攝入,轉而多食用新鮮蔬菜、水果等富含維生素和纖維素的食物,確保飲食均衡,維持身體的營養平衡,從源頭上控制尿酸的生成。
規律作息同樣不可或缺。避免熬夜,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保證每天充足的睡眠時間,有助于維持身體正常的生物鐘和代謝功能,為尿酸的正常排泄創造有利條件。
適度運動對于預防痛風也具有積極意義。適當進行一些有氧運動,如散步、慢跑、游泳等,能夠增強體質,提高身體的代謝水平,促進尿酸的排出。但在運動過程中,要注意把握好度,避免過度運動而導致關節損傷,反而得不償失。
增加水分攝入也是預防痛風的重要手段之一。每天保證飲水量在 2000ml 以上,這樣可以增加尿量,通過尿液將體內的尿酸及時排泄出去,減少尿酸在體內的積聚,從而降低痛風的發病風險。
痛風雖然是一種較為棘手的疾病,但只要我們充分認識其形成原因,高度重視其癥狀危害,并積極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就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痛風的發生,保持身體的健康狀態。讓我們從現在開始,摒棄不良的生活習慣,擁抱健康的生活方式,遠離痛風的困擾。
在飲食方面,我們可以進一步了解不同食物的嘌呤含量,以便更精準地選擇食物。例如,動物內臟中的豬肝、豬心、雞肝等嘌呤含量極高,每 100 克中嘌呤含量可達 150 - 1000 毫克;海鮮中的沙丁魚、鳳尾魚、貝類等也屬于高嘌呤食物,嘌呤含量通常在 100 - 1000 毫克/100 克。而蔬菜中的菠菜、蘑菇、蘆筍等雖然也含有一定量的嘌呤,但相較于高嘌呤食物來說,其含量較低,且蔬菜富含的其他營養成分對身體有益,因此可以適量食用。
對于運動,在散步時,建議每次持續 30 分鐘以上,速度可根據自身身體狀況調整,以微微出汗為宜;慢跑則要注意控制心率,一般保持在最大心率(220 - 年齡)的 60% - 70%左右,每周進行 3 - 5 次;游泳對于關節的壓力較小,但要注意泳池的衛生情況,避免感染。
在痛風的治療方面,一旦發病,應及時就醫,遵循醫囑進行藥物治療。常用的藥物包括非甾體抗炎藥,如布洛芬、依托考昔等,可有效緩解關節疼痛;秋水仙堿也是治療痛風急性發作的傳統藥物,但副作用相對較大,使用時需謹慎;對于尿酸水平長期居高不下的患者,還可能需要使用降尿酸藥物,如別嘌醇、非布司他、苯溴馬隆等,但這些藥物都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合理使用,并且要定期監測肝腎功能等指標。
總之,痛風的預防和治療需要我們全方位地關注生活的各個方面,從飲食、作息、運動到醫療,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應對痛風這一健康挑戰,守護自己和家人的身體健康。
來源: 桂粵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