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一個重要的節(jié)氣,在中國人的生活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冬至之“冬”,自然是嚴冬之意;“至”是到了的意思,作為冬天的第四個節(jié)氣,冬至清楚明了地昭示著凜冬已至。在民間,冬至也被叫做“冬節(jié)”、“長至節(jié)”、“亞歲”等。中國人過冬至的歷史相當悠久,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已經開始了。下面就讓我們一起穿越到古代,去尋覓一番冬至的樂趣吧!

為什么說“冬至大如年”?

民間素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年節(jié)是中國人最為看重的節(jié)日。冬至到底有何魅力得以比肩呢?一是因為古人(周秦時代)把冬十一月作為正月,因此冬至變?yōu)榱藲q首,成為一年的開端之日,冬至自然也就成為了眾多節(jié)日中的“C位”;二是因為冬至被認為是“大吉之日”,古人覺得從這一天起氣溫開始回升,是一個節(jié)氣循環(huán)的開始;還有一種說法則是,冬至作為節(jié)日來源于漢代,漢代冬至是“冬節(jié)”,因此是比較重大的節(jié)日。這樣看來,“冬至大如年”也就不足為奇了。

為什么冬至當天白晝最短、黑夜最長?

古人認為,“冬至”是一年之中白晝時間最短的一天,也意味著最寒冷的日子即將到來。因為太陽直射點是在南北回歸線(南北緯23度26分)之間來回運動的,冬至這天,地球在接近其軌道的“近日點”,運行的線速度和角速度較大。當北半球是冬季的時候,太陽直射南半球,到了冬至這天,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此時,太陽直射點離北半球最遠,北半球接受日照時間最短,因而白晝最短、黑夜最長。此后,太陽直射點從南回歸線往北回歸線移動,北半球白晝時間也逐漸變長。

古人如何知“冬至”?

早在春秋時期,充滿智慧的中國人就發(fā)明了判斷冬至日的測量方法——立竿測影,即通過觀察物體影子的長短,判斷冬至和夏至。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在距離赤道之南最遠的時候,物體的影子最長,即為冬至日;相反,影子最短的時刻為夏至。因此冬至又被稱為“日長至”,夏至被稱為“日短至”。

古人如何過冬至?

古人對冬至的熱愛與期待不比我們今日對除夕的熱情低。在這一天,有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或莊重或溫馨,圓滿地展示著古人的期許與情趣。

宋朝以后,冬至逐漸成為了祭祀祖先的節(jié)日。尤其到了唐宋時期,地位尊貴的天子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尋常百姓則要向父母尊長祭拜。明清以后,民間還衍生出了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因此冬至又被稱為“小年”。

從冬至日開始,民間還有“數九”的習俗,即從冬至當天算起,每隔九天作為一個“九”,以此類推,共數九個“九”,八十一天。過完九個“九”,便會寒盡春來,大地回暖,這也就是“數九寒天”的來歷。由于天氣寒冷,人們閉門居于家中,“數九”的消遣方法應運而生,根據不同的氣候條件、景物特征、農事物候及風俗習慣等,古人編出了各種諺語和順口溜,時至今日有些依然朗朗上口。

冬至民間還流行相互饋贈禮物。比較風雅的形式有互贈“九九消寒圖”,即每天在圖上畫一枝素梅,每枝有九朵梅花,每朵花有九個花瓣,共八十一個花瓣,每天畫一瓣,直到“數九”天過完,完成一幅完整的畫作,以此表達對融融春日的期待。民間則有互贈鞋帽的習俗,手工刺繡的鞋帽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流行。

此外,冬至還有“藏冬冰”的習俗,即在用冰塊搭建的藏窖中,藏入各種鮮果,封閉嚴實,等到春后取出再到集市上售賣,保持得十分新鮮。南方沿海居民也會在冬至日修繕冰窖,儲藏冰塊,主要為第二年打魚期間為魚保鮮。

冬至還是美食節(jié)

我們常說中國人是最熱愛美食的,除夕夜的珍饈美味,元宵節(jié)的甜美湯圓,中秋節(jié)的滋味月餅……美食為中國人的節(jié)日增添了無數的樂趣,冬至自然也不例外,諸多美味都可在冬至這天盡情享用。

冬至北方的餃子和南方的湯圓,自然是餐桌上的重頭戲。此外,不同的地區(qū)還有許多豐富多彩的美食習俗。如在山東滕州等地,冬至有喝羊肉湯的習俗;蘇南人在冬至當天會吃大蔥炒豆腐;姑蘇地區(qū),有冬至夜喝冬釀酒的習俗,冬釀酒做法可謂妙極,是一種加入桂花釀造而成的米酒,香氣宜人;閩南地區(qū)的人們會在冬至享用姜母鴨,具有驅寒強身的功效,十分滋補;湖南人冬至會專門制作“冬至肉”,通過陰干和風干的方式制作各種臘魚臘肉,以備第二年食用,所以又有“吃過冬至肉,身體賽牛犢”的說法。

由此看來,古人的冬至生活可謂相當豐富精彩,中國大江南北的冬至美食更是令人垂涎。又是一年冬至日,今天你想好怎么過了嗎?(作者:程方潔)

科學性把關: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第二分校地理學科一級教師王和意

參考來源:新華網、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唐詩全解》、《天象》

來源: 中國數字科技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