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有多重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為我國新時代科普工作指明了發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科普是連接科學研究與社會大眾的橋梁,它能夠將深奧的科學知識轉化為通俗易懂的內容,激發公眾對科學技術的興趣和熱愛,使蘊藏在億萬人民中間的創新智慧充分釋放、創新力量充分涌流。2002年,科學技術普及法頒布,成為世界上首部促進科普事業發展的專門法律,標志著科普工作“有法可依”,對提高公民科學文化素質、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發揮了重要作用。

實施22年后首次大修,此次提請常委會會議審議的科學技術普及法修訂草案受到高度關注。如何讓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真正做到“比翼齊飛”?不少常委會組成人員和全國人大代表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熱點一:建議將每年9月確定為“全國科普月”

2003年6月,在科學技術普及法正式頒布實施一周年之際,中國科協發起全國性系列科普活動,2004年該活動正式命名為“全國科普日”。2005年起,為便于廣大群眾、學生更好地參與活動,活動日期由原先的6月調整為每年9月的第三個公休日,作為全國科普日活動集中開展的時間,持續一周。

自舉辦以來,黨和國家領導同志每年出席全國科普日的主場活動,有關部委、地方政府大力支持和深度參與,社會各界和廣大人民群眾熱切期盼、廣泛受益。習近平同志曾于2008年至2012年連續5年出席全國科普日活動,并發表重要講話,強調“科學研究和科學普及好比鳥之雙翼、車之雙輪,不可或缺、不可偏廢”,“堅持把抓科普工作放在與抓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全國科普日活動的舉辦和發展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同等重要’、‘兩翼理論’重要論述的生動實踐,具有典型示范的帶動意義。”束為委員說。

到今年為止,全國科普日活動已舉辦22次,覆蓋全國31個省區市和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累計舉辦80余萬場次科普活動,服務公眾超36億人次,成為規模最大、最具影響力的全國性群眾科普活動。

在此次科學技術普及法修訂之際,讓這一實踐中的成熟做法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成為修法中的一項共識。

“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法的宣傳貫徹,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高質量科普持續增長的強烈需求,廣泛凝聚社會共識,建議在修訂草案中明確規定‘科普月’。”閆傲霜委員說。

“多年來全國科普日活動規模大,持續時間也比較長,實踐上已覆蓋近一個月的時間。可以說,‘全國科普月’既很有社會基礎,又是新時代新征程科技強國建設的客觀需要。”王志民委員說。

“9月氣候比較溫和,也比較舒適,適宜開展群眾性的科普活動,而且避開了在校學生學業的考試,比如說中考、高考的時間,對于廣大的群眾特別是青少年參與科普活動也比較便利。”全國人大環資委委員向巧表示。

熱點二:給予科普人員更多激勵保障

新時代科普作為創新發展的重要“一翼”,離不開科普人才隊伍的壯大。從深耕科普的院士“大咖”、科研骨干到扎根鄉村的科普教師、科技志愿者,近年來,我國科普人才規模不斷壯大,越來越多的科技人員主動向公眾傳播前沿科學知識、提供科普服務,我國科普人員隊伍呈現出多元化發展態勢。

需要正視的是,我國科普人才隊伍建設亟須加強。2022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對科學技術普及法實施情況進行了檢查。檢查發現,存在科普專職人員規模偏小、科技工作者參與度偏低、激勵獎勵機制尚不健全等問題。

“我們在調研中發現,科普人才尤其是專業人才太少。”李巍委員表示,“應該鼓勵更多的人去參與科普工作,對積極參與科普工作的科研人員給予表彰獎勵,在職稱評定、職務晉升等方面適當給予傾斜。同時在高校還應該開設一些科普相關的學科和專業,吸引和留住更多的優秀科普人才。”

原本科研人員做科普,有著“春江水暖鴨先知”的先天優勢,但很長一段時間,有媒體曾用“不愿、不屑、不敢、不擅長”這“四不”來總結科研人員做科普的窘境。

此次修訂草案新增了“科普人員”一章,圍繞建立專業化科普工作人員隊伍,鼓勵和支持老年科學技術人員積極參與科普工作,支持有條件的高等學校、職業學校設置和完善科普相關學科和專業,完善科普志愿服務制度和工作體系等內容作出規定。

修訂草案明確,國家健全科普人員評價、激勵機制,鼓勵相關單位建立符合科普特點的職稱評定、績效考核等評價制度,為科普人員提供有效激勵。

“為科普人員提供有效激勵,這條規定非常好,我認為這是核心條款。要是落實了,科普工作就會有聲有色,但好事要做好,而且要做到位。”叢斌委員說。

熱點三:關注青少年、老年人不同群體特點

加強對老年人群體的科普,是本次修法中受關注的一項熱點話題。

截至2023年末,我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9697萬人,占總人口的21.1%,已經正式步入中度老齡化社會,且我國老齡化呈現進一步加速趨勢。加強對老年人健康管理、生活方式調整、心理健康維護和數字科技應用等方面的科普,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必然要求。

“老年人需要科普,也是開展科普工作的難點。”李紀恒委員認為,修訂草案中應當加強對老年人的科普工作,并鼓勵退休老年科技工作者開展志愿科普。

住蘇全國人大代表韓峰更加關注青少年的科普工作。“國際上通用科普對象基本上是中小學生,80%以上主要是以激發青少年的科學興趣為主要目的。因此青少年科普工作更為重要。要特別注意以豐富科普形式激發青少年科學興趣,培養創新意識、探索意識和創新能力。”

“科學普及工作具有大眾性、開放性和探索性,提高社會公眾特別是青少年對科學的熱愛,提倡豐富想象、‘大開腦洞’。”張勇委員說。

李巍委員認為,要優化宣傳內容的形式,尤其是針對青少年、老年人等不同群體的特點和需求,采取寓教于樂、通俗易懂的科普方式,把科學知識及時精準送達科普受眾。

“科普的任務重點在于普及。”全國人大外事委委員于旭波認為,普及要結合與人民群眾日常生活工作學習密不可分的場所、設施和國家重大科技活動,在社區、學校、工廠、寫字樓、商業中心等建立科普設施。常態化開展科普活動,打通科普“最后一公里”,讓人民群眾可及可感。

熱點四:打擊偽科學、反科學內容傳播

第十二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結果指出,我國公民對科技發展信息的感興趣程度較高,互聯網已成為信息時代我國公民獲取科技信息的首要渠道。

在全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速度和廣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很大程度上方便了信息和知識的傳播,但也帶來了信息真假難辨的嚴峻挑戰,一些以科普名義傳播的偽科學、反科學內容在互聯網上屢禁不絕,對公眾產生了誤導。

今年5月,國家衛生健康委等14個部委聯合發布工作要點,明確要加大對涉醫網絡直播帶貨、信息內容、傳播秩序等領域的監管力度,打擊偽科普和虛假醫療知識,凈化健康科普信息傳播環境,動員社會各界廣泛參與,提升居民健康素養。

修訂草案的一大亮點便是加強科普信息審核檢測,在組織和個人“應對科普內容的合法性、科學性負責”,各類互聯網平臺“建立健全發布科普信息的科學性審查機制”等方面作出了規定。

衛小春委員指出,偽科學是科普當中的一個重要問題,特別是在健康科普領域。在澄清和糾正偽科學信息內容時,除了科學技術或者有關主管部門,也應當注重發揮科技學會協會的職責作用。

“目前,正確的科學知識普及不夠,偽科學的東西普及力度不小。”鄂竟平委員建議,確立一個相對權威的科普機構,由這個權威的機構來鑒定或組織鑒定科學知識的真假,發布正確的信息,糾偏錯誤信息,使科普工作充分發揮重要作用。

“科技學會協會有大量的相關專業專家,發布內容的科學性都是比較強的,有一定的權威性、影響力。比如當前,山西省醫學會的‘健康科普科學性促進活動’就取得了良好效果,得到了群眾的認可。”衛小春說。

來源:《中國人大》雜志2024年第21期

來源: 《中國人大》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