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魯炳懷 中日友好醫院 主任醫師

審核:肖丹 中日友好醫院 教授

對于呼吸道感染來說,實驗室檢查采集的標本距離病原體越近,明確病原的幾率越大。

比如咽拭子,主要反映上呼吸道的情況。當我們懷疑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等感染時,是可以采取咽拭子檢測的。

但是對于下呼吸道的感染,比如肺部感染,則應該采集支氣管肺泡灌洗液(BALF),但BALF的采集可能是有創的,不適用于門診患者或存在風險的患者,這時可能要采取深部咳出的痰來代替。

一、留取痰液樣本要注意什么?

從本質上來說,痰液并不是一個很好的樣本。因為痰液樣本咳出過程受口咽部正常菌群的干擾,可能會含有很多正常菌群,會對真正的致病菌造成混淆。

為了避免這種混淆,一般在留取痰液之前,要先漱口、刷牙等,通過這種操作,盡量把正常菌群的干擾降低到最低。

圖1 原創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然后我們要深咳一口痰,從深部咳出來的痰更能反映下呼吸道病原的情況,如果只是輕輕地咳一下,咳出來的痰液絕大多數來源于上呼吸道,沒有下呼吸道真正的致病菌。有時患者的咳痰能力比較弱,還需要親屬或者護理人員的幫助,在背部輕輕地叩擊,使患者更容易咳出呼吸道深部的痰液。

二、痰涂片、痰培養、藥敏試驗是怎么做的?

痰涂片:

痰液標本采集之后,要對樣本進行一個簡單的涂片,然后進行革蘭染色或抗酸染色。革蘭染色后在顯微鏡下放大1000倍后,我們可以看見里面是否有白細胞與病原菌。抗酸染色可以看到結核分枝桿菌與非結核分枝桿菌。

簡單地說,如果樣本里面白細胞很少,說明可能不是真正來源于下呼吸道感染部位的;如果見到大量的上皮細胞,提示樣本來源于上呼吸道或者口腔。

總體來說,咳出痰樣本,白細胞大于25個/LP,上皮細胞小于10個/LP,常可認為是一個合格的痰樣本,才會采取下一步的操作,鑒定里面的病原菌。

痰培養:

實驗室人員會把痰液樣本接種在不同的培養基上,讓里面的病原微生物在各自適合的條件下生長出有形的菌落。

有的菌生長得比較快,比如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肺炎克雷伯菌、銅綠假單胞菌、鮑曼不動桿菌等比較常見的菌,多數24小時內可生長。如果同時有多種菌生長,就要繼續分離出單個的菌落用于下一步檢查。實驗室對這些生長出來的菌落進行鑒定,如采用生化的方法,或者質譜檢測的方法,明確這些病原是哪一類菌。然后進行藥敏試驗,即檢測這些菌對哪一類抗菌藥物敏感,可用于下一步治療。整個過程大概需要3-5天的時間,有些生長迅速的菌,2-4天的時間就能拿到檢查報告。

有些病原菌生長比較緩慢,比如煙曲霉菌,可能需要2-5天的時間,而結核分枝桿菌與鳥分枝桿菌,可能需要20-40天的時間才能生長出來。只有見到菌落以后,才能對它進行鑒定,進行藥敏試驗。

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做不同檢測的時候,拿到培養鑒定與藥敏試驗報告的時間不一致的原因。

藥敏試驗:

藥敏試驗是我們培養出一種菌,認為它是病原微生物,需要采用體外試驗,看一下這種細菌或者真菌對哪些抗菌藥物敏感。

圖2 原創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當然,并非所有檢出的病原微生物都要做藥敏試驗。因為有些細菌通常來說對很多抗生素都是敏感的,我們就不需要專門去做這種藥敏試驗。有些菌的藥敏試驗還沒有標準的方法,或者條件過于苛刻使得實驗室無法執行。這些菌就不會提供藥敏報告,只有鑒定結果。臨床醫生可以根據指南或專家共識來選擇抗菌藥物。

在臨床上,留取咳痰標本做涂片、痰培養及藥敏試驗是呼吸內科最常見的肺部感染病原學診斷方法。正確采集痰樣本,積極進行相關檢查,合理選擇相應的藥物,是促使疾病盡快治愈的關鍵措施。

來源: 中華醫學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