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通一條線,歡騰半座城。”這句話,可用來形容12月15日,北京地鐵3號線一期開通時的“盛況”。作為首都,北京軌道交通建設歷史悠久,為什么它的3號線,卻于近日作為新線開通?
“1957年時,是由蘇聯專家規劃的北京市初版地鐵工程圖。當時3號線作為一條南北向線路出現。”北京地鐵3號線項目人員郝小亮說,隨著城市發展,當初的規劃逐漸變了模樣,此后,為應對城市人口布局變化,多條地鐵線路趕在3號線前開通建設,加上城市功能定位調整等原因,3號線慢慢消失在公眾視野,直至2015年重新出現在線網規劃中,并于次年起開工建設。
2024年12月15日,地鐵3號線一期(東四十條—東壩北)、12號線(四季青橋—東壩北)、昌平線南延一期剩余段(西土城—薊門橋)及昌平線南延朱房北站等3條(段)城市軌道交通新線將開通試運營,新增運營里程約43公里,北京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總里程達879公里。
其中,“都市傳說”3號線和“地下北三環”12號線都應用了哪些特別的“黑科技”,帶來哪些全新的列車設計和運營理念,跟小編一起了解下。
地鐵3號線一期、12號線線路示意圖來源:北京廣播電視臺公眾號
北京地鐵3號線電動客車項目首列車來源:北京日報
北京地鐵12號線列車來源:北京交通廣播公眾號
全面無人干預自動駕駛
北京地鐵3號線和12號線車輛屬于適用于大運量的“8A車型”車輛,采用4+4重聯全自動無人駕駛技術,最高運行速度80公里/小時,最大載客量3456人。
以3號線為例,其車輛實現了全面無人干預的自動駕駛,從車輛自檢出庫到上線運營,從下線洗車到晚間回庫,均可按照預定計劃實現無人干預的自動運行,無需司機操作。地面信號系統與車輛網絡系統的實時監控可實現對全線列車位置的精確控制,形成以行車指揮為核心的綜合監控管理系統,避免了因人為主觀因素出現的操作失誤,最大限度地保證車輛安全運行。
靈活編組兩線可跨線互聯互通
3號線和12號線將共用北京軌道交通東壩車輛段進行地鐵停車、檢修等作業,在實現車輛靈活編組的前提下,兩線可以跨線路互聯互通。通俗地說,3號線列車可以跑12號線,12號線列車也可以跑3號線,就相當于有一條線路有用車需求的時候,可以直接調用另一條線路的車輛來上線運行,避免出現因線路臨時運量不足,導致乘客長時間候車和車站內的人員擁擠的情況,最大化優化車輛的資源配置。
目前,靈活編組也是北京地鐵技術創新研究院下一代地鐵實驗室的研究重點。3號線和12號線帶來的“黑科技”,有望向全線網推廣,讓更多便捷服務在北京地鐵逐步實現。
降低車輛自身損耗和能耗
秉承安全可靠、綠色環保、人文科技、舒適美觀的設計理念,新型地鐵車輛燈光可根據環境自動調節亮度,確保車內光照亮度在最舒適的范圍內。此外,車輛還配備了智能畫面推送功能的車內動態地圖,集成了空氣凈化功能的空調系統,進一步提升了用戶的乘車環境,給予乘客安全、健康、便利的出行體驗。
另外,通過降低車輛自身重量,采用LED照明系統、采用變頻空調機組等一系列措施,可以減少車輛運營負擔,進一步降低車輛自身損耗和能耗。按照運營周期33年計算,相對于普通車輛,其運營成本能耗預計減少約8000萬元左右。
站臺門增設滿載率提示和控制系統
在視覺導行方面,3號線、12號線設置了站臺門增設滿載率提示。其站臺門上方多出了一塊長方形的屏幕,在列車到站前將會自動顯示下趟列車的載客密度,引導乘客到滿載率相對較低的車廂乘車,便于乘客自主選擇上車位置。
另外,12號線采用間隙探測控制系統,通過精確測量激光脈沖的反射時間來獲取高精度的距離信息。在站臺屏蔽門上安裝此固態激光雷達后,系統能夠自動且精準地檢測到厘米級的異物,一旦有異物遮擋激光光束,系統會立即觸發報警。實現了城市軌道交通首個SIL4級間隙探測系統的工程化應用,有力支撐了全自動運行系統及靈活編運營模式的應用,為乘客的安全出行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來源:北京日報、北京交通廣播、北京廣播電視臺
來源: 北京日報、北京交通廣播、北京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