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婁金麗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 研究員/教授
審核:王立祥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三醫學中心 主任醫師
中華醫學會科學普及分會第十屆主任委員
梅毒是一種由梅毒螺旋體引起的慢性、系統性傳染病,主要通過性接觸傳播,也可通過母嬰垂直傳播。根據傳播途徑的不同可分為獲得性(后天)梅毒和胎傳(先天)梅毒;根據病程不同又可分為早期梅毒和晚期梅毒。臨床上分為一期梅毒、二期梅毒、三期梅毒以及隱性梅毒等四個階段,每個階段的臨床表現各不相同。為了更好地理解和應對梅毒,下面將從梅毒的實驗室檢測、診斷、治療以及預防等方面進行詳細介紹。
首先,在實驗室檢測方面,梅毒的診斷通常依賴于非特異性血清學試驗如RPR(快速血漿反應素試驗)或TRUST(甲苯胺紅不加熱血清反應素試驗)和特異性血清學試驗如TPPA(梅毒螺旋體顆粒凝集試驗)。當RPR或TRUST呈現陽性,但TPPA為陰性時,這提示可能存在生物學上的假陽性反應,即非特異性免疫反應(如妊娠等)導致的;若RPR陰性而TPPA陽性,則表明可能曾經感染過梅毒螺旋體,盡管目前并非現癥感染,但特異性抗體可以在體內長期存在甚至終生攜帶。如果梅毒特異性抗體陽性,但RPR或TRUST的滴度由陽性轉陰性,這通常意味著患者曾經感染過梅毒,并且經過規范的抗生素治療后已經治愈。值得注意的是,梅毒特異性抗體的持續存在并不一定意味著當前感染(現癥感染),需要結合接觸史、典型臨床癥狀和其他檢查結果綜合判斷。
圖1 原創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關于梅毒的早期與晚期診斷,實驗室抽血檢查并不能單獨確定疾病的分期。梅毒的早期和晚期劃分主要依據感染時間,小于兩年的感染被認為是早期梅毒,而超過兩年的則歸類為晚期梅毒。不同分期對于指導治療方案的選擇具有重要意義,不同階段的梅毒其治療策略有所不同。例如,早期梅毒通常可以通過單一劑量的青霉素治療,而晚期梅毒可能需要更長時間的治療過程。
圖2 原創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在治療過程中,梅毒患者需要定期復查以監測治療效果。RPR滴度的變化是評估療效的重要指標之一,治療前后的RPR滴度變化可以幫助醫生判斷治療是否有效。一般來說,如果治療一段時間后RPR滴度下降四倍以上,則認為治療有效。理想情況下,隨著治療的進展,RPR滴度應逐漸降低直至無法檢測到,即轉為陰性。此外,即使RPR滴度轉陰,患者仍需定期隨訪,以確保疾病得到徹底控制。
針對梅毒的不同階段,醫生可能會建議進行額外的檢查,如腦脊液檢查。這是因為梅毒螺旋體有時會侵犯中樞神經系統,導致神經梅毒的發生。在腦脊液中特異性IgM抗體陽性是確診神經梅毒的關鍵依據,因為IgM抗體由于其較大的分子量無法通過血腦屏障,因此其在腦脊液中存在強烈提示了局部感染的可能。除了腦脊液檢查外,梅毒DNA檢測也是一種重要的輔助診斷手段,尤其是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通過檢測腦脊液中的梅毒螺旋體DNA可以直接證明病原體的存在,從而提高診斷的準確性。
對于孕婦而言,梅毒感染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因為它可以通過胎盤傳播給胎兒,導致先天性梅毒。因此,對于已知患有梅毒或有高風險的孕婦,應在孕期進行定期篩查,包括特異性抗體和非特異性抗體的檢測。如果確診為梅毒感染,應立即給予適當的治療,以減少胎兒感染的風險。新生兒出生后也應接受相應的檢查,特別是在出生18個月內,以確保及時發現并處理任何潛在的感染。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沒有不良性生活史的老年人也可能出現梅毒陽性結果。這種情況可能由多種原因引起,包括過去的感染、假陽性反應(非特異性抗體的交叉反應)或是最近的感染等。因此,對于梅毒檢測陽性結果,醫生需要詳細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是否有不潔的性行為、近期是否進行過可能導致感染的操作(如拔牙、手術等),以及其他可能影響檢測結果的因素。通過綜合分析,醫生可以做出準確的診斷,并為患者提供個性化的治療建議。
來源: 中華醫學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