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身材高的人身體負擔重,更容易發生腰椎間盤突出?”

有網友稱身材高大者患腰椎間盤突出風險非常高,這引起了身高較高的朋友們的焦慮。

流言分析:這種說法并不正確。

根據我國腰椎間盤突出診療相關的專家共識中,關于腰椎間盤突出的風險因素有很多,但其中并不包括身高。個子高的朋友們不用過分焦慮,可以按照本文內容,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遠離腰椎間盤突出的風險因素,呵護自己的腰。

長得高是不少人夢寐以求的事,小時候父母為了讓我們長高可沒少下功夫。但是筆者最近卻在朋友圈看到了一個段子,說長得太高容易有腰椎間盤突出的風險,這可讓許多“高海拔”的朋友都捏了一把汗,事實真的是如此嗎?腰椎間盤突出又是一種什么樣的疾病呢?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

圖片來自網絡

先說結論:目前沒有研究表明個子高與腰突的發病率有因果關系。但是高個子的人卻可能遭遇另一種隱藏的傷害,需要引起“高人”們的注意。

什么是腰椎間盤突出?

腰椎間盤突出癥指的是腰椎間盤發生退行性病變后,纖維環部分或全部破裂,髓核單獨或者連同纖維環、軟骨終板向外突出,刺激或壓迫竇椎神經和神經根引起的以腰腿痛為主要癥狀的一種綜合征,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臨床常見病和多發病,好發于成年人。國外相關研究顯示腰椎間盤突出癥發病率大約 2%~3%,而 35 歲以上的男性發病率約 4.8%,女性約 2.5%。

較嚴重的腰椎間盤突出一例,圖片來自 wiki

近年來,隨著人們工作和生活方式的改變,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發病率不斷上升,且發病年齡趨于年輕化。它已成為常見的困擾廣大打工人的職業健康問題,并給患者和社會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

腰突癥狀有哪些?

1、腰痛

腰痛常為首發癥狀。疼痛一般在腰骶部,大多為酸脹痛,可放射到臀部,反復發作,久坐、久站或勞累后加重,休息后緩解。

2、下肢疼痛

表現為下肢放射性疼痛,站立、行走、打噴嚏或咳嗽時癥狀加重,臥床休息可緩解,嚴重者可伴隨相應神經分布區域感覺異常或麻木。大部分腰椎間盤突出發生在 L4/5 和 L5/S1,可導致坐骨神經痛,表現為出現下肢后外側放射性疼痛,少數患者表現為腹股溝區或下肢前內側疼痛。癥狀多為單側,少數人亦可表現為雙下肢癥狀。

3、馬尾神經癥狀

中央型椎間盤巨大突出、脫垂或游離椎間盤組織可壓迫馬尾神經,出現雙下肢及會陰部疼痛、感覺減退或麻木,甚至大小便功能及性功能障礙。溫馨提示:雖然腰椎間盤突出癥是發生在腰椎的疾病,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會有腰痛的癥狀。

長得越高,就越容易腰突嗎?

身高非常容易測量和統計,其對腰椎間盤的影響似乎也說得通,但事實究竟如何呢?盡管1987年有文獻稱個子高似乎與腰突風險增加有關,可是目前來看,我國近年來的權威文獻(比如各種腰椎間盤突出診療相關的專家共識)證實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危險因素有以下幾項,但其中并不包括身高,這些因素包括:

1、運動和創傷因素

是腰椎間盤突出癥發生發展最主要的危險因素,大部分的腰椎間盤突出病人都是在過度運動及創傷后,出現癥狀或癥狀加重。

2、肥胖

肥胖患者的椎間盤與脊柱小關節等,承受的壓力更大,同時肥胖患者易發生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和鈣化,引起椎間盤細胞的血液供應不足,最終導致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發生。

3、吸煙

有研究表明,香煙中的尼古丁是髓核細胞增殖和細胞外基質合成的重要抑制劑,同時它會抑制椎體-椎間盤連接處的毛細血管血液流通,阻斷椎間盤的營養來源,加速退變。

4、小關節不對稱

當腰椎活動時,若兩小關節不對稱,椎體兩側的受力不均等,椎體運動方向發生改變,這種應力失衡可能加速小關節和椎間盤的退變。

5、工作姿勢

相關研究表明與正確坐姿相比,懶散姿勢中椎間盤的膠原纖維承受了更高的應力,其纖維環、髓核的含水量及張力處于持續下降狀態,使得椎間盤彈性降低、椎間隙變窄、周圍肌肉韌帶松弛,進而導致椎間盤退變。

6、性別與職業

也有研究表明,男性較女性患病幾率更大,學生、工人等職業更容易患腰椎間盤突出。

7、合并疾病

當患者合并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時,常致遠端小動脈閉塞,破壞椎間盤的營養來源,也易加速椎間盤退變。通過上面的信息,我們可以看出身高與腰椎間盤突出并沒有直接的因果關系,人高馬大的朋友們不必太過焦慮。不過,“高人”們還是需要注意一點——身高遠超平均的朋友們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辦公區域,都有較大概率匹配到并不適合自己身高尺寸的桌椅,從而更容易出現坐姿不良的問題,這的確會增加對腰椎的負荷,這樣的情況下,腰椎間盤突出的風險確實可能增加,但這不是身高本身帶來的。

預防腰突,從小事做起

接下來咱們再談談怎么預防腰突。所有的疾病都是預防大于治療的,腰椎間盤突出同樣也是如此。注意以下幾點你就能遠離突出的椎間盤:

1、良好的用腰習慣

避免久坐久站、“葛優躺”等等不良習慣,像打工人、學生實在難以避免久坐或久站,那么需要注意坐姿端正或在腰后放置墊枕,或者使用人體工學椅,定時變換體位、縮短單次坐或者站立的時間。避免彎腰抬重物,這是最傷腰的一個動作,正確的拾物姿勢為:走到重物旁緩慢蹲下,雙手抱起重物緩慢起身,以減輕對腰椎的負荷。

2、腰背肌肉力量的鍛煉

如平板支撐、三點式支撐、五點式支撐、飛燕式等。通過腰背肌肉力量的鍛煉,可以大大加強腰椎的穩定性,延緩腰椎退變。需要注意的是在腰椎間盤突出急性發作的時候,最好不要進行以上功能鍛煉。

3、減輕體重

減重可以大大降低腰椎及下肢負重關節的負荷,不論對于腰椎間盤突出的預防,還是對于身體健康來講都是非常重要的。

其他諸如戒煙、注意保暖、選擇稍硬的床墊也是重要的預防椎間盤突出的措施。綜上所述,如果你還在擔心自己是不是長得過高了,看完這篇文你就知道大可不必了,只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還是“應長盡長”吧!

照“謠”鏡

很多健康領域的流言,往往沒有堅實的科學研究或數據支持。例如,文章中的流言聲稱身高高的人更容易發生腰椎間盤突出,但實際上并沒有權威的醫學研究表明身高與腰椎間盤突出有直接因果關系。這類流言的傳播,往往利用人們的恐懼心理,導致不必要的情緒反應和行為改變,如該流言讓許多身高較高的人感到焦慮。

參考文獻

[1]腰椎間盤突出癥診療中國疼痛專家共識[J].中國疼痛醫學雜志,2020,26(01):2-6.

[2]馮磊,厲偉,楊偉豪,等.復發型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危險因素及治療進展[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23,33(05):468-472.[3]J.Li,L.G?ssel,B.Kunze,etc,Traumatic lumbar disc herniation: A systemic case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Brain and Spine, 10.1016/j.bas.2023.102350, 3, (102350), (2023).

[4]Mirza Pojskic, Erica Bisson,etc,Lumbar disc herniation: Epidemiology, clinical and radiologic diagnosis WFNS spine committee recommendations,World Neurosurgery:X,Volume 22,2024,100279,ISSN 2590-1397.

[5] Heli?vaara M. Body height, obesity, and risk of herniated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Spine (Phila Pa 1976). 1987 Jun;12(5):469-72.

作者丨鄧婷 骨科主治醫師

審核丨紀剛 河北醫科大學第一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

來源: 科學辟謠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