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海南,隨處可見椰子樹,可謂無人不曉。但在一些地方,這種樹比椰子樹還出名,那就是酸豆樹

特別是在海南島南部,如三亞、儋州、樂東、陵水、屯昌等市縣,酸豆樹幾乎家喻戶曉,其中三亞尤甚。

酸豆樹一般有十來米高,最高的也能長到二三十米,遠遠望去枝繁葉茂,酷似一把偌大的遮陽傘。而暗灰色的樹皮,加上不規則的縱裂,讓酸豆樹看起來比它實際樹齡更顯老。

至于酸豆樹的葉子,則與它這么大的樹形極不相配,小小的長圓形,一枝可長小葉片7至20對。酸豆樹的花同樣開得小氣,花量較少,花色以黃色為主,或雜以紫紅色條紋,小苞片僅2枚,花開得有些稀疏。

酸豆是酸豆樹的果實。在三亞的水果攤上,時常能見到酸中帶甜的熟透的酸豆。酸豆樹1998年被確定為三亞市的市樹,屬于國家二級保護植物。酸豆樹的葉、花、果都可食用。并且從葉到果,無處不酸。

過去,三亞一些漁民煮魚湯時喜歡澆上幾勺酸豆醬作為調味料,酸甜鮮香的鮮酸魚湯就成了漁民美味又營養的美食。哪怕出海去個月余也不用擔心,有上好的酸豆醬作為美味調料,加上現捕的鮮魚,這樣的美食想起都能讓人垂涎三尺。

有關資料顯示,酸豆果肉富含糖、醋酸、酒石酸、蟻酸、檸檬酸等成分,在食品領域主要用來做調味品、飲料、果醬等,產品深受消費者喜愛。如今,隨著酸豆制造工藝的進步,酸豆汁還被制成了飲品,并以其獨特的酸甜口感征服消費者的味蕾,深受大眾喜愛。

酸豆樹的拉丁學名是“Tamarindus indica”,“indica”是表示印度的拉丁種名。酸豆樹的老家卻并不是印度,就學界研究來看,酸豆的老家在非洲,在蘇丹、喀麥隆、尼日利亞和坦桑尼亞等國都發現了野生酸豆樹的存在。

不知道酸豆樹是如何漂洋過海并最終根植瓊崖的。酸豆一落地便有了戶口,便開始了本土化的馴化過程。這似乎也是物競天擇的一個范本,即在干旱少雨的瓊西南形成了自己的勢力范圍,和在溫潤潮濕的島東北同樣成形的椰子林帶遙相呼應。

注:內容參考海南日報等,圖片源自網絡,僅作為科普素材,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來源: 科普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