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居蟹的體型小巧,外形介于蝦和蟹之間,身體較長,分為頭胸部和腹部;除最后胸節外,頭胸部都被頭胸甲所包裹;腹部修長柔軟,一般左右不對稱,大多可蜷曲于螺殼中;為保護螺殼不被搶走,它的尾節已進化為鉤狀,可牢牢鉤住螺殼內部。這種結構使得寄居蟹在移動時能夠靈活地調整身體姿態,以適應不同大小和形狀的螺殼。

寄居蟹的體型相對較小且柔軟,但也因為腹部柔軟,寄居蟹很容易成為被攻擊的對象,它們只有在堅硬螺殼的保護下才能存活下去。因此,它們會尋找廢棄的貝殼或其他硬殼作為自己的“家”,以提供物理防護,防止天敵的捕食和環境的傷害。這些殼不僅保護它們免受捕食者的攻擊,還能防止它們在移動時受到意外的傷害。如果失去螺殼,它們的身體會脫水,會感染疾病,會更容易受到天敵的攻擊。但螺殼再好也不是寄居蟹自身的產物,無法隨著寄居蟹身體的長大而長大。為此,寄居蟹一生就要不斷更換螺殼。

想象一下,寄居蟹們其實也在經歷一場房地產熱潮!它們不斷地在尋找更大、更舒適、更豪華的“房子”。每當一只寄居蟹找到一個新的、更合適的殼時,它就會搬進去,然后留下它的舊殼給那些還在為房子發愁的小伙伴們。這就像是一個不斷傳遞的“換房鏈”,每個寄居蟹都在為自己的“房產”而努力。

在寄居蟹的世界里,殼的價值也是不斷變化的。一個形狀完美、大小適中的殼,可能會成為寄居蟹們爭相追逐的熱門“樓盤”。而那些破損、變形或者太小的殼,則可能會被遺棄,成為無人問津的“爛尾樓”。寄居蟹們也會根據自己的喜好和需要,來選擇適合自己的“房子”。

當一只寄居蟹找到一個新的殼時,如果遇到的螺殼比背上那個還小還破,那么寄居蟹會直接離開,放棄它;如果遇到一個大得多的螺殼,寄居蟹就會在這個大螺殼邊上耐心等待,直到最適合這個大空殼的寄居蟹出現。這個過程可能聚集十幾二十只寄居蟹,它們會按照大小排成一列,并用爪子抓著前面的寄居蟹,直到足夠大的寄居蟹出現并認領了大空殼后,大寄居蟹換下來的舊殼就會被下面排隊的寄居蟹認領。以此類推,整個隊伍中的寄居蟹都能按照次序完成換殼。

和人類裝修房子一樣,一些寄居蟹也會精心“裝修”自己的住所。它們通過分泌有腐蝕性的物質,去掉殼內部的一些錯綜復雜的骨架結構,使殼變得更加寬敞和光滑。為了保護自己的房子,有的寄居蟹也會找管家或保鏢幫助自己,例如生活在海里的一些寄居蟹會背上海葵一起出行。海葵觸雄蟹背著“房子”到雌蟹門前交配手上布滿刺細胞,能分泌毒液,而這些寄居蟹的血液中有抗毒物質,因此海葵不會對它們造成威脅。這樣一來,海葵就充當了寄居蟹的保鏢。

人類喜歡在海灘上撿螺殼,將撿來的螺殼制作成各種飾品。但卻很少有人意識到,這一撿把寄居蟹的家也帶走了,對寄居蟹的生存造成了很大威脅!除此之外,隨著海洋污染的加劇,海洋垃圾日益增多。寄居蟹有時會選擇塑料碎片、瓶蓋等垃圾作為居所,這些垃圾雖然能為它們提供一定的保護,但遠遠不如螺殼穩定和安全。塑料垃圾可能釋放出有毒化學物質,對寄居蟹的健康造成潛在威脅。一些塑料碎片可能含有鄰苯二甲酸鹽等增塑劑,這些化學物質可能會干擾寄居蟹的內分泌系統。

海洋垃圾不僅影響寄居蟹的殼選擇和生活環境,還可能對整個生態系統造成破壞。塑料垃圾可能纏繞在寄居蟹的附肢上,導致它們無法自由移動和覓食;同時,垃圾也可能堵塞海洋生物的呼吸孔或消化道,導致它們窒息或死亡。這些影響將進一步加劇生態系統的失衡和生物多樣性的喪失。此外,海洋垃圾還可能對海洋哺乳動物、魚類和鳥類等其他海洋生物造成傷害,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影響整個海洋生態系統的健康。

參考文獻:

[1]. 張佳欣.寄居蟹學會用垃圾作殼為“家”[J].科技日報.

[2]. 動物的“房車”旅行[J].筑巢大師出場啦.

[3]. 馬曉慧.寄居蟹-住在螺殼里的精靈[J].明星脫口秀.

[4]. 何愛華.寄居蟹的“二手房”交易[J].大自然探索.

來源: 大連圣亞海洋生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