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貴港市出產的荸薺(別名馬蹄、水栗、烏芋、地栗等)具有個頭大、體形佳、色澤紫紅鮮亮、皮薄肉嫩、渣少汁多、爽口清甜等特點,深受消費者喜歡。同時,荸薺可以加工制成罐頭或荸薺粉,供消費者生食或熟食等。荸薺可謂是“地下雪梨”“江南人參”,是我國重要的傳統出口創匯農產品之一。貴港市港南區的荸薺栽培經過長期發展已形成一套標準化的生產體系。采用這套種植技術,可以實現荸薺高效化、標準化種植,保證果實品質,促進荸薺種植業增產增收。

下面以貴港市港南區為例,簡要總結荸薺高產栽培技術,為類似地區栽培荸薺提供技術支持。

一、育苗技術

1.育苗準備。荸薺育苗通常采用組培方式。由于荸薺幼苗直接栽植于大田會降低其成活率,增加幼苗死亡風險,因此,需要在幼苗成苗后移植至適宜的環境中進行二次培育。通過充足的養分和水分供給,保持其長勢良好,直到荸薺幼苗長至多分蘗的壯苗期,才將其移栽到已經做好土壤消毒的大田中,從而保證荸薺幼苗移植成活率,降低種植風險。同時,種植實踐表明,采用組培方式培育的荸薺幼苗在生長過程中易受外部因素影響而出現死亡或生長緩慢等情況。為了降低這種情況的發生概率,在二次培育過程中要注意田塊的選擇。一般以種植過其他農作物的田地為宜,同時要進行翻地、整地等處理,保持田塊平坦、肥沃,為荸薺幼苗的生長發育創造良好條件。需要注意的是,已經種植過其他農作物的土地常常肥力不足或者有對荸薺幼苗生長不利的因素,因此,需要做好消毒、施肥工作。一般每畝地施腐熟農家肥3000公斤、過磷酸鈣60公斤,并且每畝用60~75公斤石灰粉混合肥料犁耙田塊。

2.育苗過程。荸薺組培苗育苗時間一般在4月中下旬,苗種選擇以一代組培苗為主。雖然一代和二代組培苗是同一品種的不同代系,但是由于二代組培苗在生長發育過程中易出現變異、分離等情況,影響育苗質量和幼苗生長的穩定性。待荸薺幼苗生長到可種植的要求時,即可按照每畝田塊種植200株荸薺組培苗的標準進行田塊分廂、開溝,并及時移栽。移栽后,要為幼苗補充水分和養分,并避免陽光暴曬或者暴雨洪澇對幼苗造成損害,以提高幼苗移植成活率。幼苗移植一段時間后,即在田塊中生長30~40天,再將其移植至二段田進行二次育苗,二次育苗成功后即可將壯苗移植入大田進行栽種。此時的壯苗生長穩定,各方面素質達到了移植標準,移植入大田后不會出現幼苗大面積死亡情況。

3.肥水管理。育苗期的肥水管理是保證育苗成功的重要技術支撐。許多種植戶存在灌溉不及時、澆水不透或者過度澆水毀壞荸薺幼苗根部導致其潰爛腐敗而死亡等情況,影響育苗質量和效率,造成極大的浪費和經濟損失,因此,合理進行育苗期肥水管理尤為重要。荸薺育苗期肥水管理在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有所區別。第一階段保持土壤疏松、濕潤,荸薺幼苗移栽10~12天后,待幼苗長出新根,要及時施肥、灌溉,每畝撒施硫酸鉀復合肥(氮∶磷∶鉀=15∶15∶15)15公斤,保持淺水2~3厘米,為幼苗定根生長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第二階段每畝田塊用巨微生物磷鉀肥5公斤、硫酸鉀復合肥25公斤作為基肥;幼苗移植后10~15天施返青肥,每畝施硫酸鉀復合肥25公斤;幼苗分蘗后根據長勢合理追肥,此時要使田塊水深在2~3厘米,以保證荸薺幼苗快速生長;待幼苗生長一段時間后再使水深增加至3~4厘米,保持田塊水分充足;荸薺幼苗生長35~40天時排干田中積水,進行輕曬田處理,保證荸薺幼苗根部有充足氧氣,促進其進行呼吸作用,為幼苗茁壯生長提供能量,加速其養分吸收和根系生長,促進幼苗強壯生長,減少后期生理病害造成的死苗、爛苗現象。

4.間苗、除苗。在育苗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幼苗變異、瘦小、長勢不佳等情況。間苗就是要將這些質量不好的幼苗剔除,保證荸薺幼苗質量均衡、生長可控,避免幼苗移栽入大田后出現葉狀莖矮化、生長發育緩慢、苗葉細弱發黃或干枯萎縮、生長衰弱或停止生長等不良現象,造成經濟損失。間苗除雜去劣工作一般在二段幼苗培育過程中進行,要注意保證該項工作的嚴謹性和嚴格性。

5.病蟲害防控。當幼苗生長至6月下旬,可每畝田塊用苯醚甲環唑20毫升、戊唑醇20毫升對水噴灑,預防稈枯病、白粉病。7月上旬,每畝用丙環唑30毫升、三唑酮60毫升對水噴灑,可預防稈枯病和白粉病;如果在田間發現第二代螟蟲等,可加入氟硅唑40毫升和銳厲200毫升進行防治。

二、大田栽培管理技術

1.大田準備。選擇避風向陽、水源豐富、耕層較淺、排灌方便的灰泥田或黃泥田作為荸薺栽培田,注意保持大田土壤肥力中上、質地疏松。如果選擇之前種植過其他農作物的土地,應在其他農作物收獲后及時采用一犁兩耙的方式整地翻地,保證土壤疏松且無僵塊、硬塊。同時,為了增強土壤肥力,可在最后一次耙田時施入腐熟的雞糞22.5噸/公頃、硫酸鉀復合肥750公斤/公頃、硼鋅鐵鎂肥75公斤/公頃。

2.起苗。起苗時如果發現幼苗生長過高,可以用工具割去幼苗梢頭,保持40~50厘米的莖高進行移植,以防止幼苗移植后因風吹雨打而扎根不穩或被風吹倒等。剪下來的幼苗末梢需要移出田外集中處理,減少病菌傳播。起苗時要注意用力均勻,用手從幼苗基部輕輕挖出來,使荸薺苗能帶土拔出。栽苗時宜輕拿輕放,避免折斷或損傷葉莖。如果發現幼苗主根過長,可以適當修剪主根莖,保持主根長約2厘米,避免幼苗根系漂浮破壞幼苗正常結薺。最好選擇陰天起苗,如果不能滿足這個條件,晴天上午或者下午光照較弱時也可以進行,避免光照過強損傷植物根系。另外,注意保持起苗與種植的連貫性,最好當天起苗、當天種植,避免根莖枯萎。

3.幼苗定植。幼苗定植時間最好控制在7月中下旬,并根據定植時間與土壤肥力決定幼苗栽培密度與深淺。如果定植時間較早,大田土壤肥沃,就采取稀植方式,栽植密度控制在6萬株/公頃,株行距控制在40厘米×43厘米,植株入土深度控制在8~10厘米;反之,采取密植淺插方式,栽植密度控制在6.3萬株/公頃,株行距控制在40厘米×40厘米,植株入土深度控制在6~8厘米。插植時要順手抹平、壓緊根部的泥土,提高荸薺幼苗成活率。

4.施肥管理。施肥以秋分為分界點,控制秋分前期的施肥量占整個生長期施肥量的35%,后期施肥量占整個生育期施肥量的65%。這樣做的目的是防止前期施肥過量導致田間荸薺幼苗瘋長,并保證荸薺幼苗生長穩定,避免前期施肥量不足導致荸薺苗出現長勢不均勻或者植株瘦弱等情況,以免發生白粉病、稈枯病、生理性紅尾病等病害。另外,施肥時可采用平衡施肥法,遵循3個原則:前期穩定、中期控制、后期猛攻。定植后7~10天施返青肥,化肥以硫酸鉀復合肥為主,施肥量控制在750公斤/公頃;8月中期開始施分蘗肥,一般施硫酸鉀復合肥750公斤/公頃,并配合除草工作,最好于8月底前結束;9月可施壯苗肥,一般施硫酸鉀復合肥750公斤/公頃、硫酸鉀75公斤/公頃;9月下旬施結薺肥,一般施硫酸鉀復合肥750公斤/公頃、地王150公斤/公頃、硫酸鉀75公斤/公頃;10月中期施球莖膨大肥,一般混合施入硫酸鉀復合肥750公斤/公頃、地王150公斤/公頃、硫酸鉀150公斤/公頃。施球莖膨大肥15~20天后,再施加尿素187.5~225.0公斤/公頃,防止荸薺生長早衰。施肥要與田間灌水同時進行,保持田間水分充足。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施加大量元素肥料外,還要配施硫酸鋅和硼砂,為荸薺幼苗提供適量的微量元素,降低僵苗和生理性紅尾出現概率。同時,要注意合理把控施肥時間。例如,秋分前期通常高溫多雨,此時如果施肥過多,就會造成植株徒長,延長幼苗生長期,使植株生長細弱,不堪風雨,易倒伏、易折損,造成后期荸薺低產;秋分過后,光照時間縮短,荸薺開始結薺,此時施肥有利于提高荸薺果實的大果率,保證果實產量;寒露過后,晝夜溫差日益增大,荸薺球莖迅速生長膨大,加之光合作用和植物呼吸作用的影響,光合產物快速積累,此時施肥可以促進植物吸收營養,避免荸薺植株因營養不足出現早衰或生理紅尾現象,保證荸薺穩產增產,提升荸薺果實品質。

5.水分管理。科學管水是保證荸薺產量的重要技術手段,具體應根據荸薺不同生長期對水層深度的不同要求進行控制。一般幼苗剛剛移栽時宜淺水灌溉,保持幼苗生長穩定,促使薺苗返青;幼苗生長至分蘗分株期,可灌淺水3~5厘米,加速幼苗分蘗;荸薺結薺膨大后,應配合施肥加大灌水量,水深控制在8~10厘米,以加快結球速度,提高荸薺結果率;荸薺結薺后期,田中不再灌水,此時田間水層宜保持下降趨勢,保證田間干濕平衡,避免荸薺莖葉生長過旺;采收前2周排干田水,此時只要保持土壤正常濕潤即可,以便荸薺球莖生長獲取充足氧氣,加快球莖中的養分吸收和糖分沉淀,為穩產增收做準備。

三、病蟲害防治

1.稈枯病。該病發病時間一般在8月中后期,易發生和流行于高溫高濕天氣,且伴隨風雨、流水等迅速傳播,給荸薺生長帶來極大傷害。為了降低稈枯病發生率,定植時可將荸薺苗放在50%克菌丹可濕性粉劑500~7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或50%醚菌酯懸浮劑2000~3000倍液中齊腰浸泡,3~5小時后再種植到大田里。發病初期,選用40%三唑酮·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50%多硫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等噴灑,5天噴灑1次,病情控制住后隔10天噴灑1次,且要注意輪換用藥,以降低稈枯病發生率。

2.白粉病。該病通常伴隨稈枯病產生,常暴發于夏季高溫或春季潮濕時節,往往影響植株生長發育,嚴重時導致植株死亡。農戶可以在該病發病初期噴施40%多硫懸浮劑(滅病威)600倍液,或15%粉銹寧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進行防治,隔3~5天噴灑1次,連續噴灑2~3次即可。

3.枯萎病與白禾螟。枯萎病與白禾螟的病癥有著極高的相似之處,戶常常會因為判斷失誤而防治不到位,影響荸薺生長,因此,做好兩者的鑒別診斷尤為重要。白禾螟為害荸薺主要癥狀為葉片兩頭綠、中間紅,植株頂部出現紅片,紅色部位長度在10~13厘米。如果葉片黃綠部分各占1/2,則需要進行更深一層的鑒別診斷。此時,要注意觀察荸薺莖葉的黃色部分,如果該部位出現許多針眼大小的細孔,則可斷定為白禾螟;如果沒有,且莖基內部呈黑褐色,說明該病為枯萎病。枯萎病與白禾螟的防治方法完全不同。對于枯萎病,需要在預防上下功夫,如定植前將幼苗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中浸泡18小時,同時剔除病弱苗。如果出現枯萎病,可在發病初期用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7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噴灑防治,隔7~10天噴灑1次,連噴2~3次。對于白禾螟,應在3月上旬前清理并集中燒毀田間遺留的荸薺莖稈,消滅越冬蟲源;5月上旬前后,鏟除荸薺田遺留球莖抽生苗,杜絕一代蟲源;在2、3代害蟲孵化主峰后1~2天,用25%殺蟲雙水劑500倍液,或80%殺蟲單可溶性粉劑1000倍液噴霧防治,隔7~8天再噴霧防治一次。

4.生理死苗和生理紅尾。生理死苗和生理紅尾都屬于荸薺生理性病害。前者的主要表現是荸薺苗頂端出現急性脫水,之后青枯、死亡,其出現的原因主要是插植過淺、施肥量過多等。后者則是由僵苗、土壤微量元素缺乏、白禾螟為害等引起,尤以白禾螟為害引起為主,具體表現為荸薺莖稈尾部部分黃化、無斑點、無孔眼等。雖然兩者都屬于荸薺的生理性病害,但形成原因有很大區別,因此,對其防治也有所區別。對于生理死苗,應做好大田輕曬田工作,保證荸薺根系縱向生長,必要時可以使用硫酸鋅和生根劑輔助栽培,提高幼苗栽培成活率。對于生理紅尾,則要做好白禾螟防控工作,避免荸薺葉面因蟲卵堆積造成大面積紅尾,導致荸薺苗枯死。

四、采收

荸薺一般于11月下旬開始采收,此時荸薺葉經歷了一個完整的生長周期后陸續枯黃,其埋藏在地下的球莖也生長成熟。需注意的是,雖然11月下旬已進入荸薺采收季節,但是12月上旬至春節前才是其最佳采收期,此時收獲的荸薺口感最佳。另外,應選擇晴好天氣采收荸薺,并注意排水,防止果實腐爛變質。

作者 丨 廣西貴港市港南區新塘鎮農業農村中心 羅運才 陸永晏 伍考蘭

來源: 羅運才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