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倪童天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 副主任醫師
審核:陳爾真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 主任醫師
毛恩強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 主任醫師
意外的腹瀉
小李是一名旅游愛好者,決定挑戰高原地區的神秘之地。他和同伴來到了藏區一個海拔較高的地方,租住了一間民房,準備展開一段令人興奮的高原探險。然而,小李很快遭遇了一場他從未想象到的挑戰。第2天,小李感到腹痛,伴隨腹瀉,一天排便7~8次,還出現了頭暈、惡心等癥狀。到了第3天,小李感到虛弱乏力,害怕自己的身體出現更大的問題,于是他前往當地醫院就診。入院檢查后發現,小李存在嚴重的電解質紊亂。醫生診斷小李得了“旅行者腹瀉”,因為他食用了未煮熟的牛肉,引發腸道感染,嚴重腹瀉導致電解質失衡。
在高原地區,水的沸點低,食物的烹飪時間長,且食物不容易煮熟。不熟的食物中可能存在病原微生物,增加腸道感染的風險。
圖1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1.什么是旅行者腹瀉?
旅行者腹瀉是指旅行者在旅行過程中出現的一種常見的胃腸道功能紊亂,通常表現為腹部不適、腹痛和腹瀉,伴隨惡心、嘔吐等癥狀。盡管旅行者腹瀉具有一定的自限性,但也可能導致嚴重的并發癥。因此,對于旅行者來說,了解旅行者腹瀉的病因以及預防和處理的方法非常重要。
2.旅行者腹瀉發生的原因是什么?
旅行者在不熟悉的地方進食時,可能攝入被污染的食物。污染源主要包括細菌(如大腸桿菌、沙門菌、志賀菌等)、病毒(如諾如病毒、輪狀病毒等)和寄生蟲(如阿米巴原蟲、隱孢子蟲等)。飲用未經消毒或被污染的水,如井水、河流水、湖水,或食用未經處理的冰塊,均可能導致旅行者腹瀉。食用了未洗凈的水果、蔬菜,未煮熟的肉或海鮮等,均可能導致病原體進入體內。在戶外使用不潔凈的廁所設施也可能導致病原體傳播。
旅行者前往的目的地可能存在特定的環境因素。例如,前往高海拔地區旅行的人需要面臨缺氧環境和寒冷的氣候條件,可能出現消化系統癥狀;長時間旅行,特別是長時間跨越多個時區的旅行,改變飲食和睡眠模式,以及可能的壓力和焦慮,同樣會對旅行者的消化系統產生負面影響,增加腹瀉風險。
圖2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3.旅行者腹瀉的治療措施包括哪些?
——腹瀉會導致水分和電解質的丟失,可以飲用鹽水、果汁或口服補液鹽溶液來補充水分和電解質。
——食用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攝入油膩、辛辣、刺激性食物和飲料,以免加重胃腸道刺激和腹瀉癥狀。
——可以使用一些非處方的調節胃腸功能的藥物,如乳酸菌制劑、止瀉藥或吸附劑等。
——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注意手衛生。
——如果腹瀉癥狀嚴重或持續時間較長,或伴有其他嚴重癥狀,及時去醫院就診。
圖3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4.預防腹瀉的措施有哪些?
避免食用生的或未煮熟的食物。食用水果和蔬菜前,剝去外皮或用潔凈水清洗。避免飲用未經消毒的水,最好選擇瓶裝水或煮沸的水作為飲用水,注意瓶裝水要檢查密封是否完好。保持良好的手衛生,盡量用肥皂洗手,尤其是在進食、便后、接觸動物或接觸潛在污染物后。
來源: 中華醫學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