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 | 周舒義、望鄉

愛發表情包的人,往往情商更高

Emoji是在聊天中使用的形意符號,可以表達豐富的情緒和意涵。盡管這些表情符號作為交流“潤滑劑”,已深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但表情包背后的心理機制仍鮮有研究。12月4日發表于PLOS ONE的一項研究表明,聊天時表情符號使用頻率較高與高情商有關,而回避型依戀者在和朋友、戀人交流時傾向于較少使用表情符號。


Emoji | pinwhalestock, Pixabay, CC0

情商是指處理、管理自己和他人情緒的能力。依戀類型是指個體在親密關系中與他人相處的模式,受幼年時的養育環境影響。依戀類型大致分為三種:安全型、回避型和反抗型(焦慮-矛盾型)。其中,安全型依戀為良好、積極的依戀;而回避型和反抗型依戀都表明個體缺乏安全感,在年幼時期沒有得到養育者恰當照料,需求沒能得到適當回應。

研究人員在320名成年人中調查、分析了表情符號使用頻率、依戀類型和情商之間的關系,參與者主要是居住在美國的白人,且是受過教育、已婚的異性戀者。結果顯示,情商較高、依戀類型安全的個體傾向于更頻繁地使用表情符號。無論男性女性,依戀回避程度越高,向朋友、戀人發送表情符號的頻率就越低;對女性來說,依戀回避還與較少收到表情符號有關。此外,女性比男性更喜歡使用表情符號,但這種差異只出現在與朋友、家人的互動中。

研究團隊表示,我們的線上交流模式是一面鏡子,可能會映照出自身的心理特征。“這不僅僅是一個笑臉或心形符號:它能傳情達意,讓溝通更有效,而你使用它的方式會揭示更多關于自身的信息。”

果糖間接“滋養”腫瘤

此前研究顯示,過量攝入果糖除了會導致肥胖、糖尿病,還可能促進多種腫瘤生長,但具體機制一直是個謎。12月4日發表于Nature的一項研究發現,果糖攝入后不能被癌細胞直接代謝,而是由肝臟轉化為脂質進入血液,間接“滋養”腫瘤。

果糖是一種天然存在于水果、蔬菜、乳制品和谷物中的糖類,具有口味好、甜度高、升糖指數低等優點,因此一度被認為是“健康糖”。隨著高果糖玉米糖漿被廣泛用作飲料和食品的甜味劑,過去50年來果糖消費量大幅增加。目前人們的果糖平均攝入量大約是一個世紀前的15倍。

在新研究中,作者向腫瘤斑馬魚模型和小鼠模型喂食果糖,發現高果糖飲食的斑馬魚、小鼠腫瘤生長速度更快。有趣的是,小鼠的體重、空腹血糖水平、胰島素水平和對照組相比均未出現顯著差異。分析表明,果糖在攝入后極少進入循環系統,難以被癌細胞獲取;而且所研究的癌細胞缺乏代謝果糖所需的酮己糖激酶-C和醛縮酶-B,難以大規模利用果糖。于是,作者將目光轉向果糖的重要代謝器官——肝臟。進一步研究發現,肝細胞豐富的酮己糖激酶-C 可以將果糖代謝成包括溶血磷脂酰膽堿(LPC)在內的各種脂質,LPC會從肝臟釋放到血液中,被癌細胞吸收利用,轉化成細胞膜的重要成分磷脂酰膽堿。作者發現,小鼠攝入高果糖玉米糖漿后,血清中的LPC水平提升了7倍之多。上述研究表明,果糖大量攝入后會通過肝臟代謝轉化成細胞膜原料,促進腫瘤生長。

肝臟將果糖代謝為LPC,促進腫瘤生長 | Fowle-Grider et al.

此外研究人員注意到,在果糖消費量激增的同一時期,50歲以下人群的癌癥發病率也節節攀升,他們正在開展相關研究,試圖探究其中的聯系。研究人員表示,除了飲食干預,新研究還可以幫助我們開發新的癌癥療法,有望通過阻斷果糖代謝來遏制腫瘤生長。

機器人像小鳥一樣跳躍起飛

12月4日發表于Nature的一項研究從鳥腿汲取靈感,設計出既能跳躍起飛,又能在地面上行走的飛行機器人“RAVEN”。這種設計可以讓飛行器更加節能地快速起飛,有利于克服各種復雜地形。

RAVEN | 2024 EPFL, Alain Herzog.jpg

鳥類后肢(俗稱鳥腿)兼具多種功能,可以行走,也可以跳躍助力起飛。鳥類借此在行走和飛行兩種運動模式之間無縫切換。這種特性有望應用于飛行機器人,從而擴大其在不同環境下的應用范圍。但類似機械結構可能會過于復雜、笨重,不具備實用性。

RAVEN沒有照搬鳥腿的生理結構,其后肢結構經過簡化,模擬了鳥類的髖、踝和足。鳥類起飛時通過彎曲腿部積蓄和快速釋放能量,RAVEN模仿了這一機制,能像鳥一樣跳躍起飛。借助上述設計,其能切換多種運動步態,如行走、跳躍、跨越障礙,能極大提升起飛時的初始速度,而且比無跳躍起飛更節能。

RAVEN不僅為機器人實現多模式運動提供了一種可行解決方案,也增進了我們對鳥類的了解。一些飛禽的腿部占據了它們整個身體質量的近30%,新研究暗示了如此“重金投資”的原因——這有利于實現快速、節能的起飛。作者總結說,在RAVEN腿部設計的啟發下,今后有望設計出能實現多運動模式的更多種類仿生機器人,以適應不同復雜環境。

美國載人登月任務再次推遲

當地時間12月5日,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阿耳忒彌斯”登月計劃的最新時間表,將“阿耳忒彌斯2號”載人繞月飛行任務和“阿耳忒彌斯3號”載人登月任務的執行時間再次推遲。這一決定與執行“阿耳忒彌斯1號”任務的“獵戶座”飛船隔熱罩技術問題相關。

“阿耳忒彌斯”是美國2019年宣布的登月計劃。執行“阿耳忒彌斯1號”無人繞月飛行測試任務的“獵戶座”飛船于2022年11月搭乘美國新一代登月火箭“太空發射系統”,從佛羅里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升空。這是美國一系列月球探索任務的第一步,為后續載人探月任務奠定基礎。NASA原計劃2024年完成“阿耳忒彌斯2號”任務,2025年年底實施“阿耳忒彌斯3號”任務,今年年初宣布將兩項任務執行時間分別推遲至2025年9月和2026年9月。

據5日公布的最新時間表,“阿耳忒彌斯2號”和“阿耳忒彌斯3號”任務將再次分別推遲至2026年4月和2027年年中。NASA表示,這一決定是在對“獵戶座”飛船的隔熱罩問題進行調查后做出的。調整后的任務時間表能夠預留更多時間解決“獵戶座”飛船的環境控制和生命支持系統相關問題。

據介紹,“獵戶座”飛船在執行“阿耳忒彌斯1號”任務時,在重返地球大氣層過程中,隔熱罩上“意外”地出現燒焦物質脫落,其隔熱材料的損耗方式與預期不同。“獵戶座”飛船使用了一種名為Avcoat的隔熱材料,它是飛船熱保護系統的關鍵材料,在受熱時會損耗。在飛船重返地球大氣層過程中,該材料可保護飛船和宇航員免受近5000華氏度(約2760攝氏度)高溫的影響。調查團隊分析認為,由于隔熱罩內產生的氣體沒有按預期排出,導致內部壓力積聚,使得外層隔熱材料發生開裂和脫落。(新華社)

距離禽流感人傳人,可能只差一個突變

我們距離禽流感大流行有多遠?新研究說可能只差一個突變。12月5日發表于Science的一項研究表明,H5N1型禽流感病毒的表面抗原血凝素(HA)只需單個突變,就能將病毒的受體結合特異性從禽類轉向人類。這打破了至少需要兩個突變的舊有認知,意味著禽流感病毒發生相關突變、獲得人際傳播能力的風險高于此前預期。

2021年,甲型H5N1禽流感病毒的進化枝2.3.4.4b在北美爆發,并通過野生鳥類傳播至世界各地。2022年,疫情蔓延至全球60多個國家,致使超過1.31億只家禽死亡或被撲殺。隨著病毒流行,水貂、海豹、奶牛等哺乳動物感染H5N1禽流感病毒的報告持續增加。盡管目前尚無人傳人的明確記錄,但由于哺乳動物在生物學上比鳥類更接近人類,這引起人們擔憂,病毒可能發生突變從而更易感染人類。

禽流感病毒要侵染宿主細胞,首先要通過病毒表面的血凝素蛋白識別、結合宿主細胞表面的唾液酸受體,因此,血凝素是病毒實現跨種傳播的首要決定因素。2.3.4.4b毒株難以人傳人的一個關鍵障礙是,它的血凝素目前傾向于特異性結合禽類受體,而非人類受體。研究人員向2.3.4.4b毒株(A/Texas/37/2024, Texas)人工引入靶向突變。結果發現,僅需單個突變(Q226L)就可以讓血凝素的受體結合特異性發生轉變,更易向人類傳播。此外,添加第二個突變(N224K)可以進一步增強其結合人類受體的能力,使其接近2009年流行的H1N1禽流感病毒的水平,同時降低其禽類受體結合能力。

H5N1禽流感病毒顆粒 | NIAID and CDC

研究人員表示,新發現強調了H5N1禽流感病毒的跨物種傳播風險不容小覷。賓夕法尼亞大學病毒學家Louise Moncla說:“這是我見過的最接近H5型禽流感病毒大流行的一次。”也有人持樂觀態度,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流行病學家Caitlin Rivers指出,過去也有類似兇猛的禽流感病毒,如H7N9,但并未引起大流行。“我覺得一切還都不好說,情況可能朝任一方向發展。”

“電子紋身”讀取腦電波

科學家們開發出一種導電墨水,可以直接打印在人體頭皮上來監測大腦活動。這種“電子紋身”可作為腦電圖(EEG)的傳感器,為監測腦電波和診斷神經系統疾病提供一種有前景的替代方案,還有望作為一種非侵入式的腦機接口方案,拓寬其應用范圍。相關論文12月2日發表在Cell Biomaterials上。

腦電圖 (EEG) 是診斷癲癇、腦腫瘤和腦損傷等各種神經系統疾病的重要工具。在傳統腦電圖測試中,醫療人員測量患者的頭皮,標記十幾個位置,然后粘貼電極,通過這些電極來監測患者的大腦活動。患者可能需要保持坐姿數個小時來完成腦電圖測試,整個流程既耗時又繁瑣,可能會讓患者感到不適。

當前腦電圖技術(左)與新型電子紋身(右)對比 |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現在,研究團隊設計了一種由導電聚合物制成的墨水。傳統導電薄膜會被毛發阻隔,而這種墨水可以穿過頭發到達頭皮,干燥后就可以充當薄膜傳感器,捕捉大腦活動。利用計算機算法,團隊可在患者頭皮上確定電極點位。然后使用數控噴墨打印機將一層薄薄的導電墨水“打印”到這些點位上。該過程快速、無需粘膠接觸,不會讓患者感到不適。測試表明,這種新型電極相當靈敏。此外,傳統電極上的凝膠會在6個小時后開始變干,信號質量變差;而電子紋身可在24小時內始終保持穩定連接。

研究人員表示,團隊計劃未來在電子紋身中嵌入無線數據發射器,以實現完全無線的腦電圖監測。“我們的研究可能會徹底改變非侵入式腦機接口設備的設計方式。”

OpenAI正式版o1上線

12月6日凌晨,OpenAI開啟“12天12場直播”的首場新品發布活動,帶來了多模態的o1正式版,以及更昂貴的ChatGPT Pro訂閱服務。

今年9月,OpenAI發布了新一代大模型o1的預覽版。o1將思維鏈(CoT)融入訓練和推理過程,通過深度推理解決更復雜的自然科學、編程和數學問題。OpenAI表示,和預覽版本相比,現在的o1思維鏈更加簡潔,“思考”速度提高約50%,在回答困難問題時,出現重大錯誤的概率減少了34%。o1預覽版只能通過文字交流,此次更新加入了圖像識別支持。OpenAI表示,未來幾個月o1還將增加網頁瀏覽、文件上傳等功能。o1正式版目前向ChatGPT Plus和Teams用戶開放,下周向Enterprise和Edu用戶開放。

OpenAI在這次發布中還推出了ChatGPT Pro訂閱服務,每月收費高達200美元(約合人民幣1450元)。ChatGPT Pro用戶可以無限使用o1大模型、GPT-4o以及高級語音模式等(ChatGPT Plus用戶使用o1有每周50條信息的限制)。ChatGPT Pro用戶還可以使用o1 Pro模型。OpenAI表示,o1 Pro會使用更多的計算資源進入深入思考,為“最難的問題提供最好的答案”。

特 別 提 示

1. 進入『返樸』微信公眾號底部菜單“精品專欄“,可查閱不同主題系列科普文章。

2. 『返樸』提供按月檢索文章功能。關注公眾號,回復四位數組成的年份+月份,如“1903”,可獲取2019年3月的文章索引,以此類推。

版權說明:歡迎個人轉發,任何形式的媒體或機構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和摘編。轉載授權請在「返樸」微信公眾號內聯系后臺。

來源: 返樸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