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著名考古學家徐旭生先生懷揣著尋找夏王朝的夢想率隊來到洛陽盆地,在這里發現了舉世聞名的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一扇通往中國歷史上最早王朝的大門就此被叩開。
中原地區的“超級大國”
從10000年前李家溝文化,到8000年前的賈湖文化,再依次經過磁山文化、裴李崗文化、后崗一期文化、大河村文化、中原龍山文化一直到二里頭文化,中原文化發展序列不僅完整,而且連續不斷,其建筑、墓葬形制以及陶器的組合在先前文明的基礎上一脈相承。
在繼承中原主體文化之外,二里頭文化還廣泛融合了周邊文明先進因素。例如西北的陶器類型、冶銅技術、綿羊、小麥,南方后石家河文化的玉器,熱帶海洋的海貝,東方的玉禮器、陶禮器和東南的原始瓷器。
由于二里頭先民兼容并蓄、海納百川,他們才能在激烈的多元競爭中脫穎而出,創造出史無前例的制度和文明成果,并在中原地區建立了一個超越地理單元的“超級大國”。
這個“超級大國”以河南為中心,東到周口,北達焦作,西至關中平原,南至湖北北部。據河南大學賀俊博士統計,其境內共有800多處聚落,根據聚落規模、遺存規格可劃分四個等級,社會結構呈現“金字塔形”。大中型聚落占據了河流、交通要道、綠松石礦、銅礦等核心資源,周邊小型聚落呈拱衛態勢,形成“眾星捧月”式的分布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9月,國家文物局發布了河南方城八里橋遺址最新考古成果。這座位于河南方城的遺址,填補了夏王朝次級中心聚落研究的空白,是為二里頭王都提供資源轉運的重要樞紐,是夏王朝南方重要的核心聚落。
二里頭已發現10個“中國之最”
從1959年開始到現在,三代考古人夜以繼日地探索,發現了二里頭的10個“中國之最”。
10個“中國之最”分別是: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網絡、最早的雙輪車轍、最早的宮城、最早的中軸線布局的宮室建筑群、最早的多進院落宮室建筑群、最早的國家級祭祀場和祭祀區、最早的青銅器鑄造作坊、最早的綠松石器加工作坊、最早的青銅禮器群、最早的青銅兵器。
正是二里頭先民所具備的創新性,造就了公元前兩千紀前半葉最大的聚落,也是最早的具有明確城市規劃的大型城邑,并形成東亞大陸最早的核心文化。
“隨著各地考古工作的深入,中國其他大遺址也陸續出現了一些比二里頭更早的發現,有些紀錄也可能會被刷新。”二里頭考古隊隊長趙海濤表示,可以明確的是,在二里頭時期誕生的禮樂制度是早期華夏文明的核心、特色和精髓內容。禮樂制度的核心是等級制度,禮以“明貴賤,辨等列”,體現貴族的特權和社會成員的等級地位,樂以融合、統一,緩和內部的矛盾與沖突。
數字技術讓“夏都”近在眼前
為了更生動地展現夏朝文明的宏偉,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巧妙地運用了數字技術,精心打造了一座特色數字館,帶領游客踏上了一場“‘最早中國’探尋之旅”。
走進序廳,一幅巨大的三折幕映入眼簾,三維特效瞬間將游客帶回3800多年前的夏朝。在這里,“最早中國”展示區通過科技感十足的展示手段,逐一揭示了二里頭遺址的諸多“中國之最”。步入“赫赫夏都”展示區,游客會發現天花板、地板和四面屏幕仿佛融為一體,37臺投影機共同構建出一個沉浸式的三維影像空間。在這里,夏王朝的輝煌歷史得以生動再現:征戰時的壯闊場面、夏王車輦儀仗的威武氣勢、王室儀典的莊重氣派……仿佛讓游客穿越到了那個神秘的夏朝。
此外,數字館還設有多維特效體驗劇場,通過風機、雨機、閃電機等特效裝置與墻面、天花板的LED矩陣數字影像的完美配合,為游客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沉浸感”。即使身處現代,也能感受到夏朝的自然氣候與風土人情。
隨著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的推進,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一直致力于運用新技術、新手段,讓重量級文物以全新方式向公眾展出,博物館自開放以來已接待游客500萬人次。目前,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已成為全國大遺址保護、展示和利用示范區,中國早期國家形成和發展研究展示中心,夏商周斷代工程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與展示基地。
來源: 河南省科學技術協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