蝎子的生命力很旺盛,生存能力也很強,一般不會生病,但在人工養殖中,如果管理不善,會引起真菌性、細菌性、螨類及生理病害。

一、藥物防治

用藥物養蝎能有效預防蝎病的發生,提高人工養蝎的經濟效益。

1.鈣土療法。每平方米飼養場用鈣片15~20片(研末)和少許葡萄糖粉,加入蝎子的飼養土攪拌均勻,每次倒盆或清池換土時一并完成,可補充孕蝎和幼蝎的營養所需,有利于孕蝎產子和仔蝎蛻皮。

2.藥飲水療法。每1000只蝎子可用土霉素4片、復合維生素B6片和維生素B15片共研細末,加適量涼開水化開,把吸滿藥液的海綿,放在垛體的最上面讓蝎子吸飲。一般每月給藥1~2次,每次連續3天即可。可預防蝎子厭食和消化不良及各種蝎病。

3.空腹療法。每1000只蝎子可用慶大霉素針劑2支、左旋咪唑1支、復合維生素B3片溶入涼開水,讓海綿吸透,放于垛體上面供蝎吸飲。慶大霉素連用3天,每天更換。左旋咪唑只用1次即可。此法可防治蝎寄生蟲病和提高抗病能力,對于剛引進的種蝎頭3天可先喂藥,3天后再投蟲飼喂,有利于提高成活率。

4.間接食療法。按1公斤黃粉蟲加入食母生10~12片、維生素C10片、土霉素3片混研成細末并與少量玉米粉、豆粉和魚粉拌勻后,每隔1周飼喂1次黃粉蟲;然后用這些黃粉蟲來飼喂蝎子,每隔10天左右喂1次,可有效預防各種蝎病的發生,還能提高蝎自身的免疫力,尤適合飼喂2~3齡的小蝎和處在交配期的青年蝎。

二、疾病治療

1.枯萎病。又叫青枯病或干枯病,由于環境干燥,飼料含水量低或飲水供給不足,造成蝎體長期缺水所導致的非傳染疾病。

癥狀表現:蝎體全身干燥無光澤,體質消瘦,爬行緩慢,前腹部扁平,食欲開始減退。從尾梢處出現黃色干枯現象,并向前擴展,當腹部近端出現干枯現象時,病蝎開始死亡。

防治方法:在夏天高溫干燥時應多補充清潔飲水,注意調節飼料含水量,可通過加濕器增加蝎窩空氣濕度,增加供水器具,適量飼喂含水量較高的西紅柿、西瓜皮、鮮菜葉等富含維生素的食物。病蝎在得到水分補充后,病狀即自然緩解,一般不用藥物治療。

2.黑肚病。又叫黑腹病或體腐病,多因進食腐敗變質飼料或飲用受污染水質而引起的細菌感染所致。健康蝎子如果吃了病死蝎尸體也可能引起體腐病。

癥狀表現:病蝎早期腹部鼓脹、發黑,活動減少,食欲減退,白天不進窩,后期前腹部出現黑色腐敗潰瘍性病灶,用手擠壓有黑色黏液流出,病程較短,死亡率很高。

防治方法:加強飼養管理,保證飼料和飲水新鮮;及時清除腐敗變質食物,定期更換飲用水并清潔消毒。發病后要及時翻垛、清池,清除死蝎尸體。場地用2%的福爾馬林或0.3%的高錳酸鉀溶液或0.1%來蘇兒進行噴灑消毒,消滅傳染源。對病蝎隔離治療,可用食母生1克、紅霉素0.5克,拌糖類食物0.5公斤;或用大黃蘇打片0.5克+土霉素0.1克拌入飼料0.1公斤喂至全愈。還可用中草藥五倍子,每公斤體重日用量0.2~0.5克,拌料后對病蝎進行投喂。

3.黑斑病。也叫黑霉病, 此病為真菌性病害,由于棲息環境濕度大,高濕環境持續時間長,飼料變質,氣溫高,使真菌大量繁殖,病菌隨呼吸道和消化道侵入蝎體引發本病。此病發病季節性很強,多發生在秋季或多雨季節,飼料過剩容易發生霉變使真菌大量繁殖造成蝎體感染。

癥狀表現:蝎子極度恐懼不安,后期表現為呆滯,行動遲緩,不愛進食,后腳不能緊縮,后腹部無法卷曲,肌肉松馳,全身柔軟,體前腹部出現紅褐色斑點并逐漸擴散成片。全身無知覺,爬行時側身或用一邊附肢滾爬而行。體表光澤消退,其頭胸部和前腹部出現黃褐色或紅褐色小點狀霉斑,并逐漸向四周蔓延,隆起成片,病蝎后期消瘦,死后軀體僵硬,體表出現白色菌絲。

防治方法:加強飼養管理,對飼料盤和飲水杯以及養殖土要注意清潔和消毒,保持飼養區空氣流通,檢查溫度、濕度,特別是注意控制窩土的濕度,降低飼養密度,能有效預防此病的發生。發現病蝎要及時撿出治療,窩舍要用2%福爾馬林或0.2%高錳酸鉀溶液徹底消毒。病蝎用0.25克金霉素2片,加水500毫升進行溶解,夾著病蝎的后腹部強行讓病蝎自飲,早晚各1次,連用3~4天;或用土霉素或長效磺胺1克拌入1公斤飼料中投喂,1個星期基本可以痊愈。病死蝎應取出焚燒,切不可加工入藥。

4.腹脹病。又稱消化不良癥或大肚子病,在早春或晚秋溫度長期偏低,蝎子所棲息的環境溫濕度過低,進食過量致蝎子消化不良而發病。

癥狀表現:病蝎肚大筋青、腹部隆起,活動遲鈍或趴著不動,不進食。雌蝎一旦發病,即造成體內孵化終止或不孕,一般發病10~15天開始死亡。

防治方法:加強飼養管理,在早春和秋季低溫期間及時做好加溫保濕工作,可采用火爐、電熱爐等加溫措施,將蝎房的溫度調節在25~26℃,體溫升高蝎的活動量增大,增強消化吸收代謝能力,病狀即可緩解。藥物治療可用10克食母生或乳酶生、長效磺胺1克溶于水中供蝎自由飲用或配合1000克飼料進行投喂。

5.便秘病。當長期投喂品種單一的飼料導致營養不全,或蝎房土壤過于干燥,長時間養殖環境濕度低于3%~5%時,便易引發此病。

癥狀表現:肛門堵塞,糞便排泄受阻,可見有大便動作但拉不出屎來。病蝎食欲減退,活動力減弱,機能失調,并逐漸懈怠、崩潰。仔細觀察后腹部,便發現其顏色逐漸由深變淺,至灰白色,且白色范圍越來越向前腹部方向發展,當擴展到后腹部第1節時,即發生死亡。對死蝎進行解剖觀察,就會發現其腸道系統受阻。腸道內糞便聚集,靠肛門一端被堵塞,糞便變得干硬。向后仍呈稀軟狀充滿整個腸管。蝎糞呈白色,蝎體壁白中泛黃。

防治方法:加強飼養管理,改變長期喂食單一品種飼料,盡量投喂多樣化的新鮮飼料。當發現蝎子發生此病時,應及時按1克維生素C兌水5~7公斤供蝎自由飲用,以便通便,便于排泄,緩解癥狀。預防措施主要應改善蝎房環境,保持飼養土有適當的濕度,對于易干的土壤要勤更換。同時應經常檢查空氣濕度,如過于干燥應噴灑清潔的水,以維持濕度。

6.腸胃炎。由于攝取了被大腸桿菌污染了的食物或飲水而感染的一種細菌性傳染病。大腸桿菌是條件菌,如果蝎子抗病力強,就可以抑制或殺滅大腸桿菌而不發病。但是,當蝎體抗病力差,易發生本病死亡,幼蝎發病率較高。夏季高溫、高濕,大腸桿菌易生長繁殖而污染食物和飲水,所以蝎子發生胃腸炎病較多。

癥狀表現:初期病蝎食欲下降,精神不振,活動減少,由于腸道受到毒害而導致機能失常,發生腹瀉,排出水樣發臭的糞便,并常滯留肛門,蝎子常因缺乏營養物質及脫水而顯得消瘦,同時,又由于胃中、盲囊中的食物未消化而發酵,產生大量氣體,致使腹部膨脹,糞便中見有大量氣泡。病蝎經3~5天的腹瀉,身體極度虛脫而死亡。孕蝎患了胃腸炎,往往會發生流產和死胎現象,影響繁殖。解剖死蝸可見其腹部干枯,胃腸中空,充滿黏液、氣泡。胃腸道充血,黏膜脫落,盲囊中空,肝充血腫大。

防治方法:蝎子養殖保持食物和飲水的清潔衛生是預防本病發生的重要措施,嚴防病從口人。平時投喂食物要注意質量,保持蝎子的良好食欲和消化吸收力,提高抗病力,對防止胃腸炎的發生有重要作用。對于病蝎可按每公斤體重蝎子用0.2克土霉素,放入飲水中投喂,每日1次,連喂3~5天;或按每公斤體重在黃粉蟲飼料中,加人0.15克磺胺脒飼喂黃粉蟲,經過30~60分鐘后,再取黃粉蟲投喂蝎子,每天1次,連喂3天。

7.體懈病。又稱麻痹病,是由于室內高溫高濕的突然出現,在熱氣作用下水分蒸發過快,造成蝎子急性脫水而引起的一種疾病。在夏季或冬季加熱飼養的情況下,如溫度控制不好,很容易發生此病。室內養蝎子會得此病,室外大棚養蝎子或露天散養蝎子鮮見此病。

癥狀表現:發病初期病蝎活動異常,多數蝎出穴慌亂走動,蝎群煩躁不安,繼而出現肢節軟化,走動功能喪失,尾部下垂拖地,全身顏色加深,肢體處于麻痹癱瘓狀態。該病病程很短,從發病到死亡一般在2~3小時。

防治方法:注意調節溫度和濕度,防止出現超過40℃以上的高溫和環境過度干燥的情況。如已出現高溫干燥引起發病的情況,應立即加強通風,通過開動電風扇通風換氣來調節溫度,通過加濕器霧化提高濕度,必要時將蝎子捕出補水。方法是在30℃的溫水中加入少許食鹽和白糖,噴灑在蝎子的體表上(噴濕即可),待蝎子養殖室內的溫度和濕度正常后,將已恢復正常的蝎子撿入蝎室即可。

8.半身不遂病。是由于長期喂脂肪含量過高的飼料,蝎體脂肪大量積累,以及棲息場所過于潮濕而引發。同樣條件下,2齡蝎易患此病。

癥狀表現:病蝎的軀體光澤明亮,肢節隆大,后腹部(尾部)下拖,故又稱“拖尾病”。肢體功能降低或消失,行走時側身或用附肢和第二贅肢行走,滾爬而行。活動緩慢而艱難,有時伏臥不動,口器粉紅色,似有脂溶性黏液流出,繼而全身無知覺,病程5~10天,最后死亡,也有部分病程延續數月之久。

防治方法:平時少喂或不喂脂肪含量高的肉類或蠶蛹飼料,注意調節垛體(蝎巢)內的濕度。如果能早期發現并及時更換飼料,癥狀可自行緩解。藥物治療方法:先停肉食性飼料或停止供食3~5天,改喂鮮槐樹葉、蘋果、西紅柿等果品15~20克,再用大蘇打3克+炒香的麩皮500克+水50~60克拌勻飼喂至痊愈。

9.孕蝎流產。在蝎子養殖過程中,孕蝎流產是指還未到產期而提早產出仔蝎,產出的仔蝎由于內部各種器官還未發育成熟,所以生命力很差,難于生存,因而造成蝎子減產。孕蝎飼養密度過大,互相擠壓、互相咬斗;運輸孕蝎不得法,途中震動、顛簸過大,互相堆壓;人工捉孕蝎夾取時,用力過大夾壓腹部,這些機械損傷都會導致流產。孕蝎突然受到噪聲驚嚇、特殊氣味刺激、受涼時,也會導致流產。吃下發霉變質、污染了農藥的食物和飲水或刺激性大的藥物,孕蝎也會流產。此外,在發生傳染性疾病時,也常會造成孕蝎流產。

癥狀表現:在蝎子的孵化期,孕蝎急躁、慌亂不安地來回爬動,并產出發育未成熟的小蝎子,但很快死亡。

防治方法:蝎子流產多因為飼養管理不良而引起,所以只要做好預防工作,加強飼養管理,就可以防止蝎子流產的發生。該病無特效藥,難以進行治療。保持孕蝎良好的生態條件,提供適宜的濕度以及優良的外界環境,防止噪聲、強光的干擾。提供營養全面、清潔衛生、無污染的食物和飲水。蝎子得了病,應及早治療。降低孕蝎的飼養密度,最好孕蝎單產房產仔蝎,防止孕蝎受到擠壓、摔跤或驚嚇;孕蝎產前不要搬動造成應激,以免造成流產。

10.蝎螨病。主要是飼養管理不善、蝎窩濕度過大和衛生條件差,導致蝎螨大量繁殖并寄生于蝎體表上所引起的慢性皮膚病,此病可通過肢體接觸直接或間接傳染。

癥狀表現:蝎體逐漸消瘦,飲食減退且活動減少,表現出極度不安,渾身瘙癢,有時會亂爬亂撞,極少會造成死亡,但較嚴重者會衰竭致死,部分死蝎腹部生殖廂、櫛狀器有黏液。仔細觀察,會發現蝎子步足、頭胸、口器附近、腹部等處有黃粉末狀的螨菌,白色的螨蟲隨處可見。

防治方法:改善飼養衛生條件,注意保持通風調節蝎子的窩土濕度,定期做好蝎子養殖的消毒工作,用2%~3%福爾馬林液或百毒殺(1∶600)溶液對蝎室、蝎池噴灑消毒。注意不能長期潮濕,若潮濕,可更換沙土或用暴曬消毒過的干燥老土泥撒在潮濕處。

對病蝎可用20%三氯·噠乳油稀釋1500倍,幼蝎使用2000倍稀釋液噴霧,殺螨效果在93%~95%,使用中藥殺螨效果更為理想。用法用量:將20%三氯·噠乳油稀釋后,直接到蝎池噴霧,最好晚上8~9點蝎子出窩活動時噴霧,可直接噴到蝎體,注意要噴進瓦片、磚坯垛體的空隙,直到池濕為止,噴后最好開門1~2小時,這種噴池法要求池土的黏性不是很大。中藥殺螨劑由于不易產生耐藥性,且對蝎子的生長發育影響小,值得推廣應用。

11.蝎子敵害防治。野外蝎子的敵害較多,主要是鳥類、雞、鴨、鵝以及蜥蜴、青蛙、蟾賒、蛇、老鼠、螞蟻、壁虎、蜘蛛和螨類等。不過在人工養殖情況下,大部分敵害為害蝎子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對螞蟻、壁虎、老鼠等必須時刻提防,而且養殖前就要搞好防范。可用水泥將房屋四壁抹好,地面鋪上水泥,以免出現鼠洞、蟻窩。

作者∣廣西浦北縣張黃鎮農業農村服務中心 鐘祥偉

2023年8月12日

來源: 鐘祥偉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