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典籍有言:“以萬物自生焉則言土,以人所耕而樹藝焉則言壤?!薄M寥朗侨f物的根本,是地球上最寶貴的自然資源之一。今天12月5日,是“世界土壤日”,今天也讓我了解一下人類生殖的“土壤”-子宮內膜。
生命的土壤
土壤對于人類生存的意義極為重大,它是所有形式的生命賴以生存的棲息地。事實上,土壤不僅僅是我們的地質背景,還蘊含著全球25%的生物多樣性,是全球生物多樣性的主要“儲存庫”之一。因此,土壤是連接生命的重要紐帶,是一切生命的源頭和歸宿。健康的土壤意味著健康的景觀和水系統,可以提供水、食物、清潔的空氣、穩定的氣候和健康,它是所有生命的基礎。
“種子”的“土壤”
大家都知道,當卵子和精子在輸卵管相遇結合為受精卵后,這顆新生命的“種子”便開始它的新生之旅。伴隨著“種子”的發育,“種子”沿著輸卵管道移動到子宮,隨后“種子”在子宮腔“遨游”2-3天后,最終要在媽媽子宮里生根發芽。 媽媽的子宮是“種子”寶寶的第一個家,并且是獨棟別墅。當小寶寶抵達別墅后,生活愜意,每天都會發生著變化,身體各部位都在發育成熟。子宮是胎兒居住的第一個暖房,子宮內膜就是暖房中孕育生命“種子”的土壤,是胚胎落腳點,供胚胎扎根發芽的地方。
當受精卵這顆“種子” 來到子宮后,它希望能在這里找到一塊肥沃的土壤扎根生長, 而這個子宮內膜就是受精卵的“土壤”。如果將胚胎比喻為“種子”,子宮內膜就可以喻為“土壤”。子宮內膜是胎兒孕育的土壤,也是月經血的成分,所以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子宮內膜是指構成女性子宮內壁的一層,是覆蓋子宮腔的黏膜。子宮內膜分為致密層、海綿層和基底層。內膜表面2/3為致密層、海綿層,統稱為功能層,其是胚胎植入的部位。功能層受到卵巢性激素調控,發生周期性變化??拷訉m肌層的1/3內膜叫基底層,不受性激素的影響,不會發生周期性的改變,但基底層在月經后再生并修復子宮內膜創面,重新形成子宮內膜功能層。子宮內膜在女性未懷孕時,在卵巢激素的調控下可以形成月經,經歷生長、增厚、脫落、變薄這樣一個周而復始的過程。而在女性懷孕時,子宮內膜可以迅速增生,為胚胎生長發育提供營養,可以說是胚胎發育的“土壤”。我們知道子宮內膜具有周期性增殖、分泌和脫落性變化,其中適合胚胎生長的子宮內膜厚度為8-14mm。
子宮內膜這塊“土壤”對胚胎“種子”的容納和接受
我們都知道種子成為大樹離不開肥沃的土壤。懷孕也是同樣的道理,宮腔里的子宮內膜就像是土壤,沒有良好的宮腔環境與肥沃的土壤,受精卵很難存活, “容受”,顧名思義就是“容納”和“接受”的意思,子宮內膜容受性就是子宮內膜可以容納并接受胚胎植入的能力。子宮內膜容受性是內膜的一種能力,這種能力允許囊胚定位、粘附、侵入,并誘導內膜間質發生一些變化,最終使胚胎成功著床并發育至足月分娩。當子宮內膜的容受性存在缺陷,會影響胚胎著床,導致不孕癥和影響輔助生殖的成功率。
子宮內膜容受性超聲學評價指標:1)子宮內膜厚度,在月經第14天檢查內膜厚度,此時正常子宮內膜厚度最小為7mm,子宮內膜太厚或太薄都會降低著床率和妊娠率,土壤太薄營養稀少,土壤太厚吸收不到營養。2)子宮內膜回聲分型:內膜回聲分為三個類型:A型、B型、C型,A、B型子宮內膜妊娠率高于C型內膜,胚胎很聰明,他認識適合自己土壤。3)子宮內膜容積:子宮內膜容積小于2ml時,胚胎著床率和妊娠率顯著減低,生長空間不夠,寶寶就不能茁壯成長。4)子宮內膜蠕動性,包括內膜蠕動方向、蠕動強度、蠕動頻率。子宮內膜會像毛毛蟲那樣蠕動,借此以最快的速度給胚胎“種子”找到最合適的土壤,有利于種子扎根、發芽。當“種子”著床成功侯,內膜蠕動的強度和頻率降低,給胎兒提供一個安穩的環境。5)子宮動脈和螺旋動脈參數,子宮動脈就像是遠程營養灌溉系統中的大型輸送管道,給胚胎“種子”灌溉并提供營養。如果子宮動脈管道對外界輸送來的營養阻力大,從而影響胎兒的營養供給及其發育。
不健康的“土壤”
“土壤”是否肥沃、有沒有問題,關系到胚胎這顆“種子”是否能在這片“土壤”扎根發芽,所以,這個“土壤”也很重要哦!再健康的胚胎種在不健康的子宮內膜這塊“土壤”中,也難以成長為一個健康的胎兒。那哪些“土壤”屬于不健康的子宮內膜呢?
1)子宮內膜炎:子宮內膜炎通常在二十多歲左右出現,其導致不孕癥的比例占不孕癥婦女的約9.4%。子宮內膜炎會引起精子進入宮腔后死亡或活力降低,也會導致胚胎不易著床以及著床不穩固,從而導致女性出現不孕。臨床表現有:白帶增多、痛經、月經過多等。
2)子宮內膜太薄:子宮內膜的厚度在女性月經周期的不同時間會有一定的變化,這主要是受不同時期激素分泌影響而導致的,屬于正?,F象。但如果是由于內分泌失調、流產刮宮、內膜病變等因素導致子宮內膜薄的話,對女性的生育能力會有很大的影響。其臨床表現:月經量少或閉經、反復流產、不孕或輔助生殖種植率低。
3)子宮內膜異位癥:一般來說,女性的子宮內膜覆蓋于子宮體腔面。若因某些因素,致使子宮內膜在身體其他部位生長,即稱為子宮內膜異位癥。子宮內膜異位癥的常見癥狀包括月經異常、不孕、性交痛、急腹痛等。
4)子宮內膜不典型增生:子宮內膜不典型增生是子宮內膜癌的癌前病變。主要臨床表現為:月經不正常,如陰道不規則出血、月經量少、閉經或長期大量陰道出血等,一般通過子宮內膜診刮或宮腔鏡活檢后病理檢查確診。
5)宮腔黏連:宮腔粘連是指因手術創傷、繼發感染等原因造成的子宮腔、子宮峽部、子宮頸管等子宮腔部分或全部粘連引起的一組臨床綜合征。臨床常出現月經減少、閉經、不孕、流產和周期性腹痛等,也稱子宮粘連綜合征。宮腔粘連的臨床表現為月經異常、不孕、RSA、早產、胎盤位置異常、胎盤植入、產后出血等
6)子宮內膜息肉:子宮內膜息肉是婦科常見多發的子宮內膜良性疾病,發病率高達25%??啥喟l于任何年齡階段的婦女,主要表現為不規則陰道出血、經期延長、經量增多、經間期少量陰道流血、部分患者無臨床癥狀。子宮內膜息肉導致流產的機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與慢性炎癥、子宮出血、胚胎種植異常和刺激子宮異常收縮有關。
“種子種入土壤”-胚胎著床
精卵結合形成受精卵,然后開始著床等一系列強大的生命工程。如果將受精當天為第0天,那么受精后第1天受精卵發生第一次有絲分裂,這也是新生命的第一次發育。隨著胚胎分裂發育,胚胎體積變大,胚胎的細胞數目逐漸增加。受精第4天,胚胎繼續有絲分裂來生長發育,此段時間是胚胎孕育的初始,是重要的基礎。同時,胚胎也依靠輸卵管纖毛及肌肉的運動漸漸向子宮移動。差不多受精第5天,胚胎到達子宮,尋找到了最適宜、最肥沃的“土壤”,開始為著床子宮做準備。
“著床”是指從受精卵開始經過初期發育形成的胚胎接觸到子宮內膜,并成功結合、植入子宮內膜的過程(形成絨毛結構)。受精第5-12天是整個胚胎植入“土壤”的過程,也是胚胎與子宮內膜真正接觸、融合的過程。受精第5天,胚胎經過多次的有絲分裂,形成中空球星體的囊胚。囊胚含有囊胚液以及囊胚腔的胚胎,它擁有內部的內細胞團,內細胞團形成胎兒。囊胚的外層稱為滋養層,發育成胎盤,“囊胚”這個名字來自希臘語βλαστ??blastos (“芽”)和κ?στι? kystis (“囊狀物,膠囊”)。受精第5-6天,是囊胚進入子宮,它的滋養層率先接觸并粘附媽媽的子宮內膜,做著植入子宮的準備,此過程持續1~2天。受精第8天,胚胎開始了植入過程,胚胎鉆入媽媽的子宮內膜里,找到了自己賴以生存的“土壤” ,并逐漸形成羊膜囊。大概受精第9-11天,胚胎已深入子宮內膜,胚胎“種子”著床子宮內膜“土壤”的過程完成,這幾天會形成初級卵黃囊,逐漸與母體血竇融合,形成胚胎血供。 懷孕第11-12天,胚胎“種子”完全埋入子宮內膜,受精卵植入過程到今天為止就完成了。胚胎開始了它生長發育的過程,隨后這小小的胚胎“種子”逐漸有了心臟跳動,提供其營養的胎盤以及血供建立,此時算是真正的著床成功,新生命開始啟動。十月之后,小生命就會呱呱墜地,來到美麗的世界。
胚胎“種子”植入“土壤”的過程大致分為三部:定位、粘附及侵入。 胚胎定位: 指囊胚透明帶消失,其內細胞團處的滋養層細胞與子宮內膜的接觸。胚胎粘附:囊胚粘附于子宮內膜,其表面的滋養層細胞分化為外層的合體滋養細胞和內層的細胞滋養細胞。胚胎侵入:合體滋養層細胞分泌蛋白溶解酶,溶解子宮內膜細胞、間質及血管,隨后滋養細胞穿透侵入子宮內膜、內1/3肌層及血管,囊胚完全埋入子宮內膜中并被子宮內膜所覆蓋的過程。
子宮存在一個極短的敏感期允許胚胎“種子”著床,成功的胚胎植入需要以下條件:1.發育正常的功能性胚胎;2.子宮內膜容受性的建立;3.母體與胚體之間的相互作用。而在這些因素中還包含這很多很多的細分因素存在,如果胚胎染色體異常、子宮畸形、免疫因素、血栓因素等多種情況,造成胚胎著床子宮內膜的失敗。
來源: 試管嬰兒“守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