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蛙具有繁殖快、易養殖、適應性強、飼料轉化率高、周期短等優點,牛蛙養殖以廣東、廣西、海南、福建、湖南、云南和江西等南方省份為主,尤其是兩廣和海南養殖居多。牛蛙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膽固醇低、脂肪含量低,尤其是精氨酸、磷氨酸含量比較高,是一種很好的滋補食品。

一、蛙池建設

1.蛙池選址。養殖場最好選擇距村莊500米以上,坐北向南、排灌方便、交通便利、通水通電的地方,方便養殖生產。一般要求水源充足,水質無污染,達到漁業水質標準,另外在發生洪澇時,水淹不到的地方。2023年廣東茂名、廣西玉林等地發生洪澇災害,蛙場被大洪水沖垮,大量的商品蛙出逃,損失慘重。

2.蛙池建設。蛙場四周用1.5~2米的石棉瓦圍擋,可以防止牛蛙逃跑,還能防老鼠、蛇、雞、鴨等天敵闖入,在頂上2.5米高用紗網做護蛙網。蛙池可以先規劃成100平方米為一個大池,再把每個大池分成30平方米/個的小池。宜采用長方形池子,便于操作。池邊用40目的尼龍網做圍欄,網邊至少要高出池底1.2米,底部應有20~30厘米埋進土里進行固定;池埂高40厘米,坡度為1∶3,水位保持在30~50厘米。如果水層深度不夠,蓄水量太少,牛蛙排泄糞便過多造成尿酸含量高,牛蛙會變得易暴易怒,互相殘殺,造成大量死亡。用口徑為10~12厘米的塑料管作為給排水管,進、溢水孔設置的地點應在每個大池的對角。每個小池子里放3~4塊100厘米×150厘米具有浮性的專用藍色蛙墊作為牛蛙的休息臺。池子上方用黑色太陽網遮陰,以防夏季太陽暴曬。

二、種蛙的挑選和運輸

1.種蛙挑選。在選擇種蛙的時候,一定要無病無傷、反應靈敏、體格健壯、發育良好、活力旺盛、體格夠大。種蛙應選擇2~3齡,體重在400~500克,雄蛙要求聲囊完整,婚姻墊比較明顯;雌蛙要選擇腹部比較膨大,柔軟有彈性,皮膚有光澤,身軀完好。公蛙和母蛙最好是從不同的養殖場引種,這樣可以有效避開近親繁殖,公蛙、母蛙要分開飼養。

2.種蛙運輸。就近引種是最理想的,長途運輸容易造成種蛙損傷。另外,應選擇陰天溫度不高于20℃時運輸,低溫狀態下種蛙不進食,活動少,可以減少種蛙的損耗。正常喂食情況下,種蛙裝箱前建議停食1天,盡可能將肚子里的飼料消化排出。先將種蛙移入透氣尼龍紡織袋里,種蛙的密度以蛙不疊加擁擠為宜。使用60厘米×45厘米×26厘米的大號泡沫箱,箱四周打小洞用于透氣,底層放一層冰塊,上面放兩層塑料框。將種蛙分層放入后,再封箱打包。

3.種蛙入池。種蛙到達目的地卸車后,將種蛙取出放到房間靜置3~4小時,待種蛙體溫與周邊環境融合后,逐個檢查種蛙是否受傷,然后用高錳酸鉀水溶液浸泡10~15分鐘,再放入蛙池。蛙長途運輸后體溫可能升高,如果直接放入蛙池,一冷一熱,種蛙容易感冒。

三、種蛙的交配與繁育

1.種蛙的交配。繁殖、孵化技術是牛蛙養殖的關鍵技術,自然條件下,一般4月初到9月都可以交配產卵,根據商品蛙上市時間來決定何時開始產卵(根據氣溫高低,一般溫度高的夏秋季4~5個月就可以養成商品蛙上市)。當水溫上升穩定在16℃以上時,要做好繁殖前的準備,將準備好的產卵池、孵化池進行消毒,再注入清水,通過控制水位和光照來調節好水溫。一切準備好后即可將公母蛙從越冬池移入并按1∶1或1∶2進行配對,移出后先用5~10毫克/升的高錳酸鉀藥浴5分鐘,然后移入產卵池。產卵池水位保持在0.2米,水溫穩定在20℃以上。

2.種蛙的繁殖。正常情況下,牛蛙進入產卵池后60小時內就可以抱對產卵,高溫并伴有打雷下雨的條件下,親蛙進入產卵池后16小時內就可全部抱對產卵。一般牛蛙抱對2小時后就開始產卵,產卵時長為10~20分鐘。產卵20~30分鐘后卵塊已經吸水膨脹,動物極已經朝上,植物極朝下,水面上看到一片灰黑色卵塊的時候就是最佳采卵期了。受精卵孵化時最適溫度為25℃,同時要有充足的氧氣,在孵化時最好讓受精卵浮在水中,如果沉入水底,要將受精卵移動,以免與池底粘連,導致底部的受精卵缺氧而影響孵化率。

3.卵塊的孵化。一般每平方米放1萬粒左右的卵塊,孵化池的水深在50厘米左右,一般要求水溫在25~30℃,溶解氧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pH值保持在6.5~7,可以采取微流水方式刺激卵塊發育。剛孵出的蝌蚪體長在5~6毫米,主要是吸引卵黃為主,還不會進食,喜歡吸附在附著物上休息。3~4天后鰓蓋發育完全,開始攝食,可以投喂料粉和進行肥水養殖,10~15天后就可以轉入蝌蚪池進行飼養了。

四、投放管理

1.蛙池消毒。放苗前,干池每667平方米(畝)用生石灰40~50公斤或漂白粉15公斤(有效氯含量在30%左右)進行消毒,一般清池消毒5天后再注入40~50厘米清水,靜置24小時后即可放苗。

2.蝌蝌的引進及投放。建議引進大圓頭或綠豆大小的蝌蚪,此時的蝌蚪苗抵抗力比較好,方便運輸。按1萬尾裝一個氧氣袋,再打氧氣并密封裝車。在運輸途中盡量將溫度控制在20℃以下,到達養殖場后先將氧氣袋放入蛙池中15~20分鐘,讓氧氣袋的水溫與蛙池水溫保持一致時,再將蜊蚪放入蛙池。放苗后及時潑灑抗應激藥物,增強蜊蚪適應環境的能力。

3.蛙苗的投放。蛙苗下車后,先在養蛙場靜置1~2小時,待苗適應后再入池,降低溫差導致的應激反應。剛斷尾幼蛙可用20ppm(氣體或溶液濃度單位,表示百萬分之幾)的高錳酸鉀液浸洗5~10分鐘。浸洗時要有人員在場觀察,發現異常情況馬上將蛙苗取出。按幼蛙期放養密度為每平方米250~300只投進蛙池,同一批蛙最好分成4~5個等級,進行分級分池放養。

五、水質管理

蛙池最好有常流水,以水池每天換水量1/3為宜。及時清除餌料臺上的餌料,以免在蛙池中腐敗變質污染水質。餌料臺要經常取出洗刷,用高錳酸鉀或碘消毒后再進行陽光暴曬1~2個小時。發現有多余的垃圾要及時撈出,特別是病蛙以及死蛙,容易腐敗變質成為疾病的傳染源。定期用10%聚維酮碘進行消毒。

六、飼養管理

1.蝌蚪飼養。蝌蚪培育的關鍵技術是蝌蚪分級飼養。投餌量隨蝌蚪日齡的增長而增加,日投餌3~4次,前期以人工培養的浮游動物、雞蛋黃為主,中、后期以紅蟲為主,規模化養殖可以投喂0號專用蛙料(蝌蚪飼料粉),隔4~6小時喂一次,以吃完為宜。蝌蚪常常因飼料不夠導致大吃小,會降低蝌蚪成活率。有條件的可以將最大和最小的蝌蚪撈出,分池飼養,保持每池蝌蚪個體生長均勻,提高成活率。2021年7月,某養殖場曾經養過一池小蝌蚪,因為投喂次數少,一天只投喂1~2次,導致互相殘殺,最后成活率不到10%。

2.成蛙飼養。牛蛙對溫度十分敏感。當溫度下降到10℃以下時就會進入冬眠。牛蛙的致死低溫為0~5℃。如果溫度太高(39~40℃時)亦有“熱死”的可能,它的最適溫度為25~30℃。冬天來臨之前,可以參照搭建大棚種菜的方式進行保溫喂食,只要有光照,棚內的溫度在25℃以上,就可以正常進行投喂。在牛蛙飼養過程中,為防止發生互相殘食的現象,每隔2~3天要及時將規格最大和最小的個體挑出進行篩選分級,把規格相同的牛蛙調整到同一口池進行飼養,防止大蛙吃小蛙,同時逐漸降低養殖密度。主要以浮水性配合飼料為主,分為0~5號蛙料,以蛙一口吞下一顆蛙料為宜,飼料過大則吃不下。一旦餓了就互相殘殺,造成不必要的損失。餌料的投喂應做到“四定”,即定點、定時、定量、定質。投喂前半個小時先將配合飼料用清潔的水泡濕,使飼料稍微軟化膨脹,可以預防餌料吸收池中的污水,避免牛蛙食后腸胃發生疾病,還能促進牛蛙對營養的吸收。日投餌量保持在蛙體重的7%~15%,可先投喂一部分,吃完再繼續增加。投喂過多容易導致腸炎,吃不完的飼料又污染水質。投餌量除按蛙體重計算外,還應根據氣候、水質及殘餌等情況酌量調整,做到少量多次,投喂量以半小時內吃完為宜。如突然遇到大風劇烈降溫或者強臺風,氣溫過低,牛蛙的食欲也會相應降低,這樣就要相應減少蛙料的投喂量或停食。

七、疾病預防

牛蛙發病與投喂不規律和水質惡化、天氣變化、換水頻繁等有很大的關系。

1.投喂不規律,饑一餐飽一餐,容易誘發腸炎、脫肛等消化道疾病。預防措施是定時定量投喂飼料,一般以半小時內吃完為準。

2.牛蛙糞便長期累積池底導致水質惡化易引發細菌性腸炎、腹瀉、爛皮、爛嘴等疾病,預防措施是定期進行換水并改底消毒。

3.臺風或暴雨過后,溫度劇降,此時正常投喂牛蛙,會導致消化道疾病。預防措施是根據溫度變化少喂或不喂。

4.下午6點鐘以后盡量不換水,因為晚上溫差大,換水容易導致歪頭等疾病的發生。

八、天敵預防

1.蝌蚪期。蝌蚪期的敵害比較多,主要有各種魚、龜、鳥類、螞蟥和水生昆蟲。其中以水生昆蟲發生量大,常常隨灌水或投放水草、天然餌料等進入養殖池,對蝌蚪的為害極大。最常見的有龍虱、水龜蟲、負子蝽、劃蝽、蜻蜓等。龍虱俗稱水蜈蚣,成、幼蟲均捕食蝌蚪,食量大,1頭幼蟲一晝夜可傷害20~30尾蝌蚪;水龜蟲俗稱牙蟲,它們與劃蝽均屬于半翅目昆蟲,多以若蟲、成蟲的刺吸式口器刺入蝌蚪體內,吸吮牛蛙蝌蚪體液;蜻蜓的幼蟲又稱水蠆,常從腹部咬死蝌蚪。

防治措施:在養殖牛蛙的過程中,可采用3~4平方米的水泥池或80目的尼龍紗網箱進行養殖,水泥池直接注入井水,防止外來寄生蟲。80目的尼龍網箱可以有效阻擋大部分的寄生蟲進入網箱為害蝌蚪。池頂用防逃網蓋上,防止鳥類進入。成蛙也是蝌蚪的天敵,曾經有個網箱跑進去幾只50~100克的青年蛙,致使1萬尾的蝌蚪最后成活不到1000只小蛙。預防措施是晚上用手電巡塘,發現有成年蛙要及時捉出。

2.成蛙期。在野外放養時,天然敵害較多,幼蛙和成蛙的主要敵害是多種脊椎動物。常見的有烏魚等肉食性魚類、蛇類、龜鱉類、鼠類、水獺、黃鼠狼以及野鴨等飛禽。一些大型的蛙類也可捕食牛蛙的幼蛙。在庭院建池養殖時,則以蛇類、鼠類對蛙的危害最大。

防治措施:養殖場最好采用水泥瓦圈起來,再蓋上尼龍防逃網,一般的天敵都進不來。

作者∣廣西浦北縣張黃鎮農業農村服務中心 鐘祥偉

1.10

來源: 鐘祥偉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