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類動物共患的急性、熱性、接觸性傳染病,以黃牛和牦牛最易感,犏牛和水牛次之。犢牛比成年牛更易感,病死率也很高。口蹄疫病毒怕熱不怕冷,寒冷潮濕的條件容易造成口蹄疫的流行,口蹄疫病毒可隨空氣遠距離傳播,在溫帶地區,在陸地上可傳播60公里,在海洋水面上可傳播300公里。口蹄疫疫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以冬春季為敏感高發期。本病傳染性極強,許多國家與地區都有流行,造成的經濟損失很大。口蹄疫在國內偶有發生,近年來,由于口蹄疫疫苗的普遍使用和防控力度的加大,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口蹄疫的威脅仍然存在,病毒的變異和跨境傳播仍然是防控的關鍵點。

一、主要臨床癥狀

該病潛伏期為2~7天,最長14天,在潛伏期內,雖然可能沒有明顯癥狀表現,但病毒已經在動物體內開始增殖,病牛以口腔黏膜水皰為主要特征。病初,牛體溫升高至40~41℃,精神委頓,食欲減少或廢食,反芻停止,閉口流涎。1~2天后,唇內面、齒、舌面和頰黏膜發生水皰,不久水皰破潰,形成邊緣不整的紅色爛斑。稍后,趾間及蹄冠皮膚表現熱、腫、痛,繼而發生水皰、爛斑,病牛跛行。水皰破裂,體溫下降,全身癥狀好轉。如果蹄病繼發細菌感染,局部化膿壞死,則病程延長,甚至蹄匣脫落。病牛乳房乳頭皮膚有時出現水皰、爛斑。哺乳犢牛患病時,水皰癥狀不明顯,常呈急性胃腸炎和心肌炎癥狀而突然死亡。

幼畜死亡率為20%~50%,成年家畜死亡率不高,一般不超過5%,但發病后嚴重掉膘,產奶量下降,役畜不能使役。此外,還可能伴有口鼻、眼部等部位的病變。

二、牛口蹄疫病的診斷

根據流行病學特點和臨床癥狀不難作出診斷。但應與牛黏膜病、牛惡性卡他熱、牛水皰性口炎相鑒別。

1.牛黏膜病口黏膜與患口蹄疫相似,糜爛,但無明顯的水皰過程,糜爛病灶小而淺表,以腹瀉為主要癥狀。

2.牛惡性卡他熱除口腔黏膜有糜爛外,鼻黏膜和鼻鏡也有壞死過程,還有角膜混濁和全眼球炎,全身癥狀嚴重,死亡率高。其發生常與羊的接觸有關,呈散發。

3.水皰性口炎口腔病變與口蹄疫相似,但較少侵害蹄和乳房皮膚。發病率和死亡率很低。

確診需要采集病料組織,按照國家技術標準GB/T18935-2018《口蹄疫診斷技術標準》進行實驗室檢測。

三、防控措施

1.綜合措施。為了有效防控口蹄疫,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選用有效疫苗進行免疫,普免與補免相結合,確保免疫密度,注意疫苗的全程冷鏈運輸保管和科學接種,養防結合、綜合防治等。同時,加強疫情監測和預警,及時發現和處置疫情,也是防控口蹄疫的重要措施。

2.推薦免疫程序。

規模場根據母畜免疫次數、母源抗體等情況,犢牛可在90日齡左右進行初免。所有新生犢牛初免后,間隔1個月后進行一次加強免疫,之后每間隔4~6個月進行加強免疫。

散養戶春秋兩季分別對所有牛只進行集中免疫,每月定期補免,有條件的地方可參照規模場的免疫程序進行免疫。

發生疫情時,對疫區、受威脅區內的牛養殖場可根據應急監測或風險評估情況開展緊急免疫。邊境地區受境外疫情威脅時,根據風險評估結果,可對高風險區內的養殖場進行緊急免疫。

作者∣廣東汕頭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陳俊敏

8.14

來源: 陳俊敏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