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傳染性胸膜肺炎又稱牛肺疫,是由絲狀支原體絲狀亞種引起牛的一種高度接觸性傳染病。主要侵害肺和胸膜,以纖維素性肺炎和漿液—纖維素性胸膜炎、呼吸功能衰竭等為主要特征癥狀,多為亞急性或慢性經過。

一、流行病學

病原主要存在于病牛和帶菌牛的發炎肺組織、胸腔滲出液、胸部淋巴結和氣管滲出物中。健康牛與病牛直接接觸傳染,主要通過飛沫由呼吸道感染;也可通過被污染的飼料、飼草經口造成感染。該病不受年齡、性別、季節和氣候等影響。病原對外界環境抵抗力弱,干燥、高溫迅速死亡,酸性或堿性pH值下、大多酸消毒制劑可滅活。

二、臨床癥狀

該病潛伏期在7~28天,最長的可達8個月。

1.急性型。發病初期,牛體溫升高到40~42℃,呈稽留熱型,鼻翼開放,呼吸迫促而淺,呈腹式呼吸和痛性短咳,因胸部疼痛而不愿行走或臥下,肋間下陷,呼氣長吸氣短,叩診胸部患側發濁音,并有痛感,聽診肺部有濕性啰音,肺泡音減弱或消失,代之以支氣管呼吸音,無病變部呼吸音增強,有胸膜炎發生時,可聽到摩擦音。病后期心臟衰弱,因胸腔積液,只能聽到微弱心音甚至聽不到,重癥可見前胸下部及肉垂水腫,喉部與四肢出現浮腫,尿量逐漸減少而比重增加,便秘和腹瀉交替發生;病畜體況衰弱,眼球下陷,呼吸極度困難,呻吟,口流白沫,伏臥伸頸,體溫下降,最后窒息死亡,急性病例病程為15~30天。

2.亞急性型。其癥狀與急性相似,但病程較長,癥狀不如急性型明顯。

3.慢性型。多由急性轉來,取慢性經過,病牛除體況瘦弱外,多數癥狀不明顯,偶發干性咳嗽,聽診胸部有不大的濁音區,食欲時好時壞,消化機能紊亂,體況日漸消瘦。此種患畜在良好飼養管理條件下,癥狀緩解逐漸恢復正常,少數病例因病變區域較大,飼養管理條件改變或勞役過度等因素,引起惡化,預后不良。

三、剖檢病變

特征性病理變化主要在胸腔,典型病變是大理石樣肺和漿液性纖維素性胸膜肺炎,即發生纖維素性肺炎、漿液—纖維素性胸膜炎和間質的炎癥、水腫、壞死與修復性變化。胸腔積液呈無色或淡黃色,內含絮狀纖維素物。肺臟炎癥,初期以小葉性支氣管肺炎為特征,肺炎病灶充血、水腫,呈鮮紅色或紫紅色。中期呈纖維素性肺炎和漿液性纖維素性胸膜肺炎,肺腫大、增重,肺實質有紅、黃、灰白等不同時期的肝樣病變區,肺間水腫變寬,切面有奇特的圖案色彩,形成大理石樣外觀,多為一側性,以右側較多,多發生在膈葉,也有在心葉或尖葉者,可見壞死灶,胸膜增厚,表面有纖維素性附著物,多數病例胸腔內積有淡黃透明或混濁液體,內混有纖維性凝塊或凝片,胸膜常見出血,并與肺部粘連,肺膜表面有纖維素附著物。后期肺部病灶被結締組織包圍,有的因壞死、液化而形成膿腔、空洞;有的被增生的結締組織取代,形成瘢痕;有的鈣化或形成肉樣變。心包膜纖維素性炎,心包積液,心肌脂肪變性。肝、脾、腎無特殊變化。腹膜炎、漿液性纖維性關節炎。

四、類癥鑒別

臨床見持續高熱不退,兼有漿液性纖維素胸膜肺炎,肺呈多色彩的大理石樣變,肺間質明顯增寬、水腫,肺組織壞死,據以上癥狀可作出初步診斷。

1.與牛巴氏桿菌類癥鑒別診斷。

相似:急性型,高熱,呼吸道癥狀,肺炎、便秘和腹瀉等。

不同:由多殺性巴氏桿菌引起,高熱、肺炎、急性胃腸炎、全身組織器官及其黏膜和漿膜的廣泛性出血性炎癥(敗血癥狀),病程短、發病急,內臟和組織上有出血點,部分肺部病變為大理石樣變且肺間增寬不明顯。

2.與牛流感類癥鑒別診斷。

相似:急性型,發熱,呼吸道癥狀,肺炎等。

不同:由流感病毒引起,傳染性極強,持續性咳嗽,寒顫現象,呼吸急促等。

3.與牛結核病類癥鑒別診斷。

相似:慢性型,消瘦,短性干咳,早期牛傳染性胸膜肺炎,牛結核病以多種組織器官形成結核結節、干酪樣壞死和鈣化為特征。

不同:由牛結核分枝桿菌引起,病牛逐漸消瘦,病初有短促干咳,漸變為濕咳,在多種組織器官形成肉芽腫和干酪樣、鈣化結節病變。

4.與牛包蟲病類癥鑒別診斷。

相似:慢性型,漸進性消瘦等。

不同:由多頭蚴侵入牛機體后引起,躁動不安;出現神經癥狀:不斷跳動,身體痙攣,間歇性癲癇發作;沒有任何征兆倒地死亡;身體逐漸消瘦。

五、綜合防治

1.預防措施。對疫區和受脅區6月齡以上的牛只,必須每年接種一次牛肺疫兔化弱毒菌苗;不從疫區引進牛只。

2.治療措施。發現病畜或可疑病畜,采取緊急、強制性的控制和撲滅措施,徹底消毒,對同群牛隔離觀察,進行預防性治療。早隔離病牛,改善飼養管理,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病牛癥狀消失,肺部病灶被結締組織包裹或鈣化,但長期帶菌,應隔離飼養以防傳染。

①“914”療法:新胂凡納明(914):1克/100公斤重+生理鹽水50~500毫升,一次靜注,間隔4~7天,用同劑量重復注射2~4次。

②抗生素療法:鹽酸土霉素、四環素、硫酸鏈霉素、氟體尼考、泰樂菌素、替米考星等。

③中藥療法:以清肺熱、祛痰、止咳、鎮痛等為原則,中藥治療處方——

處方1:北沙參、麥冬各50克,黃芪、黨參各35克,冬瓜子55克,合歡子60克,提高機體免疫力和抵抗力。

處方2:黃連、黃芩、知母、白術、白芍、厚樸各50克,五味子、貝母、阿膠、澤瀉、云苓各30克,火麻仁25克。

處方3:郁金25克,當歸25克,制乳香15克,制沒藥15克,延胡索20克,連翹25克,黃芩20克,牡丹皮20克,花粉20克,貝母20克,青皮20克,白芍20克,柴胡20克,甘草15克。加減:出現胸水時減柴胡、甘草、花粉,加澤瀉、豬苓、木通各20克;心臟衰弱時減郁金、黃芩,加黨參20克;久病體虛無力而消瘦時,減郁金、黃芩、花粉、柴胡、青皮,加黨參25克,黃芪30克,白術20克。

處方4:銀花、連翹、黃芩、瓜蔞各50克,大黃40克,蕹白、黃連各30克,甘草20克。表現“吭吭”低咳加射干、豆根各30克;胃熱重者加石膏50~100克;胸部觸壓敏感加枳殼、當歸、桑白皮、茯苓、葶藶子各30克,白芨50克;低咳加貝母50克,冬花、紫菀、桔梗、百部各40克;痰涎多者加白芥子30克。

④輔以強心、利尿、祛痰、健胃等對癥治療:增強心臟功能,強心(樟腦磺胺鈉、安鈉咖);減輕肺充血(松節油涂擦胸部);減輕支氣管炎(內服氯化銨粉);促進滲出物吸收(靜注5%氯化鈣或內服碘化鉀粉。

作者∣廣西來賓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李崇斌

2023年6月10日

來源: 李崇斌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