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玨敏 上海市民政第三精神衛生中心

審核:管曉波 上海市民政第三精神衛生中心 副主任醫師

如今經常會有孩子讀書讀到奔潰的新聞,怎么“10后”的孩子就那么脆弱了呢?是社會時代的問題?孩子的年齡問題還是代溝問題?

我家孩子告訴我,他們班上有個叫強強的同學,總是獨自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有時別人一句玩笑話就將桌子上的書全部推到地上,并激動地大喊:“煩死了!”這樣的情況發生了幾次后,老師也注意到強強的不對勁。強強向老師訴說:“老師,我不知道怎么了,最近總是覺得心情特別煩躁,有時候甚至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這讓我我自己也很害怕”。老師溫和地安撫道:“別怕,我會幫助你的。我們一起去找心理老師,一起幫你渡過這個難關”。青春期的孩子們可能會面臨各種心理挑戰,抑郁、焦慮和暴力行為并不是個別現象,這些都是我們需要關注的現象。

一、青少年常見心理問題

1. 抑郁、焦慮

現在許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小區環境封閉,大多數孩子待在家里選擇與手機為伍。父母忙于工作,與爺爺奶奶的代溝,溝通交流少,可能會造成孩子抑郁、焦慮的發生。

2.注意缺陷多動障礙

俗稱“多動癥”,是目前學齡期青少年高發的心理障礙,表現為專注力不夠,不愿意做持續用腦的事情(比如做作業完成不了),不能自行安排好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學習,很難安靜的進行排隊等待,丟三落四或忘記老師的安排,上課坐不住等。

3. 校園欺凌

家長在教養孩子時出現2種極端,一種是過度的寵愛,另一種則是嚴厲的打罵。無論是溺愛型還是打罵型的教養方式,都可能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產生不良影響,甚至導致心理疾病的發生。教育者如果采用過時的教育方法,不尊重青少年,使用言語諷刺或肢體懲罰等方式對待孩子,可能會讓孩子失去自尊心和自信心,加劇他們的不良心理狀態。這樣的環境有可能增加孩子霸凌他人的行為傾向。因此,教育者應當采用更加科學、尊重和理解的教養方式,以促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4. 廣泛性焦慮障礙

家長過于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缺少對孩子心理健康的關心。家長不能規范自身的言行,卻對孩子施加過高的要求,造成孩子對學習精神過于緊張,而且這種不一致可能會讓孩子感到困惑和壓力,甚至會產生呼吸急促等生理反應。

圖1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那么,應該我們如何幫助和引導孩子呢?

1.個人心理干預

除了學習成績之外,家長應注重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及學習信念的,可以采用放松訓練、游戲療法、音樂療法、認知療法及角色扮演等。我們鼓勵家長通過活動緩解孩子的學業壓力,例如,每周可以帶孩子戶外活動,讓他們親近大自然。隨著孩子大腦發育的完善,認知能力的不斷提高,孩子可以通過運動學會正確面對壓力,從而緩解焦慮。提供綜合心理干預,能夠有效改善青少年患者心理應激反應,提高其生活質量。

2.家庭環境層面

通過改善家庭環境,促進家庭成員相互溝通、交流,以及完善家庭支持系統等,對于改善青少年情緒障礙具有重要意義。積極的教養方式是關愛而不是溺愛,是民主而不是控制,是合理的管教而不是放縱和忽視,父母要傾聽孩子的合理需求,積極與孩子進行溝通,并為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需求觀念。

3. 社會及學校的幫助

學校和社會機構應將基礎心理學理論知識與教學實踐相結合,定期開展相關心理學宣傳教育,或者邀請心理學專家開展相關專題講座,設立心理咨詢室并配備專業心理咨詢師,鼓勵孩子多參與學校和社會的各項活動,正視自己的長、短處,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勇于克服挫折。

4. 大多存在輕度情緒障礙的青少年,通過心理干預即可得到有效改善,然后對于部分中、重度情緒障礙的青少年,則需通過臨床治療進行干預。治療最常用的藥物為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該藥在治療兒童和青少年的情緒障礙方面已被證實具有較好的臨床效果。

圖2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學習好!要聽話!大人們往往忽視,孩子是一個獨立的人,他們并不是家長的“私有財產”,家長的角色更多是孩子成長路上的引路人。通過平等的愛與教育,使孩子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穆燕,卓瑜,岳磊于,等. 我國青少年常見情緒障礙類型、病因及防治研究進展[J]. 中國社會醫學雜志,2023,40(6):675-677.

[2]余萬慶,但孝宏,熊智磊. 利培酮合并氟伏沙明治療難治性強迫癥的療效觀察[J]. 精神醫學雜志,2012,25(1):48-49.

來源: 中華醫學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