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日,正值《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UNCCD)第十六次締約方大會(COP16)前夕,聯合國發布了一份重要的新科學報告**《懸崖勒馬:轉變土地管理方式,不要超越地球極限》**(Stepping back from the precipice: Transforming land management to stay within planetary boundaries)。該報告提出了緊急修正方案,以糾正世界糧食種植和土地利用方式,避免無可挽回地損害地球支持人類和環境福祉的能力。
報告封面。圖源: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UNCCD報告強調,土地是地球穩定的基礎。它調節氣候、保護生物多樣性、維護淡水系統并提供食物、水和原材料等生命資源。這份題為《懸崖勒馬:轉變土地管理方式,不要超越地球極限》的報告利用了大約350個信息來源,從地球邊界的角度研究了土地退化問題和采取行動的機會。
然而,森林砍伐、城市化和不可持續的耕作方式正在造成前所未有的全球土地退化,不僅威脅著地球系統的不同組成部分,也威脅著人類的生存。此外,森林和土壤的惡化削弱了地球應對氣候和生物多樣性危機的能力,而氣候和生物多樣性危機又會加速土地退化,形成惡性循環。如今,土地退化已經破壞了糧食安全,推動了移民,加劇了沖突。全球受土地退化影響的面積約為1500萬平方公里,比整個南極洲大陸或俄羅斯的面積還大,每年都在擴大約100萬平方公里。
地球邊界
地球邊界定義了維持地球穩定所必需的9個關鍵閾值。人類如何使用或濫用土地直接影響其中的7個,包括氣候變化、物種滅絕和生態系統生存能力、淡水系統以及自然界中氮和磷元素的循環。土地使用的變化也是地球的邊界。令人震驚的是,迄今為止已有6個邊界被突破,還有兩個接近其閾值:海洋酸化和大氣中氣溶膠的濃度。只有平流層臭氧(1989年減少臭氧消耗化學物質條約的目標)完全處于其“安全操作空間”內。
直到最近,陸地生態系統吸收了近三分之一的人為二氧化碳污染,盡管這些排放量增加了一半。然而,在過去十年中,森林砍伐和氣候變化使樹木和土壤吸收過量二氧化碳的能力降低了20%。
不可持續的農業實踐
傳統農業是土地退化的罪魁禍首,導致森林砍伐、土壤侵蝕和污染。不可持續的灌溉做法耗盡了淡水資源,而過量使用氮磷肥料則破壞了生態系統。退化的土壤降低了作物產量和營養質量,直接影響了弱勢群體的生計。次要影響包括對化學投入的依賴性增加和土地用于農業的增加。
東北黑土地。供圖:綠會志愿者當今土地退化熱點地區源于密集的農業生產和高灌溉需求,特別是在南亞、中國北部、美國高原、加利福尼亞和地中海等干旱地區。與此同時,氣候變化早已突破了其自身的地球邊界,通過極端天氣事件、長期干旱和洪水加劇加速了土地退化。山地冰川融化和水循環改變加劇了脆弱性,尤其是在干旱地區。快速城市化加劇了這些挑戰,導致棲息地破壞、污染和生物多樣性喪失。
土地退化對熱帶和低收入國家的影響尤為嚴重,因為它們的恢復力較弱,而且影響集中在熱帶和干旱地區。婦女、青年、原住民和當地社區也首當其沖地受到環境惡化的影響。婦女面臨著工作量增加和健康風險增加,而兒童則遭受營養不良和教育挫折。
治理不力和腐敗加劇了這些挑戰。腐敗助長了非法砍伐森林和資源開采,使退化和不平等的循環不斷延續。
根據Prindex倡議的數據,近10億人缺乏安全的土地使用權,其中**北非****(28%)、撒哈拉以南非洲(26%)****以及南亞和東南亞最為集中。**對失去家園或土地的恐懼破壞了促進可持續做法的努力。
農業補貼往往會激勵有害做法,加劇水的過度使用和生物地球化學失衡。將這些補貼與可持續發展目標相結合對于有效的土地管理至關重要。
聯合國糧農組織、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2021年發布的一份報告發現,從2013年到2018年,88個國家在此類補貼上花費了超過5000億美元。根據該報告,近90%的補貼用于損害環境的低效、不公平做法。
變革性行動
需要采取變革性行動來應對土地退化,以確保陸地地球邊界恢復到安全的操作空間。正如地球邊界是相互關聯的一樣,防止或減緩其超越的行動也必須是相互關聯的。在設計和實施變革性行動以阻止土地退化時,公平和正義原則是關鍵,確保利益和負擔得到公平分配。
農業改革、土壤保護、水資源管理、數字解決方案、可持續或“綠色”供應鏈、公平的土地治理以及森林、草原、稀樹草原和泥炭地的保護和恢復對于遏制和扭轉土地和土壤退化至關重要。
再生農業主要由其成果定義,包括改善土壤健康、碳封存和增強生物多樣性。農業生態學強調整體土地管理,包括林業、作物和牲畜管理的整合。
林地再生、免耕農業、養分管理、改善放牧、節水和收獲、高效灌溉、間作、有機肥料、改進堆肥和生物炭的使用——都可以增加土壤碳含量并提高產量。
稀樹草原受到人類引起的土地退化的嚴重威脅,但對生態和人類福祉至關重要。稀樹草原是生物多樣性和碳的主要儲存地,覆蓋了地球陸地表面的20%,但由于農田擴張和錯誤的造林,稀樹草原正日益消失。
目前,全球47%的含水層的地下水開采率超過了補給率,因此更高效的灌溉對于減少農業淡水使用至關重要。
在全球范圍內,水務部門必須繼續從“灰色”基礎設施(水壩、水庫、渠道、處理廠)轉向“綠色”基礎設施(重新造林、洪泛區恢復、森林保護或補充含水層)。
更有效地施用化肥同樣至關重要:目前,作為肥料施用的氮和磷中只有46%被作物吸收,其余的則流入淡水水體和沿海地區,對環境造成嚴重后果。
新技術
新技術與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相結合,使精準農業、遙感和無人機等創新成為可能,這些創新可以實時檢測和防治土地退化。精準施用水、養分和農藥以及早期病蟲害檢測同樣會帶來好處。監管行動、加強土地治理、土地保有權正規化以及提高企業對環境影響的透明度都是必要的。
全球已有許多關于土地系統變化的多邊協議,但基本上未能實現。例如,2021年格拉斯哥氣候峰會上145個國家簽署了《格拉斯哥宣言》,旨在到2030年制止森林砍伐和土地退化,但接下來這幾年,森林砍伐反增不減。
《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UNCCD)第十六次締約方大會(COP16)于2024年12月2日至13日在沙特阿拉伯利雅得舉行。《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六次締約方大會不僅僅是一個關鍵的里程碑,旨在通過以人為本的方法提高全球雄心并加快土地和干旱恢復行動。《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是全球土地的代言人,也是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框架下的三大環境公約之一,與《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生物多樣性公約》并列。
(注:本文為UNCCD COP16系列觀察。僅供參考。)
編譯 | Daisy
審核 | Samantha
日期 | 2024年12月2日
排版 | 綠葉參考資料略
來源: 海洋與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