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蹺二郎腿會導致靜脈曲張!”

網上有傳聞說:“蹺二郎腿會導致靜脈曲張”,這讓不少平時有蹺二郎腿習慣的人感到恐慌。

流言分析:這種說法太過絕對和夸張。

蹺二郎腿不會直接導致靜脈曲張,但是如果本身已經有了靜脈曲張,蹺二郎腿會加重病情。

網上有種說法“蹺二郎腿會導致靜脈曲張”,這個說法是真的嗎?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靜脈曲張是如何產生的?

要回答蹺二郎腿與靜脈曲張的關系,我們首先來了解下靜脈曲張。

靜脈曲張是一種影響人們生活質量的常見疾病,它的形成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涉及遺傳因素、血管壁結構和功能異常、細胞外基質等多種因素的相互作用。

遺傳因素在靜脈曲張的發病機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家族中有靜脈曲張病史的人更容易發展這一疾病,有研究表明,如果父母雙方均未患病,患靜脈曲張的風險為 20%,如果父母一方患病,患靜脈曲張的風險為 25%~62%,如果父母雙方均患病,患靜脈曲張的風險為 90%。

血管壁的結構和功能異常同樣是靜脈曲張發生的關鍵因素。在靜脈曲張患者的血管壁中,可以觀察到組織病理表型的改變,包括血管壁的重構和結構的重塑。這些改變可能與細胞增殖和凋亡過程的異常調節有關,導致血管壁的彈性和強度下降。

此外,細胞外基質(維持血管壁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成分和功能也可能發生改變,影響血管的泵血功能,使得血液淤滯。

局部缺氧是另一個重要的因素,它可能由于血液在病變靜脈中的淤積而發生,導致血管壁細胞發生適應性變化。同時,慢性炎癥反應可能在靜脈曲張的發展中起到推動作用,炎癥細胞的浸潤和炎癥因子的釋放可能導致血管壁的進一步損傷。

血流動力學的改變,包括血液流速和壓力的變化,也可能對靜脈瓣膜和血管壁造成影響,促使靜脈曲張的形成和發展。此外,血管舒張和收縮功能的異常也可能在靜脈曲張的形成過程中發揮作用,影響血管的正常張力和血液流動。

遺傳多態性,如 FoxC2 基因的變異,也可能影響個體對靜脈曲張的易感性。這些遺傳變異可能導致血管壁的某些關鍵蛋白表達異常,進而影響血管壁的結構和功能。

除此之外,一些生活方式確實會明顯增加靜脈曲張的風險,比如肥胖、多次妊娠、長期站立和久坐,這些因素會增加下肢靜脈的壓力,影響瓣膜的正常功能,導致血液回流受阻,從而引發靜脈曲張。另外,吸煙、飲酒也會增加患靜脈曲張的風險。

蹺二郎腿在靜脈曲張中的角色

一個姿勢固定太久,沒有足夠的肌肉活動,加上重力的影響,會增加下肢靜脈壓力,顯著影響下肢的單向瓣膜。這最終會削弱或損壞瓣膜,損害血液動力學并增加靜脈淤滯,從而通過靜脈擴張或血液回流導致靜脈曲張。

研究發現,每天站立時間超過 4 小時發生靜脈曲張的風險是不足 4 小時的 2.8 倍。而另一篇研究也發現,隨著站立時間延長,3~4 小時的患病率明顯增加,每天站立 4~5 小時的護士幾乎肯定會患靜脈曲張;并且他們還發現站立時間每增加 1 小時,靜脈曲張的患病率就會增加近 27 倍。

參考文獻[4]:每天站立數小時的護士中靜脈曲張的患病率

但一般來說,蹺二郎腿不會持續這么長時間不動,而且目前也沒有研究證明蹺二郎腿會直接導致下肢靜脈曲張,所以有蹺二郎腿習慣的人不用過于恐慌和焦慮。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翹二郎不會直接導致靜脈曲張,但它可能會壓迫到靜脈,從而影響血液循環,導致靜脈回流更加不暢,如果此時本身已經有靜脈曲張了,那么則會加重病情。

如何預防靜脈曲張?

預防靜脈曲張,可以著手于改變那些可以改變的風險因素,以下 6 點可以參考:

1.定期進行 15 至 20 分鐘的鍛煉,如慢跑或騎自行車,以改善血液循環和增強腿部肌肉;

2.在工作和家中使用腳墊或腳凳來定期抬高雙腿,以幫助改善血液流動;

3.保持理想的體重,因為超重會對腹股溝和大腿施加壓力,導致腿部和大腿的血管壁變弱;

4.盡量避免穿長時間高跟鞋,因為它們會限制腳踝的血流,并可能影響小腿和腳部大靜脈的泵血機制,而低跟鞋則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環和增強肌肉;

5.食用高纖維、低鹽飲食,因為纖維的攝入可以減少便秘,而高鹽飲食可能導致靜脈腫脹;

6.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煙、限制酒精攝入、保持適當的體重和避免長時間站立和久坐,偶爾活動活動、改變下姿勢,也可以很好的預防靜脈曲張。

照“謠”鏡

這類謠言屬于健康領域典型的“簡單歸因”類謠言,復雜的健康問題往往被簡化為“某個動作”或“某個食物”直接導致某種疾病,忽略了其他重要的影響因素。看似合情合理,但實則并不靠譜。

識別和應對這類謠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學習基本健康知識:了解常見疾病的成因和預防知識,提高辨別力。

多渠道核實:通過多方查證,確認信息的真實性再傳播。

關注健康問題是好事,但也要科學理性,避免被誤導。

參考文獻

[1]Fan CM. Venous pathophysiology. Semin Intervent Radiol. 2005;22(3):157-61.

[2]Jacobs BN, Andraska EA, Obi AT, Wakefield TW. Pathophysiology of varicose veins. J Vasc Surg Venous Lymphat Disord. 2017;5(3):460-467.

[3]Ahti TM, M?kivaara LA, Luukkaala T, et al. Lifestyle factors and varicose veins: does cross-sectional design result in underestimate of the risk? Phlebology. 2010;25(4):201-6.

[4]Shakya R, Karmacharya RM, Shrestha R, et al. Varicose veins and its risk factors among nurses at Dhulikhel hospital: a cross sectional study. BMC Nurs. 2020;19:8.

[5]Yun MJ, Kim YK, Kang DM, et al. A Study on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for Varicose Veins in Nurses at a University Hospital. Saf Health Work. 2018;9(1):79-83.

[6]Kendra Kamlitz. 6 varicose vein myths debunked. 2022. https://www.mayoclinichealthsystem.org/hometown-health/speaking-of-health/6-varicose-vein-myths-debunked

[7]Gawas M, Bains A, Janghu S, et al.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n Varicose Veins: Preventive Measures and Different Treatments. J Am Nutr Assoc. 2022;41(5):499-510.

作者丨蔣永源 第三軍醫大學內科碩士

審核丨唐芹 中華醫學會科學普及部主任 研究員 國家健康科普專家

來源: 科學辟謠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