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ba-3任務示意圖。圖片來源:ESA-F. Zonno

作者:黃湘紅 段躍初

在浩瀚無垠的宇宙探索征程里,歐洲空間局(ESA)即將邁出極具開創性的一步——Proba - 3 任務擬定于北京時間 12 月 4 日 18:38,在印度薩迪什·達萬航天中心一飛沖天。

Proba - 3 任務可不簡單,由兩顆衛星攜手擔綱主演,雖說它們加起來的總質量才約 550 千克,看起來有些“小巧玲瓏”,但可別小瞧了這哥倆。等成功發射、進入預定軌道后,它們要奔赴的是地球高橢圓軌道,遠地點離地球 60530 千米,近地點 600 千米,軌道傾角差不多 59 度,像是精準規劃好路線的星際旅行者,奔赴一場神秘約會。

這兩顆衛星分工明確,堪稱默契十足的搭檔。其中一顆衛星懷揣著直徑達 1.4 米的遮光圓盤,宛如舉著一面宇宙“遮陽傘”;另一顆則配備了先進的日冕儀系統,身負觀測太陽日冕的重任。進入軌道穩定飛行后,二者開啟編隊飛行模式,相隔大約 150 米,有條不紊地調整姿態。接下來,神奇的一幕發生了:攜帶遮光圓盤的衛星瞅準時機,精準擋住日冕儀衛星看向太陽的“視線”,一場太空“人造日食”就這樣華麗上演。

觀測日冕一直是天文學界的老大難問題。以往,想精細觀測日冕,只能眼巴巴盼著日全食,可這機會少得可憐,每次日全食就跟曇花一現似的,短短幾分鐘,天文學家們剛架好設備、調好參數,還沒來得及大飽眼福,日食就結束了,留下一眾人捶胸頓足。Proba - 3 任務的出現,徹底打破了這一僵局。它軌道周期約 19 小時 36 分鐘,更驚喜的是,每個周期里“人造日全食”時長能達到約 6 個小時,這給天文學家們留足了觀測時間,仿佛把一閃而過的美景定格成了超長待機的紀錄片,觀測精度想不提升都難。

從科學研究的層面看,Proba - 3 任務意義非凡。太陽日冕始終蒙著一層神秘面紗,它作為太陽的外層大氣,溫度超高,物質運動極度復雜,蘊藏著諸多關乎太陽活動、能量釋放乃至太陽系演化的關鍵線索。過去受制于觀測條件,科學家們對其認知猶如盲人摸象,支離破碎。如今 Proba - 3 讓持續、細致的觀測成為現實,無疑為太陽物理學研究注入一針“強心劑”。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的專家史密斯教授興奮地表示:“Proba - 3 任務是近年來天文學領域里程碑式的突破,就像給天文學家打開了一扇通往日冕研究新世界的大門。以前只能趁日全食搶拍幾張照片、收集有限的數據,現在能長時間、全方位觀測,很多之前的未解之謎說不定很快就有答案了。”還有學者大膽推測,借由 Proba - 3 獲取的觀測成果,有望革新現有的太陽風暴預警模型,讓人類提前做好應對準備,降低太空天氣對地球通信、電網的潛在破壞。

回顧歐洲空間局的探索歷程,Proba 系列衛星一直扮演著先鋒角色,肩負小型化、低成本太空探索的重任。Proba - 3 任務更是集以往經驗之大成,拓展了編隊飛行、高精度協同控制等關鍵技術的應用邊界。雖說過程中困難重重,從衛星部件的嚴苛減重要求,到編隊飛行精準控制算法的難題,研發團隊歷經無數次推倒重來、熬夜攻堅,但正是這份執著,才讓夢想照進現實。

這次 Proba - 3 任務成果若順利落地,影響將輻射到諸多領域。教育層面,生動的“人造日食”觀測畫面能走進課堂,點燃青少年對天文學的熱愛之火,為未來儲備人才;航天產業方面,相關技術積累會反哺衛星制造、深空探測等項目,助力商業航天蓬勃發展;科普領域,公眾對太空探索、太陽科學的關注度將水漲船高,引發全民探索宇宙的熱潮。

如今,全球無數雙眼睛緊盯著薩迪什·達萬航天中心,大家懷揣著同樣的期待:愿 Proba - 3 任務拔地而起、一路順遂,為人類認識宇宙再添濃墨重彩的一筆。這場由歐洲空間局精心籌備的太空盛宴,才剛剛開場,后續精彩,值得翹首以盼。航天探索之路漫漫,人類追逐宇宙真相的腳步,永不停歇。

來源: 科普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