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中華醫學會

審核:馮秀龍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 副教授

李曉倩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 副研究員

3D打印的人工骨頭正在迅速成為醫學領域的突破性技術。它們能夠“像”天然骨頭一樣使用,具體取決于所用的材料和技術。常見的人工骨材料包括生物陶瓷、鈦合金、聚合物等,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與人體骨骼進行生物固定。

制造人工骨時,3D打印技術能夠根據患者的骨骼CT或磁共振成像(MRI)數據,精準地“復制”需要替換或修復的骨骼形狀。比如,當患者因事故或腫瘤造成的骨缺損需要修復時,醫生可以用3D打印的骨骼進行修復重建。這些人工骨骼支持人體細胞在其表面生長,形成新的骨組織。

目前3D打印人工骨骼在頜面部修復、顱骨修補等領域已經展現出優勢并在臨床成功應用,但是在高負荷部位(如腿骨),人工骨骼的強度和彈性模量還難以完全匹配天然骨頭,需要進一步優化。未來,隨著3D打印材料和技術的發展,“人工骨頭”會越來越接近真實骨頭的功能和結構。

來源: 中華醫學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