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科普中國
作者:Denovo
監制:中國科普博覽
最近熱播的《再見愛人4》聚焦真實婚姻中的困境和沖突,引發了觀眾對情感關系與個體心理的廣泛討論,節目真實地呈現了中年人普遍面臨的焦慮,包括情感沖突、財務壓力和身體疲憊。從幾對夫婦的互動中,我們不僅看到了焦慮如何影響個人的思維與行為,也洞察到了它對親密關系的深遠影響。這也讓我們不得不深思:在當今社會,焦慮究竟從何而來?是外部環境的重壓,還是內心深處的失衡?面對生活的層層挑戰,我們該如何找到與壓力和平共處的方式?
焦慮產生的機制是什么?
最近備受爭議的嘉賓麥琳在節目中常常表現出強烈情緒波動:因為畫像不好看而哭泣,因為舞姿不夠優美而停下腳步……讓人不禁思考,她的行為是因為害怕外界對自己的負面評價,還是因為對自我形象的不接納而產生的深層焦慮?面對這樣的疑問,我們需要理解:恐懼和焦慮雖常被混為一談,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內涵。
恐懼是一種針對當前明確且具體威脅的直接反應,持續時間較短,通常伴隨強烈的即時性;而焦慮則更多表現為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擔憂和不安,缺乏明確的威脅對象,且往往持續時間較長,甚至可能演變為慢性。焦慮的情緒狀態常呈現出模糊性,難以具體描述,并且伴隨著一定的心理痛苦。
模糊的、不具體的威脅是焦慮的典型特征,這種焦慮表現為對舞姿的敏感、對家庭支出的節儉和對婚姻關系的敏感等,這些都是長期存在的問題。
麥琳無法具體表達自己的擔憂,也很難清晰地與李行亮溝通這些情緒來源,只能通過指責或暗示的方式釋放焦慮,她可能遭遇了一種常見的焦慮障礙——廣泛性焦慮。在《再見愛人4》中,婚姻矛盾和情感糾葛是觸發她廣泛性焦慮的重要因素。
焦慮的心理因素包括認知偏差、個人經歷、遺傳因素和人格特質等多個方面,這些共同塑造了個體應對壓力和不確定性的方式,從而形成了焦慮的復雜心理根源。麥琳的焦慮就與她的個人經歷息息相關,作為“全職太太”,她逐漸放棄了自己的理想與生活,慢慢地產生自我懷疑與不滿。這種情緒讓她即便身邊有愛也無法真正感受到幸福,逐漸產生焦慮情緒并最終發展出控制欲。
雖然許多人傾向于將其簡單地歸因于眼前的困境或自身的心理問題,然而,近年來的研究表明,焦慮并不僅僅是心理層面的現象,而是由生理與心理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引發的一種復雜情緒反應。
廣泛性焦慮大腦與正常大腦的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具有一些不同
(圖片來源:文獻3)
科學家通過影像學研究發現,焦慮狀態下,大腦中的杏仁核-前額葉回路可能發生功能紊亂。杏仁核作為大腦中處理威脅信息的核心區域,在威脅信號從感覺受體傳遞到丘腦后,會先于大腦皮層直接接收信息,從而快速觸發情緒反應。前額葉皮層則與杏仁核及腹側紋狀體和島葉等其他情緒中心協同作用,通過調節情緒反應來緩解恐懼或焦慮。
然而,在焦慮狀態下,杏仁核可能會變得異?;钴S,導致個體對威脅的感知過于敏感。同時,前額葉皮層由于結構變化和失活,對杏仁核的抑制能力減弱,情緒調節功能隨之下降。這種神經回路的失衡進一步加劇了焦慮,形成一個惡性循環。2024年2月12日,浙江大學李曉明團隊發現了一條獨立于杏仁核的神經通路,這表明除了傳統認為的杏仁核外,大腦中或許還存在其他獨立的神經機制參與恐懼和焦慮的調控。
杏仁核-前額葉回路
(圖片來源:文獻2)
焦慮對身體有什么影響?
當人感到焦慮時,常常會出現出汗、頭暈、心慌、胸悶不適、呼吸急促等身體反應。這些生理變化與下丘腦-垂體-腎上腺(HPA)軸的激活密切相關。
當我們感受到威脅信息時,大腦中的杏仁核被觸發,隨后將信號傳遞至下丘腦。下丘腦迅速釋放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CRH),刺激垂體分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
ACTH通過血液傳遞至腎上腺,促使其分泌壓力激素——皮質醇。皮質醇進一步激活交感神經系統,引發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的大量釋放,導致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肌肉緊張等生理反應。這些變化的本質是增強身體對威脅的反應能力,使我們能夠更迅速地面對潛在的危險。
下丘腦-垂體-腎上腺(HPA)軸
(圖片來源:文獻5)
但當這種反應過度或長期持續時,會干擾多個生理系統(如心血管、呼吸、消化和神經系統)的正常穩態,也可能引發一系列身體不適和健康問題,這被稱為“軀體化”。
以心血管、消化系統為例,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馬爾默特(Michael Marmot)通過對大量工作場景中的長期壓力數據進行研究,發現長期壓力和焦慮導致的皮質醇與其他激素的長期升高會對心血管系統健康產生顯著影響,提高冠心病、高血壓和其他心血管疾病風險。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的德羅斯曼(Douglas A Drossman)發現焦慮和壓力通過改變HPA軸功能和腸道活動,會顯著增加功能性胃腸疾?。ㄈ缒c易激綜合征)的發病率。
值得注意的是,HPA軸的長期激活會抑制神經可塑性,進而損害負責記憶和情緒調節的海馬體功能,從而顯著增加抑郁風險。同時,在焦慮狀態下,5-羥色胺(5-HT)、多巴胺和去甲腎上腺素等神經遞質的功能紊亂,也可能導致情緒低落和抑郁癥狀。此外,焦慮個體長期處于過度擔憂的狀態,傾向于放大負面結果,逐漸形成消極的思維模式。這種認知負擔會演變為抑郁癥的典型思維特征,如無助感和絕望感。因此,許多焦慮癥患者同時符合抑郁癥的診斷標準。
相似地,一些焦慮癥患者還會表現出社交障礙,如過度回避社交場合或對人際評價過度敏感,進一步加劇焦慮和抑郁的惡性循環。針對這一問題,2022年浙江大學李曉明團隊提供了新的見解。他們揭示了焦慮情緒誘發上述行為背后的神經環路和分子機制,發現通往杏仁核的不同5-羥色胺(5-HT)神經通路分別調控了焦慮的不同行為特征。這一發現不僅拓寬了對焦慮機制的理解,還為打破焦慮-抑郁-社交障礙的惡性循環帶來了新的曙光。
不同5-HT神經通路分別調控焦慮的不同行為工作模式圖
(圖片來源:文獻7)
如何識別和診斷焦慮?
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約有4%的人口患有焦慮癥,成為最常見的精神障礙之一。焦慮癥不僅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還可能進一步誘發其他健康問題。因此,正視焦慮、科學應對尤為重要。那么,我們該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患有廣泛性焦慮癥?
廣泛性焦慮癥的典型特征是持續的過度擔憂和緊張,且癥狀持續至少3個月,對日常生活和功能造成顯著影響?;颊叱0橛忻黠@的軀體化癥,如額部或枕部頭痛、頭昏;失眠、多夢,難以放松,常感緊張;易受驚;常伴出汗、心跳加速、口干;喉部有梗塞感或胸悶不適。
按精神障礙、性別和年齡分列的全球殘疾調整生命年(DALYs),其中淺紅色為焦慮癥
(圖片來源:2019年全球疾病負擔研究)
為了判斷是否存在廣泛性焦慮癥,我們可以通過自我觀察,評估自己是否出現上述情緒、身體或行為癥狀,并判斷這些癥狀是否對生活造成了負面影響。如果無法明確判斷,可以借助焦慮自評量表(SAS)或廣泛性焦慮障礙量表(GAD-7),通過量化評分了解自身焦慮程度。若無法判斷或結果較高時,建議盡早咨詢心理健康專業人士,明確診斷并制定個性化干預方案。
即使被確診為焦慮癥,我們也只需要坦然接受并積極應對,避免過度夸大或“妖魔化”焦慮。事實上,人體本身就已經具備緩解焦慮的內在機制。2024年11月19日,美國索爾克研究所等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當我們主動放慢呼吸時,大腦中的一種特定的神經回路可以有效減輕焦慮和負面情緒。2024年1月31日,南京大學朱景寧教授團隊發現在挑戰性運動時,下丘腦-小腦-杏仁核環路會被更強地激活,改善焦慮情緒……因此,我們可以通過適度冥想、規律作息、適度運動、尋求家人、朋友的支持等方法緩解焦慮。
結語
現代科學的進步讓我們看到了更多可能性,從揭示神經環路的作用到量化評估工具的普及,焦慮已經不再是難以對抗的情緒敵人。通過積極應對和科學干預,相信《愛人4》中的嘉賓和生活中的我們都能找到與壓力和平共處的方式,重新掌控自己的情緒狀態,在不斷學習和調整中邁向更健康的未來。
參考文獻:
[1] Duval E R, Javanbakht A, Liberzon I. Neural circuits in anxiety and stress disorders: a focused review[J]. Therapeutics and clinical risk management, 2015: 115-126.
[2] Bishop S J. Neurocognitive mechanisms of anxiety: an integrative account[J].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2007, 11(7): 307-316.
[3] Picó-Pérez M, Radua J, Steward T, et al. Emotion regulation in mood and anxiety disorders: a meta-analysis of fMRI cognitive reappraisal studies[J]. Progress in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and Biological Psychiatry, 2017, 79: 96-104.
[4] Chandola T, Brunner E, Marmot M. Chronic stress at work and the metabolic syndrome: prospective study[J]. Bmj, 2006, 332(7540): 521-525.
[5] Herman J P, McKlveen J M, Ghosal S, et al. Regulation of the 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ocortical stress response[J]. Comprehensive physiology, 2016, 6(2): 603. [6] Chrousos G P. Stress and disorders of the stress system[J]. 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 2009, 5(7): 374-381.
[7] Yu X D, Zhu Y, Sun Q X, et al. Distinct serotonergic pathways to the amygdala underlie separate behavioral features of anxiety[J]. Nature neuroscience, 2022, 25(12): 1651-1663.
[8] Wang H, Wang Q, Cui L, et al. A molecularly defined amygdala-independent tetra-synaptic forebrain-to-hindbrain pathway for odor-driven innate fear and anxiety[J]. Nature Neuroscience, 2024, 27(3): 514-526.
[9] 【科普】怎樣判斷焦慮癥?焦慮癥的5大特點要知道?新疆精神衛生中心公眾號
[10] Jhang J, Park S, Liu S, et al. A top-down slow breathing circuit that alleviates negative affect in mice[J]. Nature Neuroscience, 2024: 1-11.
[11] Zhang X Y, Wu W X, Shen L P, et al. A role for the cerebellum in motor-triggered alleviation of anxiety[J]. Neuron, 2024, 112(7): 1165-1181. e8.
來源: 中國科普博覽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