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中華醫學會
審核:唐芹 中華醫學會科普專家委員會副秘書長 研究員
脂肪肝,也稱脂肪性肝病,是由各種原因引起的,以肝細胞脂肪變為基本病理特征的疾病。脂肪肝主要是脂肪酸和甘油三酯量增加,膽固醇、膽固醇脂及磷脂等增加較少。
脂肪肝可由多種因素引起,比如肥胖、營養不良、血脂異常、糖尿病、長期酗酒、肝炎、藥物毒物長期影響等,其中肥胖、血脂異常和長期酗酒是導致脂肪肝的常見因素。血脂異常的患者大多會有脂肪肝,但不是所有的脂肪肝患者都有血脂異常。
血脂異常與脂肪肝關系密切,肝臟中的脂質代謝異常會影響全身的脂肪代謝,從而導致血脂異常。有調查顯示,脂肪肝患者中血脂增高者的比例,明顯高于未患脂肪肝的患者。而血脂異常又因為全身性脂質代謝紊亂,很容易影響肝臟,造成過多的脂肪在肝臟蓄積,導致脂肪肝的形成。大多數脂肪肝患者往往沒有什么自覺癥狀,通常都是在體檢或者因為其他疾病就診時才發現的。有些輕度脂肪肝患者會出現食欲減退、惡心、嘔吐、腹脹等消化道癥狀,患者常會把它誤認為是消化不良而被忽略。隨著病變加重,當肝內脂肪沉積過多時,可引起右上腹劇烈疼痛或壓痛、發熱、白細胞增多等癥狀,通常這種情況比較少見。
大多數脂肪肝是可以逆轉的,早期治療可以阻止脂肪肝的發展。治療的首要任務是去除脂肪肝的誘因,比如酗酒者戒酒,停止服用有毒有害的藥物,積極控制體重,血脂異常患者進行積極的調脂治療等。另外,脂肪肝患者無論是否患有血脂異常,都應進行合理的飲食治療和規律的運動。對于已經出現肝功能損害的患者,還需同時進行保肝治療。
來源: 中華醫學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