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勇 北京大學口腔醫院第一門診部 副主任醫師
審核:王秀婧 北京大學口腔醫院第一門診部 主任醫師
牙周炎是由牙菌斑引起的慢性炎癥性疾病。牙菌斑是一種由細菌構成的黏性膜狀物,是牙周炎的主要罪魁禍首,若牙菌斑未被及時清除,會逐漸礦化成牙石,便會刺激牙齦引發炎癥,導致牙齦紅腫、出血。如果不及時干預治療,炎癥會進一步破壞支撐牙齒的結締組織和牙槽骨,導致牙周袋形成及牙槽骨吸收,最終導致牙齒松動脫落。第四次全國口腔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居民牙周炎的患病率在90%以上,而且是我國居民缺失牙的首要原因。
圖1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糖尿病是一組由于胰島素分泌不足或功能障礙而導致的慢性代謝性疾病,主要表現為血糖水平異常升高,患者可出現多飲、多尿、多食、體重下降、疲乏無力等癥狀,還可能出現多種并發癥,如心血管疾病、腎臟疾病、神經病變、視網膜病變等。?2023年中國20~79歲的糖尿病患病人數達1.41億,也就是說,平均每9個成年人中就有1個糖尿病患者,而且其患病人數會持續增加。
圖2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作為兩種常見的慢性疾病,牙周炎和糖尿病之間存在著復雜的相互作用。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牙周炎和糖尿病之間的作用是雙向的,即牙周炎可以影響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糖尿病也可以加重牙周炎的癥狀。
一、牙周炎和糖尿病的相互影響
從牙周炎對糖尿病的影響來看,牙周組織因長期受到細菌感染會引發牙周炎,在感染過程中機體會產生炎癥反應,釋放大量炎癥介質(如白細胞介素-1、腫瘤壞死因子-α等)。這些炎癥介質會通過血液循環運輸到全身各個器官組織,引起全身炎癥反應,導致胰島素抵抗,從而加重糖尿病的癥狀。引起牙周炎的細菌也可以通過牙周袋進入血液循環,釋放毒素(如脂多糖),引發全身性炎癥反應,進一步增加胰島素抵抗。此外,牙周炎還可能影響脂質代謝,導致血脂水平異常,這對于糖尿病患者來說也是一個病情進展的危險因素。
從糖尿病對牙周炎的影響來看,由于長期血糖水平異常,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功能調節受到影響,會導致機體對細菌感染的抵抗力降低,從而使牙周組織更容易受到細菌的破壞,促進了牙周炎的發生和進展。對于那些血糖控制不良的糖尿病患者來說,在長期高血糖狀態下,細菌在口腔及牙周袋中更容易生長繁殖,使牙周炎的癥狀加重。另外,高血糖還會影響牙齦組織的血液供應,延緩牙周組織炎癥的愈合。
二、牙周炎伴糖尿病的臨床表現、治療及管理
1.牙周炎伴糖尿病的口腔表現
糖尿病患者的牙周炎癥狀通常較嚴重,表現為牙齦紅腫、出血、牙周袋深度增加、牙槽骨吸收加重,更容易出現牙齒松動和脫落。對于牙周炎伴糖尿病患者,相對比較特征性的口腔表現為口腔內多顆牙齒同時發生牙周紅腫伴明顯溢膿,并且反復發作。
圖3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2.牙周炎伴糖尿病的治療與管理
對于牙周炎伴糖尿病的患者,醫生在治療前會向患者交代其具有較高的牙周炎易感性,尤其是在血糖控制不佳的情況下,牙周炎癥更難控制,更容易產生牙周膿腫等急性癥狀,也可能誘發心血管疾病、腎病等糖尿病并發癥。在牙周治療前提高患者對自身血糖控制的積極性很重要。一般建議糖尿病患者在空腹血糖<7.0 mmol/L、糖化血紅蛋白水平<7.5%時,可以正常進行牙周治療。一般建議將治療安排在早餐后和服用降糖藥后1.5小時,治療時間一般控制在2小時以內,以免影響患者的正常飲食而造成血糖水平波動。
具體的牙周治療包括以下幾項:①基礎治療,包括口腔衛生宣教、齦上潔治、齦下刮治、根面平整等,可以通過去除牙菌斑和牙石,以減少細菌感染、控制炎癥;②藥物治療,包括抗生素治療和局部藥物應用,可以通過控制感染和炎癥,促進牙周炎癥組織的愈合;③手術治療,對于嚴重的牙周炎患者,在基礎治療炎癥緩解后可以進行牙周手術,如翻瓣術、植骨術、牙齦移植術等,以修復破壞的牙齦及牙槽骨等牙周組織,恢復牙周的正常結構和功能。患者在治療過程中要增強對牙周炎癥控制的信心,只要血糖控制良好,牙周炎伴糖尿病患者的牙周治療依然可以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并可以保持牙周組織的長期健康穩定。
圖4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對于糖尿病但未出現牙周炎的患者,建議采取積極的牙周預防措施,可以通過飲食控制、藥物治療、運動等手段,保持血糖水平的穩定,并定期進行口腔檢查、監測牙周組織的變化。對于兒童及青少年糖尿病患者,建議從6歲開始每年進行牙周檢查。
總之,牙周炎和糖尿病之間存在復雜的相互關系,尤其是牙周炎伴糖尿病患者,要特別關注口腔健康,定期進行牙周檢查和治療。通過科學的預防、及時的診斷、合理的治療等綜合管理策略,可以有效控制這兩種疾病,提高生活質量,讓患者享受更加健康、快樂的生活。
來源: 中華醫學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