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是城市的大動脈。從古代的環島驛道,到新中國成立后的海榆東、中、西線,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啟動建設的環島高速公路,2015年12月全線貫通的環島高鐵,再到2023年12月全線通車的環島旅游公路。

不斷完善的路網,濃縮著海南的發展歷程。本期“科學游海南”,我們來了解古時海南陸地交通要道——環島驛道。

最早的環島道路咋來的?大抵是“地上本來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海南島陸上交通的發展,最初只有路跡后來形成人行小道、土路、山道。秦漢以后因軍事征戰和統治民眾而設建置,開始人工刊道。唐代開始出現驛站,沿??たh間有道路相通,元代漸多,宋代驛道興盛,修路架橋已有記載。

明代海南開通了環島的驛道,今人稱為“環島驛”,數百年來,它是海島最重要的交通動脈。暢通全島的驛道,不僅承載著官府傳遞公文信件的功能,也成為連接瓊州各地的交通要道。明初環島驛(東路驛、西路驛)起點都是瓊州府城,終點都是崖州,正好環島一周。

海南文史學者何以端寫就的《瓊崖古驛道》,書封面就是一幅明代瓊島驛道總圖:以如今的??跒槠瘘c,從瓊臺驛向東出發,沿途經過文昌驛、萬全驛、烏石驛、博吉驛等12個驛站,抵達潮源驛(位于今三亞市崖州區),這條線路是為東線驛道。從潮源驛繼續向西行走,由南至北又會相繼經過義寧驛、昌江驛、古儋驛、珠崖驛、通潮驛等13個驛站,最終回到瓊臺驛,這條線路稱為西線驛道。

瓊崖驛道古來有之,為何選取明代瓊島驛道總圖作為瓊崖古驛道的全貌展現?原來,經過研究推演,何以端認為現存記載完整的海南古驛道,是明洪武三年 (1370年) 重新開始有序運行的,其效能可靠,反映了華夏文化的領先水平,其中不少路段是對更早的宋元線路的繼承。按明代記載環島驛東、西兩廂的長度,分別為1110里和1120里,共合2230里。

在古代,環島驛道,因地制宜設置驛站(鋪舍)、驛亭、驛丞、驛使、驛卒、驛馬,組成一個功能齊全的驛傳服務體系。明正德《瓊臺志》記載:“瓊環海為郡,北始瓊山,南極崖州,道雖分東中西三路,然皆自北抵南,東西橫則各限黎海。故驛因分列,而鋪舍亦隨以書,庶便觀覽云。”

千百年間,驛道是海南島古代陸地交通的主通道,奠定了瓊島交通的基本格局,促進了商貿交流,推動了文化普及。至清末民初,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環島驛道逐步退出歷史舞臺。

注:內容參考海南日報、海南史志網等,圖片源自網絡,僅作為科普素材,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來源: 科普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