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牛亦農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 主任醫師

審核:李長嶺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 主任醫師

膀胱由黏膜層、黏膜下層、肌層和漿膜層組成。黏膜層細胞,屬于上皮組織,其發生癌變,稱為膀胱癌。其他層也會癌變,但不屬于上皮組織,所以不稱為癌。例如,發生于平滑肌層的腫瘤,良性的叫平滑肌瘤,惡性的叫平滑肌肉瘤。

膀胱癌的發病率相對較高,據2018年全球統計數據,每年新增膀胱癌患者約45萬例,而因膀胱癌導致的死亡人數則接近20萬。在全球腫瘤發病率排名中,膀胱癌位居第九。具體到我國,根據2022年數據顯示,膀胱癌發病率為9.3/10萬人,死亡率為4.1/10萬人,已成為嚴重威脅我國人群健康的疾病。

膀胱癌的發病受多種因素影響,年齡、性別和基因是其中的高危因素。隨著年齡增長,尤其是55歲以后,膀胱癌的發病率逐漸上升,60歲后死亡率亦顯著增加。性別差異顯著,男性罹患膀胱癌的幾率遠高于女性,比例約為3:1-4:1,可能與雄激素促進膀胱黏膜細胞中致癌基因的表達有關,導致致癌基因激活而抑癌基因失活,進而增加膀胱癌的發病風險。

職業暴露也是膀胱癌的一個重要風險因素,從事染料、皮革、橡膠、塑料、油漆等相關職業的人群,長期接觸芳香胺類等化學物質,患膀胱癌的風險相對較高。這些化學物質可能通過皮膚吸收、呼吸道吸入等途徑進入人體,在膀胱內蓄積,對膀胱黏膜細胞產生致癌作用。

此外,吸煙是目前最為肯定的膀胱癌致病危險因素,約30%-50%的膀胱癌由吸煙引起,吸煙者患膀胱癌的風險是不吸煙者的2-6倍,且吸煙時間越長、吸煙量越大,風險越高。

圖1 原創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慢性炎癥和損傷,如血吸蟲病感染、泌尿系結石等,也是膀胱癌的潛在風險因素,這些狀況可能導致膀胱黏膜的長期刺激和損傷,罹患膀胱癌的概率會增加,尤其是鱗癌。

藥物使用方面,長期大量服用非那西汀等鎮痛藥、環磷酰胺等化療藥物,或者使用含有亞硝酸類化合物的物質,可能增加膀胱癌的患病風險。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馬兜鈴酸這種在部分植物和中藥中存在的成分,也被認為與膀胱癌的發病有關,此類含馬兜鈴酸的藥物屬于處方藥范疇,須由專業醫師開具。

那么,膀胱癌是如何分期和分級的?

膀胱癌有一個TNM分期,T(Tumor)代表原發腫瘤的范圍,描述的是腫瘤的侵犯深度,分為T1、T2、T3、T4等,數字越大表示腫瘤的侵犯程度越深;N(Lymph Node)代表淋巴結是否發生轉移及范圍,根據淋巴結轉移的范圍和程度,分為N0、N1、N2、N3等,數字越大表示淋巴結轉移的范圍和程度越大;M(Metastasis)代表腫瘤是否發生遠處轉移,沒有發生遠處轉移,則為M0,已發生遠處轉移,則為M1。

圖2 原創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膀胱癌的T分期,腫瘤只侵犯到黏膜層,屬于原位癌(Tis)或Ta期;侵犯到黏膜下層,屬于T1期;侵犯到肌層,屬于T2期;腫瘤穿透肌層,侵犯到漿膜層以外,也就是侵犯到膀胱壁以外,屬于T3期;侵犯到膀胱周圍的器官,比如陰道、子宮、前列腺、精囊,屬于T4a期;侵犯到盆壁、腹壁,屬于局部晚期腫瘤,屬于T4b期。

膀胱癌的N分期,膀胱周圍及盆腔中的淋巴結稱為區域性引流淋巴結,首先發生轉移的是膀胱周圍的淋巴結。單個區域淋巴結轉移并且其大小不超過2厘米,叫N1;單個區域淋巴結轉移,最大徑大于2厘米但小于或等于5厘米,或多個區域淋巴結轉移,最大徑小于或等于5厘米,叫N2;如果淋巴結轉移最大徑大于5厘米或沿大血管向上至髂總動脈區的淋巴結發生轉移,叫N3。

膀胱癌的M分期,腫瘤不局限在膀胱和膀胱周圍,不局限在盆腔中,發生了其他地方的轉移,比如肺轉移、肝轉移、骨轉移,叫轉移性的膀胱癌,屬于M1;沒有發生遠處轉移,屬于M0期。

此外,膀胱癌還需進行分級,以評估腫瘤細胞的分化程度。根據2004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分級系統,膀胱癌被細分為幾類:包括具有低度惡性潛能的乳頭狀上皮瘤(介于良性與惡性之間的腫瘤)、低級別尿路上皮癌以及高級別尿路上皮癌。其中,低級別腫瘤的惡性程度相對較低,而高級別腫瘤則表現出更高的惡性程度和不良的生物學行為。

膀胱癌主要根據分期、分級情況,選擇適合的治療方法,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涵蓋Tis、Ta及T1期)的首選治療方式為手術,當前主要采用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或采用激光等能量進行腫瘤的整體剜除。為了預防復發和進展,術后通常會對膀胱進行化療藥物或卡介苗的灌注治療。化療藥物旨在殺滅殘留的腫瘤細胞,而卡介苗則能激發機體的非特異性免疫反應。

對于肌層浸潤性膀胱癌,由于電切術可能無法完全清除腫瘤,故主流的手術方式為根治性膀胱切除術,該術式需切除整個膀胱并進行尿流改道,以實現根治目的。術后根據病理分期結果,可輔以全身系統治療,如化療、免疫治療、抗體偶聯藥物治療或靶向治療等。

局部晚期膀胱癌,腫瘤已侵透膀胱并伴隨區域淋巴結轉移。此時,直接進行根治性膀胱切除術不僅難度大,且效果有限。因此,推薦先進行全身系統治療,以縮小腫瘤體積,約有40%-70%的患者可觀察到腫瘤縮小甚至完全消失。腫瘤體積的減小可減輕周圍浸潤程度,縮小淋巴結,從而降低手術切除難度,提高根治效果及生存率。

對于已發生遠處轉移的膀胱癌患者,治療重心轉向全身系統治療,不再考慮根治性膀胱切除術。若局部癥狀顯著,如腫瘤體積大導致排尿困難、血尿,或壓迫淋巴結影響靜脈回流,引發下肢水腫、腎積水等問題,可考慮姑息性局部治療,如放療或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旨在緩解癥狀而非根治。

來源: 中華醫學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