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吃的越多,胃就會越大”

人們在飽餐之后往往感覺胃口大開,飯量似乎也隨之增長;而減少進食次數,又似乎能輕松讓飯量縮減。所以有人就說:吃的越多,胃就越大。

流言分析:其實,并非如此。

胃的擴張并非無限制。當食物被消化并排空后,胃會恢復到原來的大小。這種變化是胃的正常生理功能之一,與飲食量并沒有直接關系。因此,長期進食量較少并不會使胃的體積減小;同樣,短期內大量進食也不會使胃永久性地變大。

今天是 11 月 29日,也是胃癌關愛日。如今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公眾對于飲食習慣與胃健康問題的關注度日益提升,因此身邊也會充斥一些新的說法。比如人們在飽餐之后往往感覺胃口大開,飯量似乎也隨之增長;而減少進食次數,又似乎能輕松讓飯量縮減。所以有人就說:吃的越多,胃就越大。吃的少了,胃就會縮水。那這是真的嗎?

胃真的會越吃越大嗎?

胃,作為人體消化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位于腹腔內,上接食管,下連十二指腸,形似倒置的梨形囊袋。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胃壁由多層組織構成,包括黏膜層、黏膜下層、肌層和漿膜層。黏膜層密布著大量腺體,負責分泌胃酸和胃蛋白酶,以助消化。肌層則負責胃的收縮與舒張,使胃能夠根據進食量靈活調整其容量。

胃的主要功能包括接受和儲存食物、消化和吸收營養物質、分泌消化液、防御有害物質、運輸食物以及排空。事實上,胃確實具有一定的伸縮性,能夠根據食物的多少進行擴張和收縮。在空腹狀態下,胃的容量相對較小,大約在 50~100 毫升之間。然而,一旦開始進食,胃便會迅速擴展,其容量可迅速增加至 1200~1600 毫升,如大量進食后,胃壁在食物進入后逐漸擴張,胃壁變薄,胃的容量能夠達到 2000 毫升左右。這種容量差異可達近 20 倍。然而,胃的擴張并非無限制。當食物被消化并排空后,胃會恢復到原來的大小。這種變化是胃的正常生理功能之一,與飲食量并沒有直接關系。因此,長期進食量較少并不會使胃的體積減小;同樣,短期內大量進食也不會使胃永久性地變大。當食物被消化殆盡,胃確實會恢復到空腹時的形態,呈現出輕微的收縮狀態,這時人們往往會感到食欲下降。但這一現象并非意味著胃真的“縮水”了,而是大腦在調節饑餓感,發出抑制食欲的指令。食欲的大小也并不僅僅取決于胃容量的大小,它還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如胃腸道的蠕動、消化液的分泌、血糖水平的波動以及大腦皮質之間的神經調節等。因此,節食后食欲的下降,并不能簡單地歸因于胃的“縮水”。

有時候,我們感覺胃“越吃越大”,可能并非胃本身發生了改變,而是心理作用在作祟。長期大量進食會使大腦逐漸適應這種進食量,并將其視為正常。因此,即使胃本身沒有變大,我們也會感覺需要吃更多的食物才能滿足飽腹感。

如何保持胃的健康?

為了克服這種心理作用,我們可以嘗試逐漸減少進食量,讓大腦逐漸適應新的進食量。同時,做到以下幾點,也有助于保持胃部健康。

1、規律飲食

保持規律的飲食習慣是維護胃健康的基礎。每天按時進食,避免饑餓或暴飲暴食。

2、細嚼慢咽

細嚼慢咽可以延長進食時間,讓身體有足夠的時間來感知飽腹感;同時也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3、適量飲水

適量飲水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和排泄。餐前適量飲水可以增加飽腹感;餐后避免立即飲水,以免影響消化。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4、避免刺激性食物

辛辣、油膩、生冷等刺激性食物容易對胃黏膜造成損傷。應保持飲食清淡,避免攝入這些食物。

5、控制鹽分攝入

長期攝入過咸的食物不僅會導致體內鈉離子超標,還可能對胃黏膜產生直接刺激,進而引發胃炎、胃潰瘍等胃部疾病。

6、戒煙限酒

抽煙和喝酒都會對胃黏膜造成損傷。應盡量避免這些不良習慣,以保護胃的健康。

7、減少藥物濫用

一些常見藥物,如非甾體類抗炎藥和激素類藥物,在帶來治療效果的同時,也可能對胃黏膜造成損傷。我們必須嚴格遵醫囑合理用藥,避免濫用藥物對胃造成的健康風險。

8、重視公筷公勺

聚餐時忽視公筷公勺的使用容易導致幽門螺旋桿菌的傳播。應養成使用公筷公勺的好習慣,從源頭上切斷病菌的傳播途徑,有效預防胃部疾病的發生。

9、定期體檢

定期體檢有助于及時發現和治療胃部疾病。應定期進行胃鏡等相關檢查,確保胃部的健康。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綜上所述,“胃是否會越吃越大”其實是一個誤解。胃本身并不會因飲食而永久性地改變大小,但長期不健康的飲食習慣確實會對胃產生不良影響。

為了保持胃的健康和功能,我們應遵循科學的飲食習慣,避免暴飲暴食和長期節食,適量運動、保持良好的心態和情緒穩定,同時定期進行體檢,及時發現和治療胃部疾病。

照“謠”鏡

“胃會越吃越大”這一謠言的特點主要體現在直觀感受誤導、心理暗示與習慣影響方面。這一類謠言大多缺乏科學依據,分辨此類謠言的關鍵在于警惕直觀感受的誤導,此外我們還可以通過查閱科學資料、了解人體的相關生理機制來避免被誤導。

作者丨李天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五醫院主任醫師

審核丨唐芹 中華醫學會科學普及部主任 研究員 國家健康科普專家

黃盤冰 江蘇南通蘇錫通科技產業園區人民醫院 內科主任

來源: 科學辟謠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