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歸根結底要靠高水平創新人才。中國科協科普部聯合光明網推出“科學報國正當時”欄目,解讀高校科技類學科設置、人才培養模式,引導廣大青少年把個人理想追求融入國家發展偉業,賡續科學報國傳統,厚植科技創新土壤,筑牢科技創新的根基和底座。#千萬IP創科普
集成電路通過半導體工藝將各類電子元器件集成實現特定功能,支撐著各類電子設備的運行,賦予了整個信息社會運算與處理的強大能力,如同“心臟”般不可或缺。如今,集成電路產業已成為國家科技競爭力的關鍵領域,對國家的科技實力和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這背后,高質量的集成電路人才培養至關重要?。
華中科技大學校園
華中科技大學自1960年3月創辦半導體相關專業,經過64年的發展,已經擁有了雄厚的電子科學與技術和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學科基礎;2003年7月,獲批國家集成電路人才培養基地;2015年7月,獲批籌建國家示范性微電子學院;2021年5月,獲批建設國家集成電路產教融合創新平臺;2023年7月,獲批建設國家集成電路學院。
學院以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經濟發展為目標,建設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兩個一級學科,設立了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微電子科學與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3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招收集成電路工程、新一代電子信息技術、軟件工程3個專業學位碩士/博士生,擁有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2個一級學科博士后流動站。學院已成為全國同時擁有國家集成電路學院、國家集成電路產教融合創新平臺、國家示范性微電子學院、國家集成電路人才培養基地、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國家重點學科等集成電路領域五大國家級人才培養學科平臺的6所高校之一。
華中科技大學集成電路學院副院長、教授劉歡介紹,學院秉承教育、科研、人才一體化協同發展理念,充分發揮產教融合創新優勢,堅持實施本科生培養三個“一”工程。“一生一芯片”:構建多方協同育人生態,讓每個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經歷芯片誕生的全過程;“一生一項目”:實施“院-校-省-國家”階梯式雙創育人計劃,全面提升學生創新實踐能力;“一生一國賽”:支持全體本科生參與科創比賽,實現“師生雙向雙創百分百”。
今年11月,第十四屆“挑戰杯”秦創原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中,集成電路學院“聲至壓現”團隊斬獲金獎;第十九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2024年度“揭榜掛帥”專項賽中,獲得擂主獎1項,全國二等獎1項。
學院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長期致力于電子信息材料與元器件、傳感器技術、通信器件模塊和抗干擾系統、柔性材料器件等特色研究方向。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專業則聚焦無線能源產生及獲取等智能電源技術、傳感器及RFID芯片設計及制備、微弱信號檢測與處理、無線傳感器網絡及通信系統、嵌入式系統及信息安全、先進體系結構及高性能計算、智能交通及智慧醫療、電力電子器件及其應用等研究領域。微電子科學與工程專業面向先進集成電路國家重大需求和后摩爾集成電路學科前沿,研究各類微電子材料、器件與芯片基礎原理和關鍵技術,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和世界胸懷的未來科學家和卓越工程師。
劉歡介紹,學院積極與企業建立緊密的產學研合作關系,通過有組織科研創新協同育人機制。一方面,學院大力推進與企業合作建立實習實訓基地,有組織推動學生進入企業進行認知實習、課程實習、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另一方面,學院與多家集成電路相關企業深度合作,共同建設聯合實驗室,推動技術轉移和科技成果轉化。“這種人才培養模式,不僅縮短了學生進入業界的時間,更好地服務國家重大需求和業界需求,還能更好地為科技創新提供人才支撐。”劉歡說。
據了解,學院讀研深造人數正逐年攀升,2024屆本科生深造率超85%,研究生就業率近100%。一批優秀學子進入麻省理工學院、斯坦福大學、劍橋大學等世界一流名校深造。很多畢業生相繼進入半導體龍頭企業、科研設計單位、高校等重點單位,從事高水平創新研發工作。
在科研方面,集成電路學院聚焦存儲器芯片、傳感器芯片、光電芯片、微波射頻芯片、信息安全芯片、化合物半導體、EDA、智能微系統等特色方向,年均到校科研經費超億元,取得了多項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研究成果。就在今年6月,學院臧劍鋒教授團隊開發了一種全球首創的可注射超凝膠超聲傳感器,相關成果發表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國家對于集成電路產業的日益重視,專業發展前景愈發廣闊。“在專業建設過程中,學院緊密圍繞國家需求和科技前沿,持續優化培養計劃,不斷更新課程體系,注重對學生的知識傳授、能力提升和價值塑造。”在劉歡看來,集成電路產業充滿了機遇與挑戰,既需要瞄準科技前沿開展創新,同時需要解決大量工程技術難題。有志于投身這個領域的學子,一方面要有遠大的志向,也需要有長期的堅持,通過學習構建集成電路產業全鏈條的知識體系,以更高的站位和更寬的視野,將個人理想追求融入國家發展偉業。
作者
宋雅娟 肖春芳
聯合出品
中國科協科普部 光明網
來源: 科學報國正當時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