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肥東2024年以來發生多起地震,我們不禁要問,這個地方正如新疆阿克蘇、巴音郭楞一樣為什么經常會發生地震?如果不講清楚,引起群眾莫名的恐慌,影響群眾生產生活,增加心理負擔。
(圖片截取自:中國地震臺網)
這就涉及到地震帶知識。從空間上看,地震的分布呈一定的帶狀,稱地震帶,主要集中在環太平洋和地中?!柴R拉雅兩大地震帶。太平洋地震帶幾乎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淺源地震(0千米~70千米),全部的中源(70千米~300千米)和深源地震,所釋放的地震能量約占全部能量的80%。
李四光先生是我國家重要的地質學家。在中國科技界,知識界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被譽為科學界的一面旗幟。李四光曾主導編制一份1∶400萬的《中國主要構造體系與震中分布圖》。該圖于1970年編制完成,圖內標出地震危險區的地帶或地段,屬國內首創。作為內部資料發行給有關部委和省地震部門參考使用,為我國國民經濟建設規劃布局和地震監測布局提供了科學依據。
(選自朱光等2004年論文《郯廬地震帶的演化及其對西太平洋板塊運動的影響》)
郯廬地震帶是一個位于中國東部的地震帶,沿郯廬斷裂帶分布,是中國東部地區最主要的強震活動區之一。它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中元古代,它經歷了多期構造作用,是地殼斷塊差異運動的接合帶,也是地球物理場異常帶和深源巖漿活動帶。這條斷裂帶北起遼中區,南抵邳州,向東延伸至依蘭-伊通斷裂帶,在我國境內延伸2400多公里,切穿了東部不同的大地構造單元,規模宏偉,結構復雜,也是華北地震區的四大地震帶之一。
歷史上,在郯廬地震帶上曾發生過多次強震,1668年7月25日,山東郯城發生了8.5級大地震,這是我國東部有記錄以來最大的地震。此外,1888年渤海灣發生了7.5級地震,1975年海城發生了7.3級地震,后者是世界上唯一成功預測的地震。據統計,自公元1400年以來,以郯廬斷裂為中心200公里范圍內共發生M8.5級地震1次,M7.0-7.9級地震5次,M6-6.9級地震11次。 郯廬地震帶的中段(沈陽-宿遷段)是6級以上強震的主要集中區域。較近的如1960年渤海地震、1975年海城地震和1976年唐山地震等。其中,1975年的海城地震被成功預測,是中國地震學界的重要里程碑事件。
然而,盡管郯廬地震帶是東部地區最主要的強震活動區之一,但像1975年海城地震這樣的大地震發生的概率是非常小的。根據中國地震學家的研究,該地區強震活動的周期一般為數十年至數百年。
在郯廬地震帶周邊地區,還分布著許多其他斷裂帶,如張家口-渤海斷裂帶等。這些斷裂帶同樣存在地震風險,但其地震活動周期和強度相對比較小。雖然地震烈度不大,但是我們還是需要做好科普。我們還是要相信政府的地震重點防御工作,畢竟地震活動和地震帶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
作者:任聲權 安徽科普作家協會秘書、肥東科協黨支部組織和宣傳委員、國家健康管理師
審核專家:楊多文 安徽科普作家協會秘書長、編審
來源: 安徽省科學技術協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