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美國佛羅里達州宣布11月為海牛保護宣傳月,以紀念生活在佛羅里達海岸附近和大西洋其他溫暖沿海水域的大型水生哺乳動物。今年11月是海牛保護宣傳月(Manatee Awareness Month)的45周年。
早在1979年,已故前佛羅里達州州長兼拯救海牛俱樂部聯合創始人鮑勃·格雷厄姆(Bob Graham)首次宣布了11月為海牛保護宣傳月,當時該州開始建立海牛保護區。該日期的設立強調了保護海牛及其棲息地的重要性。
圖源:? IUCN Photo Library ? Nick Robertson-Brown
海牛(Manatee)隸于海洋哺乳動物海牛目,世界上有三種:西非海牛、南美海牛(亞馬遜海牛)、北美海牛(加勒比海牛、西印度海牛)。佛羅里達海牛是西印度海牛的一個亞種,原產于美國東南部,主要生活在佛羅里達州的咸水、半咸水和淡水棲息地。
海牛的重要性海牛是海洋中唯一的草食哺乳動物,主要在淺水區吃草和其他水生植物。海牛的食量很大,每天能吃水草相當體重的5%一10%。腸子長達30米,是典型的草食動物。與其他食草動物一樣,海牛在影響植物生長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只不過影響的不是陸地上,而是淺海、河口、海灣、運河和河流中的植物。
海牛可以幫助防止植被過度生長,以及防止某些外來物種的入侵,從而起到自然改善生態系統健康的作用。此外,海牛也是海草和其他水下植被的重要“養料”的來源。
為什么11月是海牛保護宣傳日?
對于佛羅里達海牛(學名Trichechus manatus ssp. latirostris)來說,這是一個特別重要的月份,因為它們開始尋找更溫暖的水域,而這一紀念活動的目的是提高對海牛面臨的威脅以及確保其生存所需行動的認識。
佛羅里達海牛面臨的威脅海牛沒有顯著的天敵。但它們確實面臨著來自人類活動的各種威脅。據估計,佛羅里達州25%的海牛死亡是由與船體和螺旋槳相撞造成的,大約80%活著的海牛身上都有船傷留下的傷疤。棲息地喪失也是一個主要威脅。海牛生活的水溫至少20攝氏度,當冬季氣溫下降時,海牛會利用佛羅里達海岸的溫泉來保暖,然而,由于佛羅里達海岸的開發,海牛的部分棲息地喪失。
佛羅里達海牛于1966年首次被列為瀕危物種。從那時起,佛羅里達州已經頒布了各種保護措施,包括限制濱海區開發和在海牛可能出現的海域限制船只速度。
1973年,美國等北美和拉美國家,都先后把它列為瀕危動物名單,加以保護。
如今,佛羅里達州海牛數量約為6,000頭。佛羅里達海牛也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列為“易危物種”。
圖源:IUCN Redlist
制定重要保護措施海牛保護宣傳月讓我們反思海牛種群現狀,紀念海牛保護歷史。它也讓人們紀念多年來一直倡導這一事業的人,其中最著名的是鮑勃·格雷厄姆。當時,人們以為佛羅里達海牛僅剩800到1,000頭。格雷厄姆在發起該州海牛保護活動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他通過立法應對海牛的棲息地喪失、船舶碰撞和污染等日益嚴重的威脅。格雷厄姆熱愛自然和野生動植物。他認識到保護海牛這種瀕危物種的緊迫性,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海牛在1975年成為佛羅里達州的州海洋哺乳動物。1981年,格雷厄姆與已故音樂家、海牛保護倡導者吉米·巴菲特合作,共同創立了“拯救海牛俱樂部”。
自45年前鮑勃·格雷厄姆提出設立海牛保護宣傳月以來,它已成為推動立法變革、促進公眾教育和推進保護該物種研究工作的重要平臺。在他的領導下,佛羅里達州制定了重要的保護措施,包括建立海牛保護區和對在海牛棲息地航行的船只進行速度管制。這些早期的努力為未來的政策奠定了基礎,這些政策至今仍在保護海牛。
海牛和大象是近親 海牛與陸生牛一樣都是哺乳動物。據考證,海牛原是陸地上的“居民”,但與陸生牛不是同一“老祖宗”,是大象的遠親。近億年前,由于大自然的變遷或缺乏御牧能力而被迫下海謀生。由于長期適應水環境,其相貌與體型與大象無相同之處。但在某些方面仍有共同點:身軀龐大,海牛的膚色、皮厚(3—4cm)似大象,且均為草食動物。
**海牛和儒艮,還傻傻分不清楚?**儒艮屬于海牛目,海牛目是一類以植食為主的水生哺乳動物,海牛目現存2個科:海牛科(Trichechidae)、儒艮科(Dugongidae)。
海牛科現存3個物種:西非海牛、南美海牛、北美海牛。
儒艮科現存1個物種:儒艮。
海牛科和儒艮科最明顯的區別就是它們的尾巴。海牛科的尾巴呈圓槳狀,而儒艮科的尾巴像鯨類的尾鰭,呈“V”字形。
儒艮(拉丁學名:Dugong dugon;英文名:Dugong)是海牛目(Sirenia)儒艮科(Dugongidae)中唯一存活的屬,主要分布于印度洋和西太平洋沿岸的淺水區域。作為大型草食性海洋哺乳動物,儒艮以海草為主食,通常在海底覓食,幫助維持海洋生態系統的健康。它們常被誤認為是傳說中的“美人魚”。它們的身體呈紡錘形,前肢退化為槳狀鰭,尾鰭呈圓形,具有獨特的生理特征,如用鼻孔呼吸、用嘴唇采食海草等。
通常來說,成年儒艮平均體長約2.6米,體重約250千克,已知最大儒艮體長可達3米余。在中國和日本的官方記錄中,有一些關于儒艮的體重和長度的記載。在中國曾經有記錄的最大的儒艮長度超過3米,體重達622千克。目前日本有記錄的最大的一頭儒良體長達3.2米,體重高達570千克。儒艮的體型個體差異比較大,尤其是雌性。
儒艮繁殖率低。加上許多儒艮死于船尾螺旋槳、漁網、石油泄漏,如今又因塑料攝入、棲息地喪失以及海草草甸(儒艮的唯一食物)的減少而喪生。這是許多沿海地區(包括中國和印度洋沿岸國家)儒艮種群數量減少的主要原因。
保護儒艮及其棲息環境,對于維持海洋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從全球范圍看,鑒于儒艮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生存威脅,已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易危”物種。從中國的分布情況看,儒艮曾廣泛分布在中國南海水域,但逐漸不見蹤影。2022年6月,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成立儒艮工作組,開展儒艮重引入項目可行性研究。2022年8月,國際科學家團隊宣布儒艮在中國功能性滅絕。
(注:本文僅代表資訊,不代表海濕平臺觀點。歡迎留言、討論。)
文 | YJ
審核 | Samantha
排版 | 綠葉
參考資料略
來源: 海洋與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