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資料顯示,胰腺癌是惡性程度極高的消化道腫瘤,被稱為“癌癥之王”,近年來發病呈現年輕化趨勢。

30歲的趙磊(化名)在浙江打拼事業,結婚生子后,他比從前更加努力,為了給家人創造更好的生活,背負上了很大的壓力。

由于平時不抽煙、不喝酒,也沒有特別的興趣愛好,有時候為了緩解精神壓力,熱愛美食的他會選擇用“吃”來滿足口腹之欲。

紅燒肉、炸雞、火鍋、燒烤、榴蓮、蛋糕……全都是他的最愛,大快朵頤后總能帶來超強的精神滿足,再大的壓力都煙消云散,這讓趙磊越來越難抵擋美食誘惑。

這個器官最怕暴飲暴食

貪圖一時的味覺享受,代價卻是失去健康。近半年來,趙磊頻繁往返醫院,動不動就因為肚子痛去急診。他不僅患有脂肪肝、慢性胰腺炎,胰管內還有大量的結石,雖然醫生通過微創幫他清理了部分結石,但仍有殘余的頑固結石很難清理干凈,再加上他動不動就飽餐一頓,導致腹痛癥狀越來越頻繁了。

最近,趙磊的情況更加嚴重,腹痛、嘔吐輪番上陣,被折磨到不行。于是他來到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就診。經歷過幾次體外碎石、內鏡取石都沒能達到效果,消化內科醫生建議他通過外科手術取石。肝膽胰外科主治醫師楊祺俊給他檢查的過程中竟發現了“意外”。

醫院供圖

慢性胰腺炎發展成了“癌中之王”

趙磊的腹部CT顯示胰頭異常,考慮腫瘤病變的可能。年紀輕輕怎么會得腫瘤呢?趙磊以為結果可能弄錯了,但核磁、病理穿刺等各項檢查指向了同一個結果“胰腺癌”。

楊祺俊進一步明確趙磊的病情后,發現了癥結所在,雖然他沒有家族史,也不抽煙喝酒,不接觸化學物品,但唯獨喜愛美食,經常暴食。就是這個看上去沒啥“毛病”的喜好,偏偏成了最大的問題。

病了會把自己“吃掉”的器官

最怕不健康飲食

楊祺俊表示,胰腺是人體的主要消化器官,它分泌的胰液含有各種各樣的酶,可以消化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正常情況下,這些酶在胰腺內以不活動的“酶原”形式存在,它是酶的前身,不會消化自身的組織。

但暴飲暴食會刺激胰液的大量分泌,使胰管內的壓力突然增高,引起胰腺腺泡破裂,這些“酶原”進入到胰腺和它的周圍組織時,被組織液激活而變成有消化作用的酶,可以消化自身組織而產生不同程度的胰腺損害和炎癥反應。

尤其是原來就有膽石癥、膽道蛔蟲、膽囊炎、胰石等引起膽管不暢因素的人群,暴飲暴食后不僅容易引發胰腺炎,長期的慢性炎癥刺激組織退變,也有可能最終導致惡性程度很高的胰腺癌的發生。所以,趙磊飲食中過量攝入高脂肪和高蛋白食物,很可能與慢性胰腺炎以及胰腺癌的發生有關。

由于診斷明確且合并胰腺炎胰管結石和腸梗阻,手術指征明確,楊祺俊立即為他安排了急診胰十二指腸切除手術,在胰腺炎的狀態下順利安全地完成了“胰腸天下第一吻”,并在手術過程中聯合膽道鏡將殘存胰腺中的結石徹底清除干凈。

術后病理結果顯示切緣腫瘤陰性,也就意味著腫瘤達到了完全切除。雖然已經康復出院,趙磊也沒有再經歷腹痛的困擾,但他后續仍要定期復查和接受化療,才能達到理想效果。

像趙磊這樣喜歡暴飲暴食的年輕人并不在少數。有數據明確表示,胰腺癌正在呈輕化趨勢,也有不少年輕人開始擔心起自己的身體。究竟如何提早發現?

楊祺俊提醒年輕人,如果有長期吸煙、酗酒史,肥胖人群,曾患有慢性胰腺炎病史,有糖尿病病史,胰腺癌的腫瘤家族史,要定期到醫院接受檢查:

1、血清腫瘤標記物

腫瘤標志物主要指特征性存在于腫瘤細胞內,或由腫瘤細胞異常產生的物質。當血液中的腫瘤標志物超標時,意味著體內患有腫瘤的幾率較大。

2、影像學診斷

CT是胰腺癌診斷最常用的方法。胰腺癌在CT掃描下密度常與正常組織相似,而在增強CT中可表現為相對低密度。

磁共振(MRI)也常用于胰腺癌診斷,與CT有相輔相成的效果;磁共振胰膽管造影(MRCP)能夠清晰地顯示胰管和膽管系統,對于診斷也有一定的幫助。臨床上,不少病人就是因為體檢中進行了CT或MRI檢查,早期發現了胰腺癌。

胰腺超聲檢查是簡便易行、無創傷無輻射的,作為胰腺癌的初篩方法,但胰腺的器官部位位于腹膜后,容易受到腹腔腸氣及皮下脂肪的干擾。

3、內鏡診斷技術

超聲胃鏡,是經胃鏡導入超聲探頭,可以近距離對胰腺進行探查,多用于影像學檢查高度懷疑胰腺癌者。

4、PET-CT或PET-MR

利用胰腺癌糖代謝活躍的特點,可以早期發現,同時檢查有無周圍或遠處轉移,在CT,MR懷疑的時候,有必要加做PET檢查進一步定性定位。

楊祺俊提醒,戒煙,控酒,提倡清淡、易消化飲食,避免高脂高熱量飲食,避免超重肥胖,防止良性病變惡化,有胰管結石、導管內粘液乳頭狀瘤和囊性腺瘤等其他胰腺良性病變者應及時就醫,及時診治慢性胰腺炎和糖尿病等,高危人群有家族史者要特別提高警惕。

來源: 潮新聞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