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生存的世界里細菌無處不在,雖然90%以上的細菌不會對人體構成傷害,但仍然有一小部分的細菌讓人十分頭大……它們帶來的疾病,從普通感冒到重癥感染等,甚至還可能奪取我們的生命!
今年秋冬,當我們更關注甲流、乙流、支原體肺炎、合胞病毒感染等問題時,千萬不要忽視細菌病毒們的另一個戰場,我們的“家”,因為:
?藏在筷子中的一種細菌,也曾被貼上“致癌”的標簽;
?雞蛋中藏著的一種細菌,處理不當,可引發細菌性食物中毒;
?洗碗清潔不到位,餐具也會變成“細菌培養皿”;
?衛生間里的“食肺菌”,竟能讓肺持續性損傷;
?花灑,可能藏著數萬個細菌……
今天,我們邀請 北京協和醫院感染內科副主任 曹瑋,教大家如何在呼吸道感染高發期,不讓家中的致病菌出來作亂!
天氣寒冷,3種“菌”易作亂,這些物品要警惕
當你以為很多致病菌在寒冷的環境中會被“凍死”或者活力變低,那就真的錯了!
有3種常見的致病菌,冷空氣也不會讓它們“消停”:
1 李斯特菌:一旦感染,病死率高達30%
很多菌都“怕冷”,但李斯特菌不怕,它屬于嗜冷菌,冰箱冷藏溫度下仍可以生長繁殖,甚至在-20℃的冷凍室也能存活1年。此外,它還有耐干燥、耐高鹽環境的能力。
2017年1月,南非就曾經暴發過李斯特菌病疫情,造成了180人喪生,948人染病的可怕結果。而在我們熟悉的生活環境中,李斯特菌最易隱藏的地方是家中的冰箱。
如何避免冰箱細菌危害我們的健康呢?這個動畫視頻告訴你~
教您遠離冰箱細菌
我們為大家準備了一個**“李斯特菌危險食材排行榜”**:
1.肉及肉制品:約45%以上的李斯特菌來自于肉制品,例如香腸、牛肉、家禽肉等。
2.牛奶及乳制品:約10%以上的李斯特菌來自于乳制品,例如牛奶、奶酪、冰激凌等。
3.水產品:約8%以上的李斯特菌來自于水產品,例如魚、蝦、貝殼類、海參等。
4.即食食品&蔬菜:即食食品和蔬菜中也可能會被發現有李斯特菌,所以購買回來的即食食品一定要進行加溫消毒,蔬菜也需要洗凈才可以食用。
2 沙門氏菌:致命菌里的“超級傳播者”
據統計,全球每年因沙門氏菌導致的食物中毒居細菌性食物中毒事件的首位。2022年,“歐美多國暴發巧克力相關沙門氏菌疫情”的新聞也曾上了熱搜,讓沙門氏菌進入了大眾的廣泛關注中。
沙門氏菌在冬季也有頑強且超長的生命力,與李斯特菌一樣,他們既是冰箱里的“致命菌”,也容易隱藏在室外“天然冰箱”的食物內,我們同樣需要高度警惕。
3 耶爾森菌:偏愛生豬肉
耶爾森菌也是喜歡冷空氣的菌,其屬于嗜冷菌,耶爾森菌在進入人體后大約能夠潛伏3-7天,會導致腹瀉、腹痛等癥狀。當我們將生豬肉放到冰箱時,耶爾森菌便會開始繁殖,特別是在將生豬肉解凍的過程中,耶爾森菌是最容易繁殖的。
那么,面對不怕寒冷的這些致病菌,我們如何預防呢?
2個技巧學會正確解凍和加熱,有效殺菌
很多食物在進行烹飪前,需要先解凍再加熱,這個過程處理好了,是可以起到有效殺菌作用的,具體怎么做呢?
1 解凍:方式要正確
切勿用這3種危險的解凍手法
?冰箱冷藏室
?冷水中
?微波爐
【正確的解凍方法】:在做飯的當天,不要拆開包裝袋,放在室溫解凍。
2 控制好加熱溫度:確保中心位置溫度超過70℃
①加熱食物首選“蒸“的烹飪方式
更推薦大家用蒸鍋加熱食物,并建議時間在10 min以上,這樣能將食物表層和里層都熱透了,達到殺菌目的。
②微波爐加熱一定要時間足夠
用微波爐熱菜一定要熱透,如果菜的外面已經很燙了,但里面還是涼的,這其實是非常危險的。如果想要成功殺菌,食物的中心溫度必須達到至少62.8℃并且持續至少2 min以上。
如果自己用微波爐熱菜,一定不要只熱2-3 min,最好用大功率(900w)的微波至少熱5-10 min。
===
生活中,還要警惕這些物品上的“細菌炸彈”
1 警惕浴室里的“食肺菌”:定時清理水龍頭和花灑
一項來自英國公共衛生部的研究發現,49%的浴室里的“食肺菌”呈現陽性。“食肺菌”非常喜歡潮濕、密閉的環境。所以,家庭浴室是“食肺菌”的重要宿主。
浴室中,“食肺菌”最易隱藏的地方就是不經常清洗的水龍頭和花灑。所以我們一定要定期對浴室這兩個物品消毒清洗。
【建議】:每周用稀釋后的漂白劑浸泡,然后讓自來水流一段時間再使用。
2 一塊抹布藏著大量細菌:不要一布多用
《中國家庭廚房衛生調查白皮書》的研究表明,一塊洗碗布的細菌總數高達5000億個,約為馬桶細菌的500萬倍。在普通洗碗布中最常見的是會引發腹瀉等問題的大腸桿菌和沙門氏菌。
建議大家把洗碗、擦臺面、擦餐桌等不同功能的抹布分開,可以選擇不同的顏色、樣式的抹布做區分,洗碗布只能做洗碗布使用。
【建議】:可以選擇將洗碗布放入水中,煮沸15 min,或者選擇用白醋浸泡20 min再加以清洗的方式進行消毒。并盡量每1~3個月更換一次洗碗布。
3 藏在筷子中的一種細菌,不容小覷
本文科普主題來源:《協和醫學雜志》“微生物與疾病”專刊
編輯 丨劉洋 趙娜
審校 丨李娜 李玉樂
監制 丨彭斌
【版權聲明】《協和醫學雜志》倡導尊重和保護知識產權,歡迎轉載、引用,但需取得本平臺授權。如您對文章內容及版權存疑,請發送郵件至medj@pumch.cn,我們會與您及時溝通處理,本文部分圖片由AI輔助制作,內容僅供交流、學習使用,不以盈利為目的;科普內容僅用于大眾健康知識普及,讀者切勿作為個體診療根據,自行處置,以免延誤治療。治病就醫相關需求請于北京協和醫院APP線上或線下就診。
來源: 協和醫學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