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勁 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 主任醫師
審核:李菁晶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 主任醫師
在慢性疼痛的陰霾下,無數患者飽受折磨,尋求著能夠擺脫疼痛的解藥。如今,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脊髓電刺激器作為一種先進的疼痛治療技術,逐漸走入了人們的視野。它以其獨特的工作原理和顯著的治療效果,為慢性疼痛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
脊髓電刺激器的工作原理與心臟起搏器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它通過植入體內的脈沖發生器發送電刺激信號,經由導線傳遞至脊髓區域的電極,進而釋放至脊髓。這些電刺激信號能夠影響痛覺纖維從脊髓向大腦的傳導,阻斷疼痛信號的傳遞,從而達到緩解疼痛的目的。
脊髓電刺激器的理念源自1965年美國科學家的“門控理論”,該理論為電刺激治療疼痛提供了理論基礎。而早在古羅馬時期,人們就已發現電鰻放電能夠緩解某些疼痛,這成為電刺激治療疼痛的最初實踐。
如今,脊髓電刺激器在治療慢性疼痛方面有著廣泛的應用,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腰椎手術后疼痛綜合征:這是脊髓電刺激器最常見的應用之一。對于經過多種治療手段仍無法緩解的頑固性疼痛患者,脊髓電刺激器能夠顯著緩解疼痛。
2.皰疹后神經痛:皰疹病毒感染后,留下的神經痛往往難以用藥物控制。脊髓電刺激器作為一種有效的選擇,能夠緩解患者的疼痛癥狀。
3.神經病理性疼痛:由于脊髓損傷或周圍神經損傷導致的神經病理性疼痛,脊髓電刺激器同樣能夠發揮顯著的治療效果。
4.心絞痛和周圍血管病引起的疼痛:對于無法通過搭橋手術或介入手術改善供血情況的患者,脊髓電刺激器也能起到一定的效果。
在治療腰椎術后頑固性疼痛的過程中,脊髓電刺激術展現出了顯著的效果。治療過程包括測試階段和植入階段。在測試階段,醫生通過小手術或穿刺方法將電極放置于脊髓硬膜外腔,并進行體外測試,觀察疼痛緩解程度。當體外測試顯示疼痛緩解達到50%以上時,醫生將進行植入手術,將脈沖發生器植入患者體內。
圖1 原創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脊髓電刺激術在治療腰椎術后頑固性疼痛方面效果顯著。通過電刺激阻斷疼痛信號的傳導,患者的疼痛感明顯緩解。同時,由于該治療技術不破壞人體的組織結構,具有靈活多變的調節模式,可隨著患者病情的變化在體外不斷調節,使疼痛能獲得長期有效的控制。
當然,在接受脊髓電刺激術治療時,患者心中難免會涌現出各種疑問和關注的事項。
首先,他們無需過度擔憂治療效果與高昂費用的風險。因為在正式植入手術之前,會存在一個體外測試階段,醫生會根據患者疼痛緩解的實際情況來決定是否繼續后續的治療步驟。這意味著患者在支付高額費用前,能夠先體驗治療的初步效果,從而更有信心地決定是否繼續治療。
除了治療效果的考量,患者還需要對脊髓電刺激器的使用和調整有一定的了解。醫生會使用專業設備來精細調節刺激參數,以確保每位患者都能獲得最佳的鎮痛效果。同時,患者自身在日常生活中需要遵循一定的活動指導,尤其是在術后初期,應避免過度活動以免引起電極移位,影響治療效果。隨著時間推移,約2-3個月后,電極與周圍組織形成穩定的連接,患者的生活方式可逐步恢復正常。
圖2 原創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此外,患者還需關注脊髓電刺激器電池壽命和更換的問題。脈沖發生器的電池壽命因多種因素而異,如使用的電壓和電流大小等。醫生會在植入前向患者說明電池的預期壽命,并在電池電量接近耗盡時,提醒患者做好更換手術的準備。
對于已經植入脊髓電刺激器的患者來說,未來可能需要進行核磁共振(MRI)檢查。然而,關于他們是否可以進行MRI檢查,需要根據他們所使用的脊髓電刺激器的類型和技術特性來決定。目前市場上的脊髓電刺激器分為核磁安全和核磁不安全兩種類型。對于核磁安全的刺激器,患者可以在滿足特定條件下進行MRI檢查,如關閉刺激器并確保MRI磁場強度不超過一定限制。而對于核磁不安全的刺激器,患者則不能進入MRI磁場區域,以免發生危險。除此之外,若手術植入的是與核磁共振兼容的電極及IPG-脈沖發生器,則患者術后可自由接受核磁共振檢查。
來源: 中華醫學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