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雪涵 北京協和醫院
周夢馨 北京協和醫院
審核:郭 超 北京協和醫院 副主任醫師
李單青 北京協和醫院 主任醫師
“肺結節”是如今非常火的一個醫學名詞。隨著全民健康意識的提升,體檢成為監測自我健康狀況的必要手段,胸部CT是體檢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很多人在拿到體檢報告后,突然發現自己查出了“肺部結節”。由于對肺結節不了解,有患者會產生焦慮,甚至病急亂投醫。那么,如果檢查發現了肺結節,究竟該怎么呢?
圖1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一、什么是肺結節?
肺結節是一個影像學定義,指被肺實質完全包圍、界限清楚的小病變(直徑≤3cm)。簡單來說,就是在影像學檢查中發現的肺內的異常病灶。很多肺部疾病都可能表現為肺結節,其中,良性疾病造成的肺結節約占99%,因此肺結節并沒有想象中可怕。
檢查發現了肺結節,請不要慌張,及時到胸外科或呼吸內科就診,由專業醫生進行診斷和治療,防治惡性病變的遺漏和惡化。
二、就診
在發現了肺結節后,第一件事應當由專業醫生做出初步診斷,具體包括以下兩步:
(1)提前查詢,選擇適合的科室就診。能夠評估肺結節的科室主要有胸外科和呼吸內科。胸外科以手術作為主要診斷和治療手段。因此在肺結節方面,胸外科主要評估肺結節需不需手術以及能不能手術。呼吸內科則以非手術方式(主要采用藥物治療)作為主要手段。
每個科室的功能是多樣且復雜的,不同科室的診療側重點不同,而且在不同醫院,科室的命名也會有差別。因此在就診之前,可以瀏覽擬就診醫院的官網,查詢不同科室所涉及的疾病范圍和主要診療手段,選擇最適合的科室就診。
圖2 胸外科或呼吸內科門診就診(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2)建議患者本人在第一次就診時到場,并提供全面且高質量的胸部CT影片。醫生通過與患者的直接溝通,可以解答患者的很多顧慮,讓患者本人產生參與感,從而減輕患者對疾病本身的恐懼心理。
三、結節評估
胸外科肺結節的評估主要涉及:臨床表現及病史、胸部CT特征及其他輔助檢查。
1.臨床表現
臨床表現及病史的評估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主訴、癥狀及治療情況:如患者是否有發熱、咳嗽、咳痰等不適,是否存在胸悶、胸痛、呼吸困難等,是否存在發熱,是否進行抗感染治療或中藥治療,以及治療效果如何等。
(2)基礎疾病:如是否患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及其他惡性腫瘤等。
(3)工作和生活習慣:如是否吸煙、吸煙年限和吸煙量;工作環境是否接觸粉塵石棉、電離輻射等有害物質;生活環境是否接觸油煙、被動吸煙等。
(4)家族史:如直系親屬是否患惡性腫瘤等。
2. 胸部CT影像學特征
胸部CT影像學特征是評估肺結節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環。醫生能夠根據肺結節的影像學特征,給出一個初步判斷。因此,提供全面且高質量的胸部CT影片非常重要。具體來說,是將所有的胸部CT影片(從第一次拍片到最近一次)提供給醫生,對結節進行綜合評定。
需要評定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結節的大小:結節越大,惡性風險就越高。對于>2cm的結節,有50%以上的可能是惡性的。對于>3cm的肺部病變,則被稱作“肺腫物”而非“肺結節”,惡性概率更高。
(2)結節的形態:通常形態不規則、邊緣粗糙(毛刺、分葉)、牽拉胸膜的結節惡性概率更高。
(3)結節的密度以及實性成分:根據不同密度及實性成分含量,肺結節可分為實性結節、部分實性結節和純磨玻璃結節。較小(≤8mm)的實性密度結節通常為良性。和實性結節相比,部分實性結節具有更高的惡性風險。
(4)結節的變化:肺結節增大是結節為惡性腫瘤的獨立危險因素。大多數實性的惡性結節體積增大一倍的時間是20~400天。而磨玻璃結節的體積倍增時間可能更長。需要注意的是,結節增大的評估多數依靠人工測量,這個過程存在誤差,通常<1.5mm的變化被認為是由誤差引起。
不同的影像學特征對結節性質的判斷有一定參考意義,但并不是絕對的。另外,對結節性質的判斷主要來源于醫生的經驗,且會受到很多干擾因素的影響(如CT影片的質量、患者提供信息的準確性等等)。醫生給出的診斷是根據資料及病情的經驗性判斷,而非最終確診,肺結節唯一的確診方式是獲取結節組織進行病理學檢查(如穿刺或手術)。
3.其他輔助檢查
根據不同患者的特點,醫生可能會要求患者做一些其他輔助檢查。下表列出了肺結節患者在診療過程中可能需要做的檢查及其主要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表格中的檢查適用于不同的情況,具體需要做哪項,需要聽從醫生的建議。只有各種檢查相互輔助和印證,醫生才能給出更加準確的診斷并選擇最適合患者的治療方案。
四、小結
(1)檢查發現了肺結節,首先應就診于相關科室(通常為胸外科或呼吸內科),由專業醫生進行評估。
(2)就診時,請攜帶完整且高質量的胸部CT影片和其他輔助檢查報告;推薦患者本人就診。
(3)醫生會根據患者臨床表現、肺結節的影像學特征及其他輔助檢查結果做出初步診斷和建議。
參考文獻
[1]MCWILLIAMS A, TAMMEMAGI M C, MAYO J R, et al. Probability of cancer in pulmonary nodules detected on first screening CT[J]. N Engl J Med, 2013,369:910-919.
[2]MEHTA H J, RAVENEL J G, SHAFTMAN S R, et al. The utility of nodule volume in the context of malignancy prediction for small pulmonary nodules[J]. Chest, 2014,145:464-472.
[3]GOULD M K, FLETCHER J, IANNETTONI M D, et al. Evaluation of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nodules: when is it lung cancer?: ACCP evidence-base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2nd edition)[J]. Chest, 2007,132:108S-130S.
[4]CHU Z G, LI W J, FU B J, et al. CT Characteristics for Predicting Invasiveness in Pulmonary Pure Ground-Glass Nodules[J]. AJR Am J Roentgenol, 2020, 215:351-358.
[5]THALANAYAR P M, ALTINTAS N, WEISSFELD J L,et al. Indolent, Potentially Inconsequential Lung Cancers in the Pittsburgh Lung Screening Study[J]. Ann Am Thorac Soc, 2015,12:1193-1196.
[6]Revel M P, Bissery A, Bienvenu M, et al. Are two-dimensional CT measurements of small noncalcified pulmonary nodules reliable?[J].Radiology, 2004,231:453-458.
來源: 中華醫學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