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作為身體自我保護的一種機制,是呼吸系統排除異物和黏液的自然反應。然而,當咳嗽變得持續不斷,特別是轉為慢性咳嗽時,不僅會嚴重影響生活質量,還可能是潛在健康問題的信號。慢性咳嗽,即咳嗽持續時間超過8周,在中醫看來,通常與外邪犯肺、肺失宣肅、肺氣上逆有關。
1.中醫對慢性咳嗽的認識
中醫認為,肺為嬌臟,喜潤惡燥。一旦肺氣受到外邪侵襲,如風熱、燥邪或寒邪,肺的宣降功能便會受到影響,導致咳嗽產生。
1.1 風熱犯肺證。風熱犯肺型咳嗽表現為咳嗽聲重,氣息粗促,痰黃黏稠,喉痛口渴等癥狀。治療時需要疏風清熱、宣肺止咳。桑菊飲是治療此證的有效方劑,其成分包括桑葉、菊花、杏仁、連翹、薄荷、苦桔梗、甘草、葦根。這些藥材共同作用下,能夠起到辛涼解表、清熱止咳的作用。
1.2 燥邪犯肺證。燥邪犯肺型咳嗽多見于秋季,表現為干咳無痰,或少痰而黏,不易咳出,口鼻干燥等癥狀。治療時重在清宣燥熱、潤肺止咳。桑杏湯是此類咳嗽的常用方劑,主要成分有桑葉、杏仁、沙參、象貝、香豉、梔皮、梨皮等。桑葉輕宣燥熱,杏仁宣降肺氣,沙參、梨皮、象貝生津潤肺、止咳化痰,諸藥合用能有效緩解燥咳。
1.3 痰熱壅肺證。痰熱壅肺型咳嗽表現為咳嗽氣息粗促,痰多而黃稠,胸悶胸脹等癥狀。治療時要清肺化痰。清金化痰湯是治療此類咳嗽的有效方劑,方劑組成有黃芩、山梔子、知母、桑白皮、瓜蔞仁、貝母、麥門冬、橘紅、茯苓、桔梗、甘草。諸藥合用,清肺化痰,對痰熱壅肺型咳嗽效果顯著。
2.中醫治療慢性咳嗽的方法
中醫治療慢性咳嗽的方法多種多樣,不僅包括藥物治療,還包括針灸、推拿、拔罐、刮痧、食療等整體調理手段。以下是幾種常用的中醫治療方法:
2.1藥物治療。如上所述,根據不同的病因和證候,中醫治療慢性咳嗽會采用不同的方劑。桑菊飲、桑杏湯和清金化痰湯是常見的幾個方劑,針對不同類型的咳嗽,具有顯著的治療效果。此外,對于一些特定癥狀,如干咳、久咳,中醫還會運用一些單方驗方或草藥來輔助治療。比如,對于干咳無痰的情況,可以使用川貝母燉雪梨,以潤肺止咳;對于久咳不愈,伴有氣虛癥狀的患者,則可以使用黃芪、白術等補氣藥,以增強肺氣,促進咳嗽的康復。
2.2針灸療法。針灸作為中醫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慢性咳嗽的治療同樣具有顯著療效。針灸治療慢性咳嗽通常選取與肺臟相關的穴位,如肺俞、風門、列缺、太淵等,通過針刺或艾灸這些穴位,可以調節肺氣,緩解咳嗽。此外,針灸還能促進氣血運行,增強身體免疫力,有助于抵抗外邪,減少咳嗽的復發。
2.3推拿按摩。推拿按摩也是中醫治療慢性咳嗽的一種有效方法。通過對特定部位的按摩,如背部、胸部、手臂等,可以疏通經絡,調和氣血,促進肺氣的宣降。對于慢性咳嗽患者,可以選擇推拿肺俞、風門、大椎等穴位,每次按摩約10-15分鐘,每日1-2次,以達到止咳平喘的效果。
2.4拔罐與刮痧。拔罐和刮痧作為中醫的外治法,對于慢性咳嗽也有一定療效。拔罐可以通過負壓作用,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炎癥消退,緩解疼痛和咳嗽。刮痧則可以疏通經絡,調和氣血,有助于肺氣宣發。但需要注意的是,拔罐和刮痧應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以免操作不當引發不適。
2.5食療與養生。中醫強調藥食同源,食療在慢性咳嗽的治療中占據重要地位。根據咳嗽的不同類型,可以選擇不同的食療方案。如風熱犯肺型咳嗽,可食用菊花茶、金銀花露等清熱解毒的食物;燥邪犯肺型咳嗽,則可選擇雪梨、百合、銀耳等滋陰潤肺的食材;痰熱壅肺型咳嗽,可食用蘿卜、冬瓜、薏米等清熱化痰的食物。此外,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過度勞累,多喝水,保持呼吸道濕潤,也是預防和治療慢性咳嗽的重要養生策略。
3.中醫調養與預防
除了上述治療方法,中醫還強調調養與預防,以維護身體健康,防止咳嗽反復發作。
3.1 調節情志。中醫認為,情志內傷是導致許多疾病的重要原因。長期的精神壓力、焦慮、抑郁等,都會影響肺氣的宣降,引發或加重咳嗽。因此,調節情志,保持心情愉悅,對于預防和治療慢性咳嗽至關重要。
3.2 適度運動。適度的運動可以增強肺活量,提高機體抵抗力,預防感冒和咳嗽。但需要注意的是,運動應選擇適合自身身體狀況的方式,避免過度勞累,以免耗傷肺氣。
3.3 合理飲食。合理的飲食也是預防慢性咳嗽的關鍵。應保持飲食均衡,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少吃辛辣油膩刺激性食物。同時,注意補充水分,保持呼吸道濕潤,有助于緩解咳嗽。
3.4避免風寒。風寒侵襲是引發慢性咳嗽的常見原因之一。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保暖,避免風寒侵襲。特別是在季節更替、氣溫變化較大的時候,要及時增減衣物,防止感冒。同時需要避免在污染的環境中長時間逗留,盡量減輕對呼吸道的刺激,經常開窗痛風,公共場所帶口罩,都可以預防或者幫助咳嗽的癥狀改善。
4.結語
總之,慢性咳嗽經常困擾著許多人,但通過中醫的整體治療與及時調養,我們完全有可能擺脫這一困擾,恢復身體的健康與安寧。中醫以其獨特的整體理論和辨證論治的治療方法,為我們提供了治療慢性咳嗽的有效方案。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應積極實踐中醫的養生理念,增強體質,預防疾病的發生。
作者:葛迎利 上海市浦東新區公利醫院中醫科
來源: 健康科普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