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圍爐烤涮、圍爐煮酒、圍爐煮茶乃至圍爐夜話等活動,在文藝青年中悄然流行,被視為冬日里最浪漫的體驗。但這些活動也頻繁引發安全事故,甚至釀成了不可挽回的生命悲劇。那么,圍爐用的燃料到底是啥?又為何潛藏著如此巨大的安全隱患呢?

圍爐系“扛把子”燃料——木炭

鮮為人知的是,文藝氣息濃厚的“小火爐”所燃燒的并非煤炭,而是木炭。木炭是木材在不完全燃燒或在隔絕空氣條件下熱解后形成的多孔固體產物。例如,老北京傳統的銅鍋涮肉便是采用木炭作為加熱源。

盡管木炭的熱值相較于煤炭稍顯不足,但其燃燒效率卻更勝一籌,燃燒過程中產生的灰分較少,能更有效地釋放能量,并且燃燒速度較慢,非常適合長時間的燃燒需求。特別是在食品加熱方面,木炭的燃燒過程相較于燃氣和電磁爐更為緩慢,這使得食材在烤制過程中能夠均勻且充分地受熱,有效避免了食材表面燒焦而內部未熟的情況,從而保證了食材更佳的口感。

此外,木炭燃燒時還會散發出獨特的植物香氣,這種香氣與食材本身的香味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種別具一格的煙熏風味,極大地提升了食物的美味度。然而,關于燒烤食物的健康問題一直備受關注,因此,還是建議大家適量享用,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使用木炭的幾個誤區

冬日嚴寒,雪花紛飛之際,屋內親朋好友圍爐而坐,或暢談心事、品茗飲酒,或圍聚于熱氣騰騰的銅鍋旁,品嘗著內蒙古的鮮美羊肉,瞬間將冬日的氛圍感拉滿。然而,許多人在享受這份美食與氛圍的同時,往往對木炭的使用存在若干誤區,從而埋下了安全隱患的伏筆。

誤區一:木炭相較于煤炭更安全。不少人潛意識中將一氧化碳中毒與煤炭劃等號,認為使用木炭便能高枕無憂。然而,事實并非如此。任何含碳燃料,不論是煤炭還是木炭,乃至所謂的環保木炭、無煙木炭,在不完全燃燒的情況下,均會產生一氧化碳。因此,木炭雖較煤炭更為清潔且煙塵少,但并不意味著其使用就絕對安全。

誤區二:無煙即無危險。有人認為,只要木炭燃燒充分,就不會產生一氧化碳,從而忽視了其潛在風險。然而,燃燒是否充分,僅憑肉眼難以判斷。一氧化碳無色、無味、無刺激性,無論是否有煙,都可能產生。它悄無聲息地危害人體,往往在人們尚未察覺時,便已陷入中毒的困境。

誤區三:空間寬敞即安全。這一觀念同樣存在誤區。在相對密閉且通風不良的空間內,無論大小,都存在一氧化碳中毒的風險。特別是在我國北方,為了御寒,許多家庭緊閉門窗,甚至用塑料布封窗,導致室內通風不暢。此時,若在室內燃燒含碳材料,極易引發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嚴重威脅生命安全。

如何正確使用木炭

首先,務必開啟房屋與燒烤爐的通風口,確保空氣流通順暢,增大木炭與空氣的接觸面積,以促進其充分燃燒。

第二,采用錐形堆積法來擺放木炭,利用熱空氣自然上升的原理,使熱量在木炭尖端聚集,從而加速木炭的點燃過程并提高燃燒效率。

第三,用助燃炭助燃,使用炭夾夾取適量的助燃炭,待其燃燒旺盛后,將其置于木炭堆中心的空隙處,作為點燃木炭的初始火源。

第四,增加燃燒空間,當助燃炭在木炭堆中穩定燃燒后,可在木炭頂部繼續添加木炭,確保有足夠的空間供其充分燃燒。

第五,耐心等待10至25分鐘,直至整個木炭堆持續燃燒,且表層木炭覆蓋上一層灰燼時,表明木炭已被完全點燃,并達到了穩定加熱食物的狀態。但無論在哪個環境中燒烤,都務必牢記保持通風,這是確保安全的關鍵所在。

來源: 內容綜合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