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巖石是一頁頁記錄著地球變遷的史書,那么三葉蟲就是這本史書中的一個篇章。

它們在曾經生活的大海中留下的悠久印跡,成為了這本書中特殊的文字(化石)。

三葉蟲是距今5.43億年前的寒武紀時期就出現的最有代表性的遠古生物,屬于節肢動物。全身明顯分為頭、胸、尾三部分;背甲堅硬,由一個軸葉和兩邊的側葉組成,因而得名三葉蟲。

三葉蟲在5-4.3億年前的寒武紀和奧陶紀時期發展至高峰,于2.4億年前的二疊紀時期滅絕,前后在古生代的地球上繁榮了3億多年,并演化出眾多的種類,有的長達70cm,有的卻只有2mm。

三葉蟲生活的年代距今雖然遙遠,但是科學家對它的形態、構造等特征的了解是相當充分的:首先,三葉蟲身體表面披有堅固的甲殼,在個體發育過程中經歷多次脫殼生長,所以它們在地層中遺留下的化石數量比其他生物要多;其次,它們迅速繁衍、廣泛分布;此外,三葉蟲化石大多保存在質地細致的石灰巖和頁巖中,因此,不僅內部外殼的特征能夠被觀察得很清楚,而且有時內部構造也能被看得很清晰。

縱觀三葉蟲的演化歷史,經歷過物競天擇的考驗,躲避過天敵的襲擊,演化出眾多的種類,最終凝固在時間這條長河中。沒有人知道其經歷了怎樣的艱難與掙扎,唯有通過它們石化的身體,推測這段歷史傳奇…….

縱使生命力強大,也拗不過生態的變遷與物種的更替;縱然繁榮,卻也抵不過環境的變化。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人之常理,但作為當今霸主的人類,在享用地球46億年所饋贈的眾多資源的同時,又是否值得反思:萬千資源,受之地球,享用之時更應愛護珍惜。

來源: 石林石得利地質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