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贛鄱人民來說
鄱陽湖是我們堅強的“后盾”
是賴以生存的母親湖
近些年
鄱陽湖連續出現秋季低枯水位現象
民生、生態、經濟等方面受嚴重影響
為守護咱們鄱陽湖的生態環境
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建設迫在眉睫
如此重要的工程
建在哪兒最合適呢?
相關專家對此進行了長時間的
全面地考察分析
閘址寬度、地基條件
是選址的主要考慮因素
首先來看大方向
你知道鄱陽湖分南湖、北湖嗎?
鄱陽湖面以松門山為界劃分南北
南部主湖區寬廣
長約133km
最寬約74km
湖水較淺
北部為入江水道
狹長,長約40km
最窄處約1km(1985國家高程基準)
湖水較深
就“南湖”和“北湖”PK而言
當然是北面狹窄處更適合建閘
可是在狹長的“北湖”中
哪里才是最合適的建閘點呢?
都昌縣老爺廟至湖口河段
南北長約45km
東西寬約3~8km
最窄處僅寬1~1.2km
分別對應地面高程10m~15m
地質條件基本滿足修建水閘的要求
綜合考慮
該河段是最優選擇
建閘的最終位置也將從這里誕生
(都昌縣老爺廟水域,圖片來源于網絡)
關于建閘最終位置的落定
爭論不休
于是為了公平起見
廣集湖內眾多伙伴
開始“公開競標”選址
競標條件“苛刻無比”
一是能合理利用地形、地質條件建閘
減少工程量(可利用條件-堅硬的山體,如老爺廟、長嶺、屏峰山等;不利地基條件:松軟的沖擊淤泥和沙質沉積)
二是不影響排放洪水
三是對周邊生態環境影響較小
特別是江豚自然保護區
四是與現有主航道順暢連接
施工期也能做到不斷航
簡要來說
就是要經受住地形、地質條件、樞紐布置
施工布置、生態環境影響、湖區防洪
樞紐工程運行條件、工程量及投資
等方方面面考核
選出一個綜合最優的位置
在高標準嚴要求的競標條件下
各路選手可謂是花樣百出
使出渾身解數爭取“中標”
我們來看看這些沖入決賽的選手吧
首先向我們走來的是1號選手
“沙嶺—老爺廟”河段
它位于鄱陽湖入江水道入口
右岸為老爺廟山嶺
可利用作工程一部分
但此處泥沙層較厚
地基處理工程量較大
除此之外
該河段位于江豚的保護核心區
左岸沙嶺緊鄰蓼華池自然保護區
不利于生態保護
接下來步入眼簾的是2號選手
“譚家村—西山”河段
離1號選手僅9km
帶來的影響基本等同
哎,兄臺你這樣不行啊
當當當當···
現在邁著矯健的步伐向我們走來的
是3號選手
“長嶺—屏峰山”河段
位于廬山五老峰東側數公里
地質條件較好
為全湖左右最狹窄處
此處河道順直
建閘難度小
工程量也相對較小
“核心賣點”為遠離江豚保護核心區
自然保護區和濕地公園
對周邊環境影響相對較小
這么多優點,頗有競爭力!
接下來是4號選手
“青山—螺絲山”河段
位于3號選手下游約5km處
地層分布、巖性特征等與3號一致
但閘址河道較3號寬約1km
工程量較大
接下來大搖大擺出場的是5號選手
“白泉寺—潘家村”河段
位于4號選手下游約6.5km處
湖床斷面寬5.5~5.6km
水面較寬
工程量較大
最后一位出場的是6號選手
“獅子山—十凸山”河段
距鄱陽湖入長江口約5km
此處泥沙層較厚
地基處理工程量較大
易受長江上游水庫調蓄下泄水流沖淤影響
不利于水閘的安全運行
且與鐵路橋和公路橋的距離太近
施工布置及水閘運行期均相互影響
閘址左岸位于鴣塘濕地自然保護區
對周邊環境影響較大
直接“涼涼”,出局
經過激烈的PK
3號選手“長嶺—屏峰山”河段
和4號選手“青山—螺絲山”河段
脫穎而出,進入最終角逐
它倆除具有相對較好的地形地質條件外
還均具有以下優勢
一是位于水生動物保護區以外
對周邊生態影響較小
二是河道相對較順直,河勢穩定
受長江水流沖淤影響較小
三是對外公路暢通
工程材料堆存場地開闊
有較好的交通條件與施工場地
有利于工程建設
基于經濟性原則
3號選手略勝一籌
一舉奪冠!
實至名歸!
恭喜“長嶺—屏峰山”河段
成為建閘的最佳地段!!
建閘后將通過科學合理調度
維護湖泊生態功能
恢復鄱陽湖盛景
真正讓鄱陽湖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湖
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
這一天,不遠了!
來源: 江西省水利科學院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