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是常見的一種陸生環節動物,生活在土壤中晝伏夜出,以畜禽糞便和有機垃圾、植物的腐爛莖葉等為食。蚯蚓可用作中藥材和特種動物飼料,蚯蚓糞便還可當作有機肥用來種植無公害水果蔬菜,蚯蚓活動可使土壤疏松,起到改良土壤、提高肥力、促進農業增產增收的作用。下面介紹大平二號蚯蚓養殖技術。
蚯蚓
一、蚯蚓的用途
1.藥用。蚯蚓味咸、寒,具有清熱、止喘、通絡、利尿等作用。
2.制作飼料。蚯蚓體內含有多種氨基酸,且含量極高;各種礦物質元素及維生素含量也極為豐富。隨著黃鱔、泥鰍、甲魚、龜類等特種養殖業的快速發展,蚯蚓需求量與與日俱增,養殖蚯蚓前景廣闊。投喂蚯蚓可有效降低飼料成本,增加動物所需的營養,促進生長,提高飼喂動物的抗病力,品質更佳。
二、養殖場的選址
養殖蚯蚓要避開基本農田,可選擇在荒坡地或果園、林地進行養殖。最好選擇背風向陽、排水方便、水源干凈充足的地方。室外的場所最適于養殖蚯蚓,在這種環境下,蚯蚓生活能力強,繁殖得快。室內一般適合小規模的養殖,或養殖剛孵化出來的小蚯蚓,因為幼蚓體形小,活動范圍不大。如采用室外和室內結合的養殖方式,效果更佳。最理想的地點是在樹下,樹蔭下是最涼快的,可以有效地減少因太陽暴曬導致蚯蚓爬出逃跑。蚯蚓床以寬1.5~2米、長15~20米為宜,床高20~25厘米,放置飼料10~15厘米。
三、養殖場地的布局
最合適蚯蚓的生長溫度是16~27℃,溫度在0℃以下或32℃以上時,蚯蚓活動變得遲緩,停止吃食,基本不進行繁殖。養殖床的溫度在10℃以下或27℃以上時,蚯蚓難以孵化。蚯蚓生長環境中最適宜濕度為60%~70%。
在夏季,直射光每天照射不超過2~3小時。原因是蚯蚓對光線敏感,當強光一照,它就不吃東西,鉆入地面。
根據蚯蚓喜濕怕干的特性,養殖床設在室外,當有過強的日照、熱風、下大雨時,必須采取保護措施。如果有自然樹木的陰影是最好的,比如種植葡萄、荔枝、龍眼、芒果等果樹,利用樹蔭來遮擋陽光。沒有樹蔭的,須加人工遮蓋物比如草簾子、彩條布、稻稈、鐵皮瓦等,減少太陽的直射和暴雨的沖刷。
養殖場要人工挖溝清淤,做好排水溝,下雨時能夠方便排出多余的雨水。如果土壤太干,蚯蚓就往濕的地方逃走,如果水分太大,它會隨著水流流走。而積水過多會容易淹死蚯蚓,造成重大損失,導致養殖失敗。
四、引種繁殖
1.引種。蚯蚓常年均可引種,但以春季和秋季較好,因為春季和秋季氣溫適中,有利于運輸,也有利于蚯蚓更快更好地適應新環境。在引種時,要特別注意避免高溫、高寒以及溫差較大的時節。在高溫季節引種時,最好是使用安裝空調的專車進行運輸,可有效降低蚯蚓的死亡率,減少損失。
2.繁殖。大平二號蚯蚓4~6月齡達性成熟后即可交配,每年的3~11月是繁殖季節,一般在夜間進行交配。選擇性成熟的種蚯蚓,放在蚓床內讓其自然交配。通過種蚓的不斷更新換代和養殖床的周期輪換,不僅保證了種群的旺盛,而且也避免了在同一床位長期養殖同一蚓群近親繁殖而形成的種群自然衰退。種蚓宜每3~4月更新一次。
蚯蚓是雌雄同體,但它們不會和自己交配繁殖,這就是所謂的雌雄同體異體受精。雌雄同體會使它們找到配偶的機會加倍,當找到配偶時,它們的皮膚會分泌出黏稠液體,兩條蚯蚓在黏液中頭朝向尾,尾朝向頭彼此纏繞交合。蚯蚓在交配中會擠進彼此的生殖帶里,再從生殖帶里穿出來,看起來兩條蚯蚓像是合成了一條蚯蚓。它們可以連續交配1個小時,彼此交換精子。
大平二號蚯蚓每條年產繭在56~58個,其中春季占40%、夏季25%、秋季27%、冬季8%。一個蚓繭能孵出幼蚓5~8條,最多12條,但是能發育完全的幼蚓一般只有3~4條。在不同溫度下孵化所需時間和孵化率不同。幼蚓生長期體重增加緩慢,只有在性成熟期前后1個月內,蚯蚓生長最快,此時采收可獲高產。
五、飼養管理
1.各生長期的管理。種蚯蚓數量養殖密度宜控制在每平方米1萬條以內,商品蚓群每平方米2萬~3萬條(3公斤),前期幼蚓2.5萬~3萬條/平方米,后期下降到2萬~2.5萬條。蚯蚓沒有牙齒,它可以把飼料和沙子一起吞進肚內,用沙子來磨碎飼料,提高消化吸收的效果。大部分的蚯蚓每天可以吃掉相當于自己體重一半的食物,它把食物泥土吃進體內,將微生物營養吸收,然后把不能消化的沙土排出。蚯蚓養殖分種蚓、種繭孵化、幼蚓和成蚓等四個時期,不同時期的管理要求如下:
種蚓管理:每隔7~10天清除一次蚓糞,及時采收蚓繭投入孵化床保濕孵化,同時翻倒種蚓床,并及時補充新料,以改善飼育床條件,以利繁殖。
種繭的管理:孵化基厚度以10~15厘米為宜,孵化基要保持碎細和濕潤,每平方米可孵蚓繭5萬~6萬個,孵化基每月用鐵叉松動1~2次,以利通氣與幼蚓成活。
幼蚓管理:待孵化基大部分糞化時,要及時除糞,用下投法補料并及時擴床,以降低幼蚓密度。
成蚓管理:后期幼蚓生長迅速,要增加除糞補料次數,用下投法補料并及時擴床養殖;當性成熟進入繁殖期后,要發揮蚯蚓生產和繁殖優勢,不失時機地降低養殖密度或及時采收利用。
2.飼料糞便的處理。可選擇飼料來源比較廣泛的豬糞、牛糞或雞糞。按每噸干糞加EM原液劑8~10公斤,或每噸濕糞加EM原液6~8公斤。將EM原液加井水或河水15公斤,用噴霧器均勻噴撒,然后攪拌均勻。將混合后的發酵原料放入塑料容器或水泥池(或者土坑墊塑料薄膜)中,最后裝滿壓實,排除空氣后用塑料薄膜密封,一定要完全密閉,適宜溫度為27~35℃,發酵5~12天(根據氣溫的高低,溫度越高,發酵時間越短,一般夏季5~6天,春秋季7~8天,冬季10~12天),注意溫度和時間的掌握。發酵成功的糞便沒有臭味,還含有些酒香味。盡管餌料相同,由于其顆粒粗細不同,幼蚓的生長速度可相差1.5倍,所以要保持餌料碎細狀態,避免餌料出現大小團塊(如出現團塊,可用水澆濕搗碎),保證蚯蚓快速生長。
3.發酵糞便的注意事項。由于糞便類物料成分復雜,雜菌含量及可能的病原體含量比較多,為了穩定的發酵效果,建議加長發酵時間,特別是氣溫低的冬天初春等季節。由于溫度低,發酵啟動慢,所以造成發酵時間長,發酵糞便有一個升溫過程,溫度最高可以達到70℃,只要經過了這個高溫過程,一般的寄生蟲卵和病菌等會被殺滅。所以,發酵糞便時要經常檢查,用一根長的溫度計,插入料中,測量溫度情況。如果料溫在2天內達到了30℃以上,說明發酵啟動了,1天后就可以發酵成熟,因為到了30℃后,在1天內就一定會出現60℃的高溫發酵期。而過了高溫期1天后,發酵料就可以用了。如果一直沒有檢測到高溫期,但溫度也維持在20℃以上,則可能錯過檢測高溫期了,物料中也沒有微生物所能利用的營養,發酵就會停止,溫度就會下降。
4.飼養過程。將發酵好的動物糞便添加到蚯蚓床上,還可以適當添加水果或蔬菜、血粉、魚粉、動物的肉和骨頭粉末等有機物。飼料要含有維生素、礦物質、蛋白質及其他成分,這些是蚯蚓生長發育中不可缺少的營養物質。蚯蚓對甜食比較感興趣。
蚯蚓吃完第一次給的飼料時,一定要盡快給第二次飼料(因為蚯蚓在缺乏飼料的情況下易外逃)。蚯蚓在吃完飼料后,可以飼料表面的變化作為給蚯蚓添加飼料的時間和數量的依據。為了便于觀察,可以在飼料里加上木屑和稻草,隨著蚯蚓吃食,就會把這些添加物推到表面上來。從被推到表面上來的木屑和稻草的量,就可以判斷蚯蚓周圍飼料量的多少。
六、疾病的防治
1.胃酸癥。
癥狀表現:在蚯蚓養殖過程中出現蚯蚓痙攣狀結節、環帶紅腫、身體變粗變短,全身分泌黏液增多,在飼養床上轉圈爬行,或鉆到床底不吃不動,最后全身變白死亡,有的病蚓死前出現體節斷裂現象。
發病原因:蚯蚓飼料中淀粉、碳水化合物或鹽分過多,經細菌感染后引起酸化,使蚯蚓出現胃酸超標。
預防措施:掀開覆蓋物讓蚓床通風,噴灑蘇打水、1%新鮮石灰水或石膏粉等堿性藥物中和。
2.缺氧癥。
癥狀表現:蚯蚓養殖過程中如果發現蚯蚓體色暗褐無光、體弱、活動遲緩,這是氧氣不足造成蚯蚓缺氧。
發病原因:糞料未經完全發酵,產生超量氨、烷等有害氣體;環境過干或過濕,使蚯蚓表皮氣孔受阻;蚓床遮蓋過嚴,空氣不通。此時應及時查明原因,加以處理。
預防措施:掀開部分蚓床覆蓋物通風,并檢查基料干濕程度。將基料撤除再繼續發酵。噴水或排水,使基料土的濕度保持在30%~40%,中午暖和時開門開窗通風或揭開覆蓋物,加裝排風扇,此癥可得到解決。
3.蛋白質中毒。
癥狀表現:蚓體有局部枯焦,一端萎縮或一端腫脹而死,未死的蚯蚓拒絕采食,有驚悚顫栗的恐懼之感,并明顯出現消瘦。
發病原因:加料時飼料成分搭配不當引起蛋白質中毒。飼料成分蛋白質的含量不能過高(基料制作時糞料不可超標),因蛋白質飼料在分解時產生的氨氣和惡臭氣味等有毒氣體,會使蚯蚓蛋白質中毒。
預防措施:發現蛋白質中毒癥后,要迅速除去不當飼料,加噴清水或EM菌液,鉤松料床或加緩沖帶,以期解毒。
4.水腫病。
癥狀表現:蚯蚓身體水腫膨脹、少動發呆或拼命往外爬,背孔冒出體液,滯食而死,甚至引起蚓繭破裂或使新產的蚓繭兩端不能收口而染菌霉爛。
發病原因:蚓床濕度過大,飼料pH值過高造成。
預防措施:應減小濕度,把爬到表層的蚯蚓清理到另外的池里。在原基料中加過磷酸鈣粉或醋渣、酒精渣中和酸堿度,過一段時間再給蚯蚓投料。
七、防逃和防天敵管理
1.蚯蚓的防逃措施。蚯蚓的食量較大,應給予較充分的食物,否則蚯蚓四處覓食易爬出養殖床。細菌有助于蚯蚓的消化,但飼料里含水量過高時,細菌繁殖過快,易產生酸性物質,不利于蚯蚓的生長,還會導致蚯蚓逃跑。夏天,墊料里如用鮮草容易產生熱,對蚯蚓生長不利。所以,用鮮草時應過3天后再接入種蚓。當空氣過于潮濕或刮強風時,蚯蚓可以感知下雨的前兆就會跑出來。如果怕蚯蚓爬出來,用電燈照明就可以防止。
2.天敵的預防。蚯蚓的天敵很多,如田鼠、蟾蜍、蛙類、螞蟻、螻蛄、黃鼠狼、鳥、蛇、水蛭、蜈蚣等。據觀察,1只250克的蟾蜍一晚上可吞食蚯蚓50克(約80條),螞蟻、螻蛄既拖食卵繭,又能殘食孵化的幼蚓。針對蚯蚓養殖環境與天敵的特點,采用竹籬、磚墻、密眼網圈圍的方法以防個體較大的天敵進出,起到安全隔養的作用。對于個體較小的螻蛄、螞蟻,則采取有毒誘餌召集、蚓床四周分點布藥等方法清除;為安全起見,藥物可選用殺滅螞蟻等昆蟲的,如達豪殺蟻劑;或者養貓、狗防殺田鼠、黃鼠狼等。
八、蚯蚓的采收
蚯蚓的采收時間與它的生長發育階段有密切關系。當蚯蚓達到性成熟、出現環帶后,體重增加緩慢,飼料利用率降低,且養殖蚯蚓的密度過大時,蚯蚓就會變得瘦弱,如果單純為了得到蚓體,此時即為采收時期。每平方米產量可達10公斤/年,一般產量為6~8公斤;餌料每消耗25~30公斤,可產1公斤鮮蚓,并可獲得70%蚓糞,一般情況下1立方米牛糞產蚓糞200公斤,鮮蚓10公斤。
收獲最佳方法是自然光照采集法。在養殖床發現蚯蚓,密度在2萬~3萬條/平方米,80%個體重0.3克以上,是最佳采收時間。采收時,提前24小時澆足水,不可過干過濕;將彩條布鋪在過道上,然后將養殖床上面10厘米厚、蚯蚓多的餌料集中在水泥地面或塑料布上,利用蚯蚓怕光的特點,用耙子把糞塊抓散抓碎,讓蚯蚓快速往布上鉆;用刮片刮蚯蚓土,逐層刮開;當刮到只剩下薄薄一層時,將彩條布折合,把蚯蚓餌料再次聚到一塊,繼續刮糞便,將餌料扒凈。最后,使蚯蚓集中在底層,達到收集目的。
蚯蚓糞
作者∣廣西浦北縣張黃鎮農業農村服務中心 鐘祥偉
來源: 鐘祥偉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