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國家版圖上,沙漠治理與生態建設不僅是生態安全的屏障,更是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篇章。位于內蒙古巴彥淖爾磴口縣的烏蘭布和沙漠,作為我國八大沙漠之一,其名字在蒙古語中寓意“紅色的公牛”,曾一度以其狂野不羈的姿態,給周邊地區帶來了嚴峻的環境挑戰。然而,在時代的呼喚與人民的努力下,這頭“公牛”正逐漸被馴服,其下的沙土被賦予了新的生命,沙窩轉變為了金窩,孕育出了獨特的“磴口模式”,為沙漠治理與生態建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黃河自西向東蜿蜒流淌,在內蒙古境內勾勒出一幅壯美的“幾字彎”,而烏蘭布和沙漠便靜靜地守候在這一地理標志的身旁,既是自然之美的見證者,也是沙漠荒漠化治理的重點區域。烏蘭布和沙漠,憑借其豐富的日照資源,成為了發展光伏產業的理想之地。自2000年起,巴彥淖爾市便全力推進烏蘭布和沙漠生態治沙工程,采取防、治、用相結合的策略,拉開了沙漠生態保護的大幕。國家能源集團等企業的加入,更是將光伏技術與治沙實踐深度融合,通過光伏板的風障、沙障效應,結合經濟作物種植,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贏,為荒漠化治理探索出了一條新路徑。

在這片曾經的沙漠之地,光伏板如巨人般挺立,它們不僅捕捉著太陽的光芒,轉化為清潔的電能,更在不經意間成為了沙漠中的綠色使者。光伏組件的遮擋減少了地表的水分蒸發,促進了植被的生長,而光伏板清洗時噴灑的水分更是為沙漠帶來了生命的甘霖。這種“板上發電、板下種植”的模式,不僅增強了光伏系統的穩定性,還顯著改善了治沙區域的小氣候,有效抵御了干熱風、沙塵暴等自然災害的侵襲。

更為深遠的是,光伏電站的建設過程中,通過灌注柱樁或金屬螺旋樁等方式,穩固了沙漠的地表,實現了沙漠的固結。光伏板下的規模化種植,如喬木、灌木及草本植物等,以其茂密的枝葉和近地層的分支,大大增加了地面的粗糙度,有效降低了近地層風速,減少了輸沙量,使得流動沙地在短時間內向半固定和固定沙地轉變,防風固沙效果顯著。

光伏與治沙的結合,展現出了資源互補的巨大潛力。荒漠化土地與充足的光照條件,為光伏發電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資源;而光伏發電帶來的經濟收益,又進一步提升了沙漠土地的價值,實現了從“沙地”到“沙利”的華麗轉身。這一轉變,不僅是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實踐,更是對美麗中國建設的有力支撐。

在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綠色低碳發展,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這一宏偉藍圖中,以光伏科技為代表的新質生產力,以其保護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內生特點,成為了綠色發展道路上的重要力量。它不僅能夠為綠色發展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持和推動力,更是繪就美麗生態畫卷不可或缺的重要“畫筆”。

烏蘭布和沙漠的治理實踐,不僅是對沙漠化挑戰的勇敢回應,更是對美麗中國建設的有力推動。它告訴我們,只要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勇于創新,沙漠也能變成綠洲,荒漠也能綻放出生機與活力。

審核:新華網科普事業部

來源: 科普中國-科普話強國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