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張改平,1960年生。中國工程院院士,龍湖現代免疫實驗室主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生命科學部咨詢專家、國家轉基因安全委員會委員、教育部科技委學部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召集人,國家動物免疫學國際聯合中心主任、農業部動物免疫學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原學者、河南省實施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首席科學家。

獲國家爭先創新獎(首屆)、河南省杰出貢獻獎,作為第一完成人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河南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6項,河南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項,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92件,發表學術論文520余篇。

忽略他的年齡,張改平像一個朝氣蓬勃的少年。

和張改平邀約采訪時,他正在前往北京的高鐵上。他要去參加的學術會議,和他心心念念的“超級疫苗”有關。北京之后,還有南京、蘭州、西安……行程緊鑼密鼓。

11月11日,在國家動物免疫學國際聯合研究中心見到張改平時,剛剛結束這一連串行程的他不見絲毫疲態,走起路來步子很大,頭發飛揚,腳下生風。“兩步并一步,不然跟不上他。”團隊成員說,走路是,做科研更是,得一路小跑追著他的腳步。

想明白再出發,出發了就不回頭。檢測試紙、超級疫苗、蛋白質藥物……在認準的免疫之路上,他傾注全力,阻擊病毒,依靠自主研制的多項國際領先成果筑起安全防護墻。

30年做科研,難不難?他用爽朗的笑聲代替了回答。做自己認準的事情,他是快樂的。

找路

——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

一個打火機大小的白色卡盒,滴入幾滴血清,5分鐘內就能判斷畜禽是否患有疾病。全國大大小小的養殖場,都離不開它。

而在多年之前,這樣簡便又準確的判斷方式,想都不敢想。

這一變化的“關鍵先生”就是張改平。

1994年,張改平在英國順利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因創立了被國外專家譽為“中國人的發明”的親和分子克隆系統,所在學校要和他簽約。他卻婉拒了,義無反顧回到了河南。

這是他第三次赴英國求學,也是第三次放棄國外讓常人眼熱的優厚條件回國。

張改平一直記得北京機場的那個秋天。時任河南省農科院院長的董慶周沒有事先聯絡,派人來到北京接機。因飛機晚點,他們在機場守了兩天兩夜。“他愿意來,我們就接他回來,不愿意,就送他去他想去的地方。”老院長的這番話,深深地觸動了他。

家鄉的渴望與對家鄉的思念雙向奔赴,張改平決定留在河南省農科院。

“我們是面向全省農業發展的科研機構,要多做些對生產生活有用的大事。”在英國,張改平一直從事基礎科學研究,因為老院長的這句話轉向了應用科學領域。

什么才是有用的大事?張改平回憶說,那半年時間他滿腦子想的都是這個問題,直到一次瓊脂擴散實驗,看著抗體、抗原在凝膠網絡中匹配結合為一條線時,他“豁然開朗”了。

“把這個東西搬到濾膜上,實現一種快速簡便的檢測方法,這可不就是我要做的大事!”張改平欣喜若狂。

那時,我國每年因畜禽傳染病所遭受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千億元,而畜禽傳染病檢測步驟卻十分繁瑣,只有大檢測站才有條件完成,而且經常還沒拿到檢測結果,傳染病已經一發不可收拾。

想用一張紙條快速檢測,從來沒人這么干過,那不是天方夜譚?張改平卻認準了這條路:“在檢測領域,我們追求四大目標:快速、簡便、特異、敏感。把所有繁瑣的實驗步驟搬到試紙上,在理論上是可行的,我們一定要堅持。”

張改平和團隊一頭扎進實驗室,常常一個實驗三四天不間斷,大家便“連軸轉”輪班守著。

“節假日找他就去實驗室。”河南省動物免疫學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邢廣旭說:“他的節假日幾乎都奉獻給了實驗室。”

終于,雞傳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快速檢測試紙條誕生了!這是世界上首個檢測該病毒的試紙,檢測只需1~5分鐘,被同行譽為“動物疫病快速檢測的革命”。這項成果也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河南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在國際快檢的空白領域,張改平成功寫上了中國人的名字!

開路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選年,快來看,下一步咱要破解它!”河南農業大學教授王選年記憶猶新,當時他還是張改平的博士生,風塵仆仆出差回來的導師,從兜里掏出一個包得嚴嚴實實的小瓶子,打開一看,里面是一些白色粉末。

“那是鹽酸克侖特羅,也就是瘦肉精,危害極大但檢測卻非常麻煩”,王選年說,傳統檢測方法需要兩三天,“檢測完了,肉也吃完了!”

張改平建立的免疫快速檢測體系,包含病毒(抗原)檢測、抗體檢測、半抗原檢測。其中,半抗原檢測最為困難,“瘦肉精”正是這種類型。

“瘦肉精是小分子,免疫學上叫它半抗原,進入體內不會產生抗體,需要經過偶聯融合、細胞融合,單克隆抗體篩選、克隆、制備,再應用到試紙條檢測。”王選年說,這5個步驟,每一步都需要大量的實驗,摸索它的條件,篩選到最好的結果和應用效果。

說起來只需一句話,做起來卻是困難重重。偶聯屬于化學領域,張改平就帶著團隊去請教研究化學的專家;大小分子之間比例不同,效果不同,他們便在千萬次實驗中一點點摸索。

那時化學試劑獲得比較難,一次做錯實驗浪費了幾毫克,王選年很是自責,更有些畏手畏腳。張改平寬慰他:“咱們要做的是追求現代科學技術條件下的最高境界,哪有那么容易就成功,放開手去做,千萬不要放棄。”

2001年,鹽酸克侖特羅快速檢測試紙條一亮相便非同凡響,將一張小紙條插入豬尿樣中,不到1分鐘就能拿到結果,為國家圍剿“瘦肉精”提供了“火眼金睛”。

一時間,張改平聲名鵲起,他卻覺得,自己只是為國家和人民解決了個具體問題。“你做了多少被老百姓認可的事兒,為國家發展作出了多大貢獻,你就能在做事情的過程中收獲多少成長,在相關領域占多大分量。”

這些年,他沒想過停下來,帶領團隊研制出幾十種試紙,獲得幾十項國家專利,不僅是“瘦肉精”,三聚氰胺、抗生素、磺胺類等違禁添加藥物,都無所遁形。

一如蒲公英的種子,里程碑式的“快檢”技術在中原大地生根萌芽,帶動相關企業在全國遍地開花,引領著動物疫病快速檢測、食品安全監控等領域的技術飛速進步。

美國Humana出版集團特邀張改平為《生物傳感器和生物檢測》一書,撰寫免疫試紙快速檢測技術相關章節,這是該技術首次正式列入科研和教學工具書。

引路

——對于沒有正確航向的船,任何風都是逆風

不少人夸他厲害,張改平總是一笑而過:“我們主要是看準了路,就像龜兔賽跑,兔子跑得快,但烏龜路子對,最終它贏了。”

無論是他認準的免疫事業,還是他身后的團隊學生,張改平總是希望,能引領他們找到正確的航向。

直擊流感、新城疫、非洲豬瘟……疫病面前,他一直是那個堅定的阻擊者。“再難也要做,而且要做到目前條件下,我們能夠做到的最高境界!”張改平經常這樣說。

“一次流感有記錄的死亡人數最多達5000萬,但是流感的免疫問題還沒得到根本性解決。”張改平語調激昂起來:“我們要做到兩點:高效,打了就能保護;廣譜,病毒在一定的變異范圍內都逃不掉。”

“超級疫苗”的概念就這樣橫空出世。

2022年3月,龍湖現代免疫實驗室成立,已卸任河南農業大學校長的張改平擔任實驗室主任。超級疫苗、免疫學快速檢測技術、抗體與蛋白質藥物、現代免疫前沿創新,成為龍湖現代免疫實驗室的科研方向。

“新城疫”疫苗研發成功,轉讓金額3000萬元;成功研發豬瘟疫苗、流感Ⅲ型疫苗等“超級疫苗”……張改平帶著團隊,在生物醫藥特別是疫苗和蛋白質藥物領域,一次次打破西方技術壁壘,實現更多“最高境界”的目標,也引領著更多后來者找準科研方向、人生方向。

龍湖現代免疫實驗室團隊成員蔣大偉印象中,張改平是那個為大家畫下大框架的人。“有了大框架,我們少走了很多彎路,實驗室的年輕人很快成長起來,科研成果也多了起來。”

“從本科到博士再到工作,張老師一直在給我指著路。”龍湖現代免疫實驗室科研發展部部長陳玉梅記不清多少次,困擾她的問題在張老師的解答中明朗起來。“老師的科研經驗、科研精神,被師兄師姐們傳承下來,潛移默化教給我們,我們再帶給更年輕的學弟學妹。”

“他總能在一片繁雜的荊棘中,帶我們找到一條通向光明的路。”對于學生們的崇拜,張改平笑意更濃,“我的學生很幸福,我也很幸福。”

如今,張改平的學生們也有了自己的學生,認準目標不回頭的拼勁,也在一代代傳承。

寄語

志存高遠做大事

愛因斯坦曾說,“我想要知道上帝是如何創造世界的,我并不關心這種或那種現象,只想了解上帝的想法,其他都是細枝末節。”

講這個故事,我是想說,科研的路上,獨立思想很重要。你要有思想,想明白你要做什么、怎么做。我們要做的事,是在現代科學技術條件下達到它的最高境界,要確定自己所干的事情,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是重要的、有分量的。

我的導師曾師從弗雷德里克·桑格,我在英國讀博期間,曾問他為什么桑格能兩次拿到諾貝爾獎?導師笑著告訴我,他當年讀書時就問過這個問題,桑格的答案是“你20年不出成果,等快要被開除的時候,你就拿到諾貝爾獎了。”

講這個故事,我是想說,要志存高遠,但不能好高騖遠。想明白之后,就要堅持做下去。像桑格那樣,20年耐得住寂寞,淡定、坦然、積極、努力地去追求。

愿年輕朋友們能夠志存高遠,追求卓越,有思想,俯下身,勇攀科研高峰。

來源: 河南省科學技術協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