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衍秋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 副主任醫師
審核:潘麗麗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 主任醫師
白塞病是一種全身性免疫系統疾病,屬于血管炎的一種,全身大中小動脈、靜脈均可受累。主要表現為反復發作的口腔潰瘍、生殖器潰瘍、葡萄膜炎和皮膚病變。
1937年,土耳其皮膚科醫生貝赫切特(Behcet)首次系統描述了這一類疾病,提出了反復口腔潰瘍、生殖器潰瘍和眼炎三聯征。之后人們逐漸開始重視此病,為了紀念這位醫生,因此將此病命名為貝赫切特綜合征,簡稱白塞病。
白塞病屬于血管炎的范疇,累及的血管范圍比較廣泛,臨床表現也是多種多樣的。
黏膜有很多血管來供血,黏膜潰瘍實際上是一種小血管炎的表現,包括反復的口腔潰瘍,女性外陰潰瘍,男性生殖器潰瘍,這些都是小血管炎的表現。口腔潰瘍常為首發癥狀,表現為頰黏膜、舌緣、唇、軟腭等多處數個潰瘍,伴有疼痛,表面可覆蓋白膜,大多為表淺潰瘍,7-14天可自行消退,但會反復發作。
圖1 原創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外陰潰瘍與口腔潰瘍形狀相似,但其出現頻率較低,數量也較少。女性患者常出現在大小陰唇、陰道內,男性患者多見于陰囊和陰莖處,也可以出現在肛周附近。
白塞病導致的眼炎,實際上也是一種血管炎的表現。葡萄膜為眼球壁的中間層,含有豐富的血管與色素,分為前葡萄膜和后葡萄膜,前葡萄膜包括虹膜與睫狀體,后葡萄膜就是脈絡膜。白塞病主要累及的是前葡萄膜,會影響虹膜與睫狀體,出現前房積膿的表現。
白塞病皮膚病變主要表現為結節性紅斑,通常多發于膝蓋以下區域,呈現對稱性分布,大小似硬幣,伴有壓痛感,會逐漸擴展但可自行消退。此外,還可表現為假性毛囊炎、痤瘡樣毛囊炎、丘疹膿皰疹以及淺表性栓塞性靜脈炎等皮膚癥狀。
圖2 原創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白塞病是血管炎病變,血管壁和血管周圍以及附近組織中可見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及單核細胞浸潤,在管壁會形成一些壞死樣的結構,這些壞死結構會破壞管壁結構,導致血管壁壞死和血管栓塞,可以出現全身各個部位的大中小動脈、靜脈的病變。影響到靜脈,主要表現為靜脈血栓;影響到動脈,主要表現為動脈瘤,也可能會導致動脈血管狹窄。
白塞病累及神經系統,可發生意識障礙、精神異常、癲癇、感覺障礙等;累及心血管系統,可導致動靜脈阻塞,發生動脈瘤和管腔狹窄;累及消化道,可導致消化道潰瘍,穿孔;累及肺部,可導致肺動脈瘤、支氣管瘺或肺梗死等并發癥;累及關節,表現為反復發作的單個或少數關節腫脹疼痛,多為一過性,以膝關節最為多見。部分患者可出現骶髂關節炎。
白塞病病因不明,與感染、免疫、遺傳、環境因素等密切相關,目前不能治愈,病程長,有的可達數十年,各種癥狀可能會反復發作,眼部病損嚴重者有失明的危險,也會因嚴重內臟或神經損害而死亡。白塞病的治療主要采用大劑量糖皮質激素和免疫抑制劑,通過抗炎治療來抑制炎癥反應,防止重要臟器受損,并延緩疾病進展。有效控制原發病能夠使整體炎癥得到緩解,盡管這些藥物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但可以延緩臟器的損害進程,從而改善預后。
來源: 中華醫學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