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杜娟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 主治醫師
審核:潘麗麗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 主任醫師
大動脈炎是一種累及主動脈及其一級分支動脈的系統性血管炎,可導致受累動脈管壁增厚、管腔狹窄或動脈瘤形成,造成所供應臟器的缺血改變。
隨著大動脈炎的進展,受累的血管數量會逐漸增加。如果不積極治療,其危害性極大,特別是當重要器官的血管受到影響時。比如累及冠狀動脈,會發生心肌梗死;累及兩側頸動脈,會導致腦梗死;累及腎動脈,腎動脈發生狹窄,會引起反復難以控制的高血壓;累及眼部供血動脈,可以導致失明。
大動脈炎是一個主動脈的炎癥性病變,當主動脈受到炎癥破壞時,一方面會引起血管狹窄,另一方面會破壞血管壁中膜的彈力蛋白或彈力纖維結構,彈力纖維出現斷裂,這個部位就會變得比較薄弱,就像氣球一樣,如果吹氣,這個部位會鼓出一個包。主動脈本身壓力非常大,所以會導致動脈瘤的發生。尤其是兒童患者,出現動脈瘤相對比較常見,可能與血管壁發育不成熟有關,成年人主要以血管狹窄和閉塞為主。
大動脈炎導致的動脈瘤以真性動脈瘤為主。真性動脈瘤就是整個血管壁擴張,沒有破損的地方。但一旦發現動脈瘤,需外科醫生進行評估,因為動脈瘤直徑超出某個范圍需手術治療,因為有破裂的風險。
圖1 原創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大動脈炎在早期難以被發現,許多患者從最初出現無脈癥狀到最終求醫,可能間隔長達十年甚至二十年之久。部分患者并未意識到無脈是一個問題,加之其對日常生活無明顯影響,因此極易被忽視。對于大動脈炎來說,早發現早治療至關重要。
大動脈炎能不能治好,是大家比較關心的一個問題。大動脈炎屬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病因不是很明確,幾乎所有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都是不能根治的,但是可以控制。
圖2 原創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如果在早期能夠發現這個疾病,通過積極、正規的治療,定期隨訪復查,能夠控制住病情,沒有重要臟器血管受累的患者,甚至不影響正常生活,可以達到這樣一個狀態。大動脈炎是不是需要終身治療需要定期進行評估,一般在炎癥比較重的時候,基本上每6個月就要做一次血管影像學檢查,病情相對穩定以后,每年至少評估一次。通過評估可以了解大動脈炎的整體情況,了解疾病有無進展。
大動脈炎的治療主要依賴內科手段,常用藥物包括糖皮質激素和免疫抑制劑。糖皮質激素具有強大的抗炎作用,能夠迅速控制炎癥反應,因此無論在國內還是國際上,都是治療大動脈炎的一線藥物。當病情趨于穩定后,可以考慮調整糖皮質激素的劑量。然而,在減量過程中,疾病容易復發,此時需加入免疫抑制劑以輔助控制炎癥反應,并支持糖皮質激素的逐步減量。通常情況下,大動脈炎患者需要長期服用糖皮質激素和免疫抑制劑。
另外,大動脈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注意疾病有無復發的情況。出現其他原因不能解釋的發熱、乏力,肌肉、骨骼酸痛;血沉和C-反應蛋白異常升高;出現缺血癥狀,比如行走一段時間后腿部無力需停下休息(間歇性跛行);出現頻繁的心絞痛;影像學檢查顯示原有血管狹窄程度加重或出現新的病變部位。以上四條如果出現兩條及以上,則表明疾病可能處于活動期,提示有復發風險,應及時就醫。
大動脈炎患者服用免疫抑制劑期間,人體免疫力會下降,要注意避免感染,盡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地方,外出盡量佩戴口罩;飲食注意清潔衛生,避免胃腸道感染,預防感染是非常重要的。
大動脈炎患者不提倡劇烈運動,因為大動脈炎本身會引起缺血,劇烈運動之后可能會加重缺血癥狀。比如冠狀動脈缺血,可危及生命。日常生活中還要注意監測血壓。
大部分大動脈炎患者,疾病控制穩定,是可以考慮備孕的。但是如果重要臟器血管受累,懷孕是有風險的。在準備要寶寶之前,一定要讓醫生評估病情,看是否適合懷孕。此外,一些藥物有導致胎兒畸形或發育遲緩的風險,有計劃要寶寶的患者一定要及時跟醫生溝通,看是否需要調整藥物,避免使用對胎兒有影響的藥物。
來源: 中華醫學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