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則“海南3人烹飪蟾蜍食用中毒”的新聞引發關注:
海南省文昌市3名村民在文城鎮一家飯店,食用擅自捕捉的癩蛤蟆后出現嚴重中毒,醫院鑒定是吃癩蛤蟆所致,其中1人經搶救無效不幸死亡。
蟾蜍即俗稱的癩蛤蟆,在我國分布廣泛,其皮膚粗糙,布滿了大大小小的皮脂腺,其中在耳后的一對最為發達,稱為耳后腺,其分泌的白色乳狀液體或黃色液體——蟾酥,是蟾蜍毒性的來源。
食用蟾蜍可導致危及生命的中毒,中毒癥狀多在食用0.5小時~1小時后出現,輕者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痛、腹瀉、胸悶、心悸、發紺、心律不齊、口唇及四肢麻木、頭暈、頭痛,重者可導致呼吸和循環衰竭、抽搐、休克、昏迷甚至死亡。毒素誤入眼內,可引起眼睛紅腫,甚至失明。
除了蟾蜍,還有這些動植物要慎吃,謹防“毒從口入”!!!
河豚魚:
河豚魚,學名河鲀,我國沿海各地及長江下游均有出產,屬無鱗魚的一種,在淡水、海水中均能生活。河豚味道鮮美,但含有劇毒。引起中毒的河豚毒素是一種非蛋白質神經毒素,其毒性比氰化鈉強1000倍,0.5毫克可致人死亡。
中毒表現為知覺麻痹、運動障礙、頭暈頭痛、惡心嘔吐、血壓下降、呼吸困難等,嚴重者導致死亡。河豚毒素理化性質較為穩定,常見烹調方式不能完全去除。對食用河豚魚引起的中毒,目前尚無特效的解毒藥和治療方法。
野山芋:
野山芋又稱海芋,全株有毒,以莖塊毒性最強烈。野山芋根莖含有生物堿和草酸鈣,又稱含毒皂甙;另一種毒性成分帶有刺激性的辣味,生食葉和根都會引起口腔、舌強烈刺激和燒灼感。其毒性有季節性變化,以旱季末最高。野山芋的毒性主要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和生成高鐵血紅蛋白造成機體缺氧,還會伴隨有消化道刺激癥狀,嚴重者可因呼吸受阻致死。
毒蘑菇:
海南省野生蘑菇資源比較豐富,每年都發生誤食野生毒蘑菇中毒事件。毒蘑菇的毒性成分復雜,中毒表現各異,主要有惡心、嘔吐、流涎、流淚、精神錯亂、急性貧血、黃疸、臟器損害等,中毒后,病情兇險,病死率高,且沒有特效療法,嚴重者可導致死亡。毒蘑菇中毒事件全年均有發生,以夏秋季節為主,中毒事件主要由家庭誤采、誤食導致。關于毒蘑菇,一是鑒別野生蘑菇是否有毒,需要專業機構和人員,目前沒有簡單、易行、可靠的鑒別方法。民間、網絡流傳的一些識別方法經證明并不可靠,不要輕易相信網絡和一些非專業機構宣傳資料上鑒別有毒野生蘑菇的方法。二是預防毒蘑菇中毒的根本辦法就是勿采、勿食、不買、不賣不明品種野生蘑菇。三是一旦出現食用野生蘑菇出現中毒癥狀,要立即進行催吐,并盡快就醫。
注:文字綜合海南日報、健康新海南微信公眾號、網絡等,圖片源自網絡,僅作為科普素材,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注:封面圖片為版權圖庫圖片,轉載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來源: 科普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