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詞人柳永在《望海潮·東南形勝》里,描繪了北宋時期,杭州家家戶戶存滿了綾羅綢緞的景象。

絲綢,是我國一張鮮活的文化名片,漫長的歷史長河也孕育了豐富的絲綢文化。

中國絲綢博物館副館長周旸說,早在5000多年前,生活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古代先民,就認識到了蠶絲的用途,開始馴化家蠶,并嘗試用蠶絲制作編織物。浙江湖州錢山漾遺址、河南滎陽青臺村遺址等地的考古發現,也證明我國早在5000多年前就已經出現了絲綢。

一只小小的蠶 開啟5000年絲綢文化

細雨綿綿,記者一行探訪了坐落在西子湖畔、玉皇山下的中國絲綢博物館。博物館依山而建,在雨聲中更顯靜謐深沉。

博物館一樓的“錦程:中國絲綢與絲綢之路”主題展覽,一排展現古人養蠶織綢過程的微縮模型圖映入眼簾。講解員官琴介紹,這些微縮模型以南宋高宗吳皇后題注本《蠶織圖》為創作藍本,描繪了南宋初期浙東一帶種桑、養蠶、織造等絲綢生產過程。

“蠶的一生從一顆小蠶卵開始,經過孵化變成幼蟲,然后吐絲結繭成蠶蛹,最后蛻變成為長著翅膀的蠶蛾?!惫偾僬f,古代先民在關注蠶、馴化蠶的過程中,也掌握了蠶生長發育的規律,并在具體的織綢實踐中總結出一套生產經驗,這充分體現了古人的智慧與科技創造性。

在絲博的展覽里,“臘月浴蠶”是養蠶繅絲的起點?!霸⌒Q”是古人以人工淘汰低劣蠶種的辦法。每逢臘月,古人都會對蠶種進行浸浴,以準備來年春天蠶種的孵化。在《天工開物》中也有記載,古人往往會采用天露浴法、石灰浴法、鹽水或鹵水浴法進行浴蠶,這種方法可以起到殺菌消毒的作用,也可以篩掉孱弱的蠶種,這樣優勝劣汰存活下來的蠶種既不會浪費桑葉,吐絲也多。

臘月浴蠶模型

接近農事繁忙的谷雨時節,蠶寶寶吃吃睡睡,也到了要長大的時候了。官琴告訴記者,蠶在發育過程中會經歷四眠,每一次睡眠都會經歷一次蛻皮。前三眠蠶仍處在小蠶期,抗低溫能力較差,因此蠶娘也會借助炭火盆來進行“暖蠶”。

經過第四眠也就是“大眠”之后,熟蠶在吐絲器具上吐絲結繭,人們會在器具上取下蠶繭,并把蠶繭外層松散的強度差的繭衣剝去,以利繅絲?!盀榱搜娱L繅絲的期限,人們還會通過加鹽的方式來進行貯繭,方便蠶繭的保存?!惫偾僬f。

經緯間的奇跡 藏在絲綢里的“神機妙算”

絲博館的“天蠶靈機:中國蠶桑絲織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展”里,幾臺大型的織機模型吸引了記者的注意。

記者和講解員站在宋錦織機前

精致華美的綾羅綢緞,可不只是古代織工們的“純手工制作”,其編制過程也有著濃濃的“科技范兒”,離不開這些極具東方智慧和中國特色的織機。

官琴介紹道,在編制絲綢的過程中有“經線”和“緯線”兩種類型的織線,類似于地理中的經度和緯度。當一個織工坐在織機上時,垂直于自己身體的絲線叫經線,在織造過程中不會隨意改變。而隨著織工手里的梭子不斷添加的則是緯線,可以根據需要不斷地調整其粗細和顏色。當人們從蠶繭中獲得一根根潔白的蠶絲,必須要借助織機,將經線和緯線按著一定的規律編制在一起,才能得到一匹匹華美的絲綢。

在展廳中央,有一臺織機名叫“五星錦織機”,它仿照了考古出土的漢代織機原理,用以復原“五星出東方”漢錦?!斑@臺織機可以稱得上是漢代的一臺‘計算機’,它的編織過程利用了二進制的原理。”官琴說。

五星錦織機

五星錦由紅黃藍白綠五種色彩的線織成,織機上則有84片綜片(織機上使經線和緯線交織在一起的裝置),每片綜片穿過1萬多根絲線。每當織工操作織機提起一片綜片,紅黃藍白綠五色絲線中就有一根在上、四根在下。如果把緯線上面的一根絲線編號為“1”,下面的四根編號為“0”,就相當于為織機設置了一種類似于計算機的二進制代碼。在這種二進制的語境下形成一個擁有900多萬交織點的矩陣,這個矩陣便構成五星錦的“提花程序”。

如果把織機比作是硬件的話,那么提花便像是軟件。只要發動織機,就好像是一鍵開啟電腦一樣,華美的絲綢便會源源不斷地從機器中被生產出來。

中國絲綢博物館副館長周旸:

??絲綢誕生,一條科技發明鏈

中國絲綢博物館是世界上最大的絲綢博物館,展示了中國五千年的絲綢歷史及文化。館內藏有自新石器時代起各朝代與絲綢有關的歷史文物,特別是出土于絲綢之路沿途的漢唐織物、北方草原的遼金實物、江南地區的宋代服飾、明清時期的官機產品以及近代旗袍和像景織物等。中國絲綢博物館副館長周旸做客本期“浙江文化里的科學”。

問:發明絲綢最為關鍵的科學突破是什么?

答:最關鍵的是從野桑蠶到家蠶的馴化。馴化,是通過人工干預對野桑蠶的基因進行改造,這是來自本質上的深刻改變,一旦改變就無法逆轉。所有的一切改變,都是為了滿足人類的預設目標。

這應該是一個極其漫長和特別的馴化過程,據西南大學向仲懷院士團隊研究,在此過程中,野桑蠶基因的354個位點發生了突變,帶來一系列生物性狀的改變,例如,家蠶一改野桑蠶的高冷,可以接受高密度飼養,蠶繭產量大幅提升,生長變快。顯然,通過馴化,人類獲得了又多又大又好的蠶繭,為絲綢生產提供優質、穩定、可靠的原材料。

問:真正能說明絲綢起源的早期物證有哪些?

答:學界通常認為有三例。

1926年,山西夏縣西陰村遺址出土的距今5000年的半個蠶繭,是人類利用蠶繭的實證;1958年,浙江湖州錢山漾遺址出土的距今4200年的絹片,是長江流域出現絲綢的實證;1983年,河南滎陽青臺村遺址出土的距今5630年的絲綢殘痕,是黃河流域出現絲綢的實證,也被認為是迄今我國發現最早的絲織品。

問:為什么說蠶桑絲綢的起源在本質上是一項科學技術的創造發明?

答:先人栽桑養蠶,并讓其吐絲結繭,巧織經緯將其織成錦綺,還用印花、刺繡等方式在織物上呈現虛幻仙境和真實自然。

在絲綢誕生和生產技術發展的過程中,延伸出多項創造發明。如把野桑蠶馴化成為家蠶,是生物學史上的一項極難的成果,人類成功馴化的昆蟲,至今只有家蠶和蜜蜂兩種。用腳踏板作為一種機構的動力并控制繅絲機和素織機的操作,被著名漢學家李約瑟視為中國的創造發明,對織機結構的發展歷史產生很大的影響。絲織中最為巧妙和重要的發明是在提花機上裝載專門的花本控制織物圖案,這直接啟蒙了早期電報和計算機的編程設計。絲綢對我國四大發明中的造紙術和印刷術也產生了非常直接的影響,絲綢在生產過程中產生了原始的紙,而漢代的雕版印花技術是最早的彩色套印技術。此外,絲綢對我國傳統的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領域均作出過很大的貢獻。

“中國蠶桑絲織技藝”是中華文化遺產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認同的文化標識,這一傳統手工生產技藝和相關民俗活動至今還在杭嘉湖及江蘇、四川等地廣為傳承。

來源: 潮新聞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